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编辑人格论
http://www.zgkw.cn    主编:任火

 

塑造完美刚健的编辑人格,最终要靠真诚不懈的追求才能完成。追求的动力是什么?是传播人类科学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生命意识。完美刚健的编辑人格是在跌蹉困厄、艰难坎坷中塑造出来的,这正如人的生命价值往往不是在轻歌曼舞中,而是在飞溅的血花之中得以实现一样。在对完美编辑人格的追求中,我们失去的只是束缚我们心灵的桎梏,得到的必定是生命的辉煌!

 

作为编辑这样的社会角色,如果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审视我们自身,便不难发现,我们是常常处于精神失落与人格湮没的危机之中的。我们展示给世人的永远是他人的智慧与才华,而世人所看到的、所尊崇的也只是作者。在茫茫无际的文化原野上,何处可以觅到我们的踪影呢?编辑职业所固有的隐匿性、依附性,不能不时常对我们完善自身的人格建构构成挑战,充分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对确立我们的价值观念,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十分重要的。

 

完美健全的人格,其本质是自由的,即它能够充分展现主体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与才华。而不完美、不健全的人格,则是不自由的,受到约束扭曲的。传统的编辑人格是不自由的,是依附性的,编辑职业的隐匿性、依附性在编辑的精神积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为人作嫁”的心理及人格定势。尽管“为人作嫁”常常被人引作编辑甘于奉献的赞美之辞,但我们却不能不体味出一种无奈、自嘲的慨叹。不可否认,“为人作嫁”的观念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却不能不以冷峻的目光审视其消极的负面影响。这一负面影响,就其本质而言,便是对编辑自身活力的束缚和人格的压抑与扭曲。以纪昀为例,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纪昀被委以《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地位之高,在历代编辑之中恐无人企及。然而,从《四库全书》的编辑过程看,我们很难说纪昀有什么自由。对于编辑而言,最重要、最能体现个体价值的便是选择。选择,是编辑参与文化建设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手段。任何人格完善健全的编辑都具有自由的选择权。然而,纪昀并没有这种选择权。《凡例》开宗明义,指出《四库全书》是“钦定”的,即选择权在皇帝手中。《凡例》第一条就明确说明:“是书卷帙浩博,为亘古所无。然每进一编,必经亲览;宏纲巨目,悉禀天裁。定千载之是非,决百家之疑似。权衡独运,衮钺斯昭。睿鉴高深,迥非诸臣管蠡之所及;随时训示,旷若发蒙。”编纂《四库全书》之时,正是清朝大兴文字狱之际。纪昀就连作品的安排权也是极有限的,遑论选择!他只能蜷伏在皇权的大旗之下,将自己的才华依附在皇帝的龙体之上。

 

编辑人格的完善过程,就是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从依附性走向独立性,从扭曲走向健康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个性的等等。编辑人格的形成必然要受这些因素的激励或制约。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编辑人格具有综合性的社会特征。编辑人格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将呈现出不同的范式。例如,在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编辑人格表现出极大的人身依附性;在封闭保守的社会中,编辑人格表现为极大的内向性和保守性;而在一个开放的、政治经济环境宽松的社会中,编辑人格便表现为外向性、开放性和进取性。

 

指出社会条件对编辑人格的影响,并不是要取消编辑主体对完善自身人格的主动追求。事实上,编辑人格的形成与完善,最终要靠编辑主体的顽强追求。邹韬奋编辑人格的形成便是他顽强追求的结果。邹韬奋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极其恶劣的。在当局的迫害下,他却能够坚韧不拔,矢志不移,将自己的人格凝铸于编辑活动之中。他主编《生活》周刊,被查禁;再办《新生》,又被查禁;再办《大众生活》,又被查禁;再办《永生》,办《抗战》……屡禁屡办,百折不挠,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在这种艰难坎坷的磨难之中,邹韬奋塑造了刚毅完美的编辑人格。

 

从精神文化的角度考察编辑,我们便会不无遗憾地看到,我们的编辑人格,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还是现代意义上的,都仍够不上完美,或者可以说,是存在着缺陷的。这表现为,我们的编辑行为往往与我们的价值观念自相矛盾,我们的编辑个性常常受到束缚而无力解脱,我们的敏感而又脆弱的心灵常常感受到异化的痛苦。这些,无不使我们的编辑人格显得那么沉重,无不使我们的自我实现显得那么艰难。

