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编辑风格论
http://www.zgkw.cn    主编:任火

 

    编辑学研讨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现代编辑已经突破了“为人做嫁”的观念樊篱,而代之以“把关人”、“文化介入”、“导向者”、“文化策化人”、甚至“无冕的统治者”一类的全新观念。这表明,现代编辑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文化角色有了新的自觉,对科学文化的参与、缔构意识愈益强烈。在这些新观念的大潮涌动中,编辑风格这一论题便是呼之欲出、应运而生的了。

 

风格即人。编辑风格即编辑其人。在人类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编辑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意欲有所作为的编辑,应当树立风格意识。没有风格意识,编辑就会陷入盲目,流于平庸(或许平庸也是一种风格,但它不在我们的论题之内)。

 

编辑风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文学家布封在其所著《风格论》一书中说过一段颇令人深思的话:“我这部著作中的思想学理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人间的科学研究日新月异,不断进步。我的科学理论不久后一定为后人的研究成果所超越。能流传后世的,不过是我的文章而已。因为风格即本人。”这段话的明显含义是:风格不可以复制,就如同人作为个体不可以复制一样。风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可以通过努力追求得到的,布封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刻意在文章的风格上下功夫,将自然科学论著与艺术因素融为一体,使其辉煌巨著《自然史》有了艺术价值。的确,正如布封所说,他的某些科学思想虽然早已被后人超越,但是他那独特的风格却使著作得以长久的流传。关于风格,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亦有论说。他在《文心雕龙·议对》中说:“及陆机断议,亦有锋颖,而腴词弗剪,颇累文骨,亦各有美,风格存焉。”这里说的风格便是特色。雄浑豪放、婉约清丽、典雅庄重、新颖活泼各为特色。风格即特色。审度风格的意蕴,我们会发现,构成风格的,有显、隐两层含义。显层含义是指风格的外化形式,即特色;隐层含义则是指风格的内在意蕴,即特色赖以形成的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学识、观念和精神境界等。前者为后者所决定。而编辑风格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即出版物来体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编辑风格就是由编辑的人格、气质、修养、学识、观念和精神境界所构成的出版物特色。出版物的特色是编辑人格即风格的直接显现。

 

相对于作者风格而言,编辑风格的形成要复杂、困难得多。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编辑风格是通过作者风格来体现的。为实现编辑风格,编辑与作者必须和谐统一。当编辑风格与作者风格融为一体时,编辑风格就可以充分地体现出来,而当这两种风格不相融合甚至互相抵牾时,编辑风格就无从体现。因此编辑风格的形成过程就是使编辑与作者两种风格相互交融,达到和谐统一的过程。

 

体现编辑风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选题。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出版物,当然就有不同的选题。例如学术性出版物的选题与综合性、科普性出版物的选题就有明显的不同,这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相同门类、相同层次的出版物,由于编辑风格不同,故选题亦会不同。清代郑板桥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选题的立意高度即选题的价值出发进行编辑,是展示编辑风格的基础。选题仿佛是探险,只有那些不畏艰辛、勇于进取的人,才有希望在人迹罕至的险峰密林中获取稀世珍宝。编辑的才学与胆识是选题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了正确的选题,就一定会完全体现编辑风格。事实常常是,同样的文题,却具有不同的风格。例如,同样是抒发哀惋愁苦幽怨感伤之情,李煜与李清照就各有不同;同样是抒发驱逐鞑虏收复山河之志,岳飞与辛弃疾也迥然有异。这就是说,编辑风格不仅表现为写什么,而且表现为怎么写。因此编辑在正确选题的基础上,还要选择最能体现编辑风格的作者。编辑选择作者,最终目的是达到两种风格的交融,编辑不能越俎代庖,去改变甚至扭曲作者的风格,编辑只能“申其未申之旨,达其未达之词……传其未传之神,足其未足之气……呆板则启其灵机,经遂则导其层折,单薄则加以衬托、枯竭则生以波澜,夹杂则芟其芜词,累坠则镌其赘字,恭弱则振以健笔,俚俗则泽以经腴,蹈虚则益以精实,太实则提以翻空,因题体而绳墨之,就思路而引申之,即文境而开拓之。”(清·龚炜《巢林笔谈·续编》卷下)编辑与作者的交融,是一门艺术,一门体现编辑风格的艺术。中州古籍出版社推出的《历史的顿挫》,是一本熔史学与文学为一炉的颇具特色的悲剧著作。该书的责任编辑范炯同志在选题思想上颇费踌躇,他抓住大陆的文化反思这一热点,力图将对民族历史的研究引向深层,于是便选择了一些历史上带有悲剧色彩的人和事为该书的论题。接下来的便是怎么写的问题。如果按照单纯叙述历史事件的史学写法表现论题,则势必会陷入枯索沉闷的氛围,从而降低可读性,丧失众多的读者。于是范炯决定把探索中华民族盛衰兴亡的客观规律和特定历史条件下悲剧人物的命运特点作为要义,追求忧伤、优美、深沉、亲切、简洁的文风,做到寓思于评、寓评于述,展示广阔的视野和深沉的历史感,写出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和悲剧精神。为铸造这种编辑风格,范炯认真遴选作者,努力使作者领会自己的意图,使自己的编辑构思成为与作者的共同追求。经过努力,终于使众多的作者为表现同一个主题而形成了统一的风格。尽管在篇名目录中没有责任编辑的名字,但是我们却不能不感到他作为该书设计师的存在。请看篇目——《谁之罪——天京事变》、《义和魂——庚子拳变》、《铁血盟——元宫之变》、《千古冤——甘露事变》、《回天梦——甲申之变》、《霸王剑——项羽》、《廪鼠怨——李斯》、《平均梦——王莽》、《雨霖铃——唐玄宗》、《浪淘沙——李后主》、《男儿泪——史可法》、《一念误——李秀成》、《瀛台泣——光绪帝》……整个篇目就构成了一幅悲怆凝重激越优美的历史画卷。这幅画,若没有编辑的牵经织纬,是绘制不出来的。

 

编辑风格亦是一种精神,正如古诗所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编辑风格也是在磨砺中形成的,而能否经受得住磨砺,则要看编辑有无一以贯之,矢志不移的精神。为编辑出版界所称道的“开明精神”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开明精神”指建国前上海开明书店的求义、求新、求实、求精的精神,其核心是求义。开明书店在创办之初,就立下了“不向钱看,只想勤勤恳恳地出几本书,老老实实地给读者送一点温暖”的宗旨。在这一宗旨下,开明书店始终支持正义,反对邪恶,坚持进步,反对落后,致力于为社会多做贡献。在2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开明书店的编辑顶住金钱的诱惑,不屈服于反动势力的压迫,出版书刊达1500多种,其中没有一本于社会有害的坏书,这在人欲横流、纸醉金迷的旧社会是多么难能可贵!开明精神之所以能够在编辑出版界独树一帜,得力于它拥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作者,如茅盾、巴金、夏衍、叶圣陶、胡愈之、孙伏园、朱光潜等,正是这些文坛精英使得开明精神发扬光大。编辑风格的形成有赖于一批与编辑家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作者和愈磨愈韧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形成并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20世纪30年代上海出版的《生活》周刊以宣传抗日为宗旨,文风犀利,刚正亲切。它被查封后改以《新生》周刊,《新生》被查封后,又以《大众生活》名义出刊,再被查封后,又……虽屡遭查封,却风格如一,表现出编辑的傲然风骨,联系当前编辑出版界的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我们不能不感到创立并保持一种独特的、优良的编辑风格,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例如,在当前纯文学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我们有一些原来办的很有特色的纯文学刊物,便改弦更张坠入俗流,使原有风格荡然无存,实在令人痛心。

 

编辑风格是一种无尽的追求,它永远处于一种流动状态之中。没有追求、就没有风格。追求,具有与众不同的本色。英国著名出版家哈姆林有一句著名的出版格言:“必须干与众不同的事。变化、学习、发展。”编辑出版界中富有追求精神的编辑同仁为了创立和保持自己的编辑风格,始终把着眼点放在变化与发展上。他们体会出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总结出了逢俏莫赶、逢滞莫丢的宝贵的编辑经验。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例如,1985年国内连环画出版处于谷底。在许多出版社抛弃了连环画出版业务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以惊人的胆魄投以巨资,出版了“《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丛书”,第一次印刷130万册,很快销售一空,又先后重印8次,总发行量达470万册,获纯利170万元。