 

完美健全的编辑人格必然是自由的。这种自由集中体现为编辑行为与编辑主体的价值观念达到和谐的统一。编辑的主体意识愈强烈,对主体价值的追求愈自觉,他对人格自由的要求就愈高。人格自由为实现编辑主体价值提供了前提条件。反过来,编辑主体意识又促进编辑完善和健全自身的人格。一个主体意识淡薄的编辑,是不会去追求人格自由的,而丧失了对人格自由的追求,便意味着丧失了编辑主体的存在。

 

作为群体,编辑的人格范式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畸形扭曲的编辑人格,势必会使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某种程度的变态。封闭、内向的编辑人格,决定了编辑向社会提供的只能是具有传统价值的文化产品;依附性的编辑人格,决定了编辑向社会提供的只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文化产品;而开放、进取、自由的编辑人格,决定了编辑必然向社会提供具有挑战性、新颖性、独创性的文化产品。

 

编辑人格范式决定了编辑的社会角色。受传统人格范式的制约,编辑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只能是无足轻重的配角。编辑社会地位低,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编辑所处的社会形态、经济环境、文化氛围等,但是未能充分完善的自身人格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编辑的真正的社会角色应当是社会文化的传播者、把关人,或者夸张些说,是“世界的统治者”。编辑虽然永远都是隐身于幕后,但他却是水泥柱里的钢筋,人类文化的导演。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要担当起如此重任,没有刚健完美的人格,是难以想象的。“五四”时期,一大批革命的进步杂志,如《新青年》、《湘江评论》、《创造》等,正是由于有陈独秀、毛泽东、郭沫若这样一批具有完美刚健人格的编辑,才能够成为代表新思想、新文化、新时代的旗帜。而那些懦弱无为庸俗低级的编辑则只能编风花雪月的东西,于时弊不痛不痒,于国民精神犹如鸦片。我以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编辑学研讨热,其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唤起编辑人格意识。通过编辑学研讨,我们确立了主体意识寻找到自己在社会文化中的位置,明确了自己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我们无意从幕后走上前台,我们无意在自己的胸前佩戴金光闪闪的勋章。我们所渴求的只是将自身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享受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快感。这便够了!

 

编辑的社会价值在于促进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提高人类精神文明素质,净化并升华人的心灵和道德情操。要实现这一社会价值,则必须具有完美健全的编辑人格。完美的人格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支撑起编辑的精神大厦,使自己的编辑行为能够代表人类的良知,真正做到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优秀的社会文化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也是编辑人格的完美体现。而人类社会文化中的糟粕,也不能不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编辑人格的缺陷。

 

完美健全的编辑人格,其本质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最直接地表现为编辑人格的独立性。编辑人格的独立性,表现为不屈从于任何非正常的外部压力,不受任何干扰,自由地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决定自己的编辑行为,充分体现社会价值。编辑是受众的代言人,社会将编辑放在“把关人”的位置上,就是要求编辑汰除糟粕,而将文化精品传播于世,有益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这就不仅要求编辑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高的鉴赏力,而且要求编辑具有完美健全的人格,因为许多文化劣质品之所以能从编辑的关口通过,并非是由于编辑缺乏鉴赏力,而是由于编辑人格的缺陷所致。

 

编辑人格意识是编辑精神建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丧失人格意识,就意味着编辑陷入精神危机。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播者,编辑的精神世界应当是丰富而深刻的,他的内心应当充满对人类进步文化的追求与渴望,为了探求真理,他必须具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献身精神。人类文化是绚丽多彩而又复杂纷繁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文化环境、经济条件、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差异必然造成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人类文化是一条绵绵不绝、滔滔不息的长河,泥沙混杂、沉渣泛起永远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编辑必须对人类文化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汰除糟粕、保留精华的工作,这永远是编辑的天职。编辑正是在从事这一工作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和升华的。然而,编辑行为常常受到某些干扰和制约,如权力的威迫,金钱的诱惑,人情的纠缠等。如果顶不住这些干扰,编辑人格便出现某种程度的畸变,以致不得不违心地支配自己的行为。不能履行编辑职责,便会导致精神危机——既然主体意志无法实现,那么,主体的存在就成了疑问。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流于平庸的编辑人格,会使编辑陷入另外一种更深刻的精神危机,即编辑只是受他人精神和思想支配的文化掮客,而自己的精神世界则是一片空白——从毫无主体意识的懵懂状态中忽然醒来,却找不到精神支柱,灵魂失去了归宿。