 

著名画家齐白石在谈及作画经验时,说过一句极富哲理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风格贵在独创,摹仿因袭,随波逐流是不会产生风格的,那种只会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追赶潮流的编辑,只会失去自我,失去风格。编辑思想上的迷失必然导致编辑风格的迷失。作为人类文化传播者的编辑,最要紧的就是不管在任何社会环境下,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把关,决不让有损于社会和人类精神文明的有害物从自己的手中溜过去贻害社会。这不仅需要编辑有博大精深的学识,而且还需要编辑有热爱人类文化的良知。学识与良知是编辑摆脱思想迷失,树立编辑风格的两个基本条件,编辑风格的丧失往往就是因为丧失了这两个基本条件。面对金钱的诱惑和某种社会压力的逼迫,编辑没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慎独”精神,就不会有令人可敬的风格。

 

编辑风格一旦形成,就具有不轻易改变的稳定性。朝桃夕李是不能被称为具有风格的。但是编辑风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编辑风格的呆板僵化,如果是这样,编辑风格就失去了生命力。一种编辑风格形成之后,必须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活力,否则就会使人“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

 

编辑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融合,而且还要求编辑部内部的和谐统一。系统论中的贝塔朗菲定理告诉我们,系统整体的性质、功能不等于系统各组成部分独立存在时的性质与功能之和。完美的编辑风格是编辑整体和谐统一作用的结果。因此,编辑个体与编辑整体能否形成合力,即能否达到风格的统一,是编辑风格形成的关键。刘勰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而不同的编辑其风格也必异。编辑群体风格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对编辑个体风格的摒弃与排斥。相反,编辑群体的风格是建立在充分张扬编辑个体风格的基础之上的。编辑群体风格是编辑个体风格在个性特色上的趋同。没有个体就没有群体,离开了编辑个体风格,就谈不上编辑群体风格。但是,强调个体风格的张扬,并不是刺激个体对群体的背离。若如此,编辑风格就是在沙滩上砌筑的大厦了。在成熟的编辑风格中,个体风格是不会游离于群体风格之外的。编辑风格是编辑群体与个体风格的有机统一。群体为个体的发展创造条件,个体为群体的形成提供基础,二者在矛盾运动中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只有在编辑群体与个体高度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编辑的系统构思。编辑的系统构思,是体现编辑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如果杂乱无章残缺不全,编辑风格就难以形成,好的编辑风格必有好的系统构思。例如,百花文艺出版社于1979年筹办《小说月报》时,就有一个比较完整缜密的系统构思。他们提出,这套杂志要能代表这个时期我国小说(主要是短篇)创作的基本面目,不仅每月的一本要反映一月来的小说创作面目,每年的反映一年来的小说创作面目,而且从这一年到另一年,能呈现出我国小说创作的发展、变化、更新,能显示出我国小说创作发展脉络。这样的系统构思,无疑会体现其编辑风格的。而对于杂糅各种文体的综合性杂志,编辑更须精挑细选,集腋成裘,使其能够充分体现编辑风格。

 

以献身编辑事业的赤子之心,投入对自己独特风格的追求的人,有希望成为有作为的编辑家。而那些把编辑工作视为谋生糊口的手段的人,只能成为平庸的编辑匠。编辑风格是编辑文化价值观的积淀,它闪烁着编辑的智慧,更显示着编辑的人格力量。没有锲而不舍的追求,没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谈何编辑风格!当我们用严肃深沉的目光审视“编辑风格”这四个大字时,我们会从心底油然升起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我们会感到自己的肩头沉甸甸的,风格即人,这句至理名言又一次在我们的耳边响起。风格使人永存。让我们在编辑风格的追求中,完成自我的塑造吧!


上篇:编辑人格论 下篇:名编辑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