 

能够意识到自身处于精神危机之中,是十分可贵的,是编辑人格开始觉醒并走向觉悟的表现,这觉醒将促使编辑寻找失落的价值坐标,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当编辑的精神世界不再是一片荒芜的时候,编辑人格便焕发出绚丽的色彩。

 

完美刚健的编辑人格还表现为以探求真理为唯一旨趣的精神气质。具备这种精神气质,将使编辑对待作者的稿件,无论是出自名不见经传的后来者,还是出自声名显赫的大权威,都将一视同仁,严肃审查。《纽约时报》的科技编辑安德烈面对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的文稿,仍然一丝不苟地认真审读,对该文提出修改意见并指出论文中某个公式的错误,使人们不得不叹服:“科学巨人遇到编辑巨人了!”这一美谈告诉我们,没有真理至上的精神气质,就不可能产生编辑巨人。

 

完美的编辑人格永远是谦诚坦然,虚怀若谷的。编辑纵然对稿件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但是,他毕竟不是官,而是文字工作者,是人类文化事业的策划人和参与者。颐指气使,滥施刀斧,装腔做势,不懂装懂,是与真正完美的编辑人格不相容的。编辑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通的神人、超人。他必须时时向作者学习,必须视作者为自己的老师和朋友。只有这样,他才能充实和提高自己。谦逊质朴的编辑人格,就像一块磁石,它会将无数智慧与才华吸引到自己周围,这样的编辑人格能够容纳百川、吞吐万象。以这样的气势来传播人类文化,其景象当是无比壮观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格,只能是社会化的人格,建构完美的编辑人格,决非编辑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文化进步的需要。每当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分裂、大瓦解的时期,往往就孕育着新的生机、新的希望。在这样的历史时刻,社会文化发生急剧的变化。变化意味着发展。变化、发展,就是要打破旧的秩序、旧的常规,这就不可避免地要给人的精神领域带来阵痛。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播者、参与者的编辑,也必然要经受这种阵痛,他的人格必然要经受考验,正如卢那察尔斯基所指出的那样,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往往不是产生于风平浪静四平八稳的社会环境中,而恰恰是产生于大动荡、大分裂、大瓦解的社会环境之中。在大动荡、大分裂、大瓦解的社会中,一切都变得无序,一切都开始瓦解,这往往为编辑塑造独立完美的人格创造了条件,带来了契机,因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编辑的精神世界将会大大拓展,思想会变得更加自由,他将获得更宽阔的活动空间。关于这点,我们只要稍微回顾一下19世纪俄国文学和20世纪初“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便不难得到证明。无论是担任《现代人》编辑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还是主编《新青年》、《湘江评论》的陈独秀、毛泽东,哪一个不是在大动荡、大分裂、大瓦解的社会环境中,放射出自己的思想光芒,展现了自己完美的编辑人格?

 

编辑总是站在人类科学文化的潮头之上的,他是开时代风气之先的人。他对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导向、开拓的责任。而人类文化,总是在先进与落后、正义与邪恶、健康与腐朽的斗争中向前发展的。由于先进的、正义的、健康的文化有时并不能够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它的传播会受到强大的阻碍。为了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编辑对科学文化产品有较高的鉴赏水平,而且需要编辑有刚毅的人格。没有刚毅不屈、独立自由的人格,编辑很难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

 

塑造完美刚健的编辑人格,最终要靠真诚不懈的追求才能完成。追求的动力是什么?是传播人类科学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生命意识。完美刚健的编辑人格是在跌蹉困厄、艰难坎坷中塑造出来的,这正如人的生命价值往往不是在轻歌曼舞中,而是在飞溅的血花之中得以实现一样。在对完美编辑人格的追求中,我们失去的只是束缚我们心灵的桎梏,得到的必定是生命的辉煌!


上篇:编辑创造论 下篇:编辑风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