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论编辑的科学精神
http://www.zgkw.cn    主编:任火

 

编辑的科学精神是一种质疑的精神。

 

编辑的科学精神是一种实证精神。

 

编辑的科学精神体现为科学的思维方式。

 

编辑的科学精神体现为涵纳百家兼容并蓄的恢宏气度。

 

编辑的科学精神体现为刚健有为的人格力量。

 

科学精神的本质是客观性和求实性,即人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不受非科学因素的干扰,完全以物为尺度,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法则对事物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离开了科学精神,人对事物的认识就不会是客观的、合理的。

 

编辑审稿的目的,就是要对文稿的价值做出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任何非科学的态度,都会使编辑对文稿价值做出或夸大或贬低的评价,从而损害编辑审稿的客观性。

 

编辑的科学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研究编辑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丰富编辑的精神宝库,提高编辑素质和编辑活动的水平。

 

一、编辑的科学精神是一种质疑的精神

 

任何科学论文都是对某种既有理论的修正乃至否定,都是对某一客观现象和规律的理论探索和说明。科学论文的创新性具有挑战意味,它在向既有理论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在经受人们向它提出质疑。编辑的审稿过程,就是向文稿提出质疑的过程。面对陌生的文稿,编辑必须提出如下疑问:它所涉及到的前人的研究成果是什么?是否指出了前人研究工作所留下的空白?是否指出了本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什么方法?其结果是否填补了前人研究的空白?其理论价值如何?在搞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编辑还必须对论文的可靠性加以分析,因为在科学界确有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伪造数据,捕风捉影,用主观臆造代替客观事实,从而造成伪科学现象。伪科学现象所反映出的是作伪者的学术道德和个人品质问题,而另一种现象则属于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问题,这即是所谓病态科学。在病态科学中,研究者对一些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违背客观规律和常识的解释,并把这种解释称之为“新理论”。由于病态科学在形式上具有科学论文所要求的论点、论据、实验和结果等要素,因此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不易被否定。例如,前苏联科学家德佳奎因于1962年曾连续发表论文,宣称水在石英玻璃管中加热后性质发生反常—-500℃沸腾,-8℃才结冰。这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注意。科学家们纷纷进行这一研究,并把这种水命名为“聚水”。截止到1973年,世界上发表了450余篇有关“聚水”的论文。直到最后,才由分析化学家罗西友证明,“聚水”是溶有钠、钾、氯离子和硫酸根的水,从而否定了德佳奎因的“新”理论。在我国,病态科学也颇有市场。例如,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水变油”以及风靡一时的“磁化水”等,都曾堂而皇之地混进了科技期刊的大雅之堂。原因当然很多,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编辑丧失了质疑精神。事实表明,编辑最容易在那些貌似科学、令人兴奋的“新”发现面前失去质疑能力,从而导致审稿失察。

 

编辑的质疑精神并非是怀疑一切的怀疑主义。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只能使编辑的审稿活动陷入盲目和臆想。编辑的质疑精神是以科学信息、科学方法为依据的。从科学信念出发,运用科学方法对文稿所描述的理论、观点提出质疑,是编辑应有的审稿态度。

 

编辑的质疑精神表现为不接受任何未经检验的理论,不承认任何绝对真理和绝对权威。对名人、权威的迷信与盲从,是有悖于编辑的质疑精神的,也是违反科学思维与方法的。

 

二、编辑的科学精神是一种实证精神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任何规律都是外在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存在。科学研究的最终结果都是对事物内在规律的理论阐述。而理论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加以证实。没有实验,就无法检验其正确与否,就不能为科学界所承认。例如,居里夫妇在提出放射性元素镭之后,并未立即得到化学界的承认,直到他们用四年的艰苦劳动,终于提炼出0.1克纯氯化镭之后,才得到了科学界的承认。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也只是在被吴健雄加以实验证实后才被科学界承认并获得诺贝尔奖的。实验是证实理论客观性、正确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编辑的实证精神直接体现为对新理论的可验证性的考察。编辑在审稿时,既要看它所提出的新理论在多大程度上修改甚至否定了旧的理论,更要看它是否通过了实验检验。缺少实验的论文是残缺不全的,用实验无法证实的理论是不可信的理论。有些新理论在提出后,暂时得不到实验检验,但是,它至少应该具有可实验性。如果不具有可实验性,则该理论将是主观臆造的产物。科学注重实践原则,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观点,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不承认任何未经实践检验的所谓真理。编辑拒绝接受文稿中的夸大溢美之辞,而只承认科学事实。

 

三、编辑的科学精神体现为科学的思维方式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科学论文所阐述的理论具有创新性、超前性和可验证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编辑必须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科学论文的创新性表现为新理论对旧理论的突破与修正。由于旧理论已经在一定条件下得到了证实,因此其体系具有一定的完备性。这意味着新理论总是带有某种试错的性质,科学研究允许试错,但不允许臆造。编辑对理论创新性的考察,就是要分析新理论是在什么条件下对旧理论加以突破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所以能够发表,就是因为这一理论是在物质作高速运动的条件下对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予以突破和修正的。如果是在低速运动的条件下,则不可能产生相对论。一般而言,在相同的条件下,新理论是很难突破旧的理论框架的。理论的新与旧是相对于某种特定的条件而言的。对新理论赖以产生的条件进行分析,是编辑审稿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

 

科学论文的超前性表现为,它所阐述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代知识水平,具有预言性,即它能够预测某个虽尚未被人们认识到却有可能发生的现象。例如,19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天王星有“越轨”行为。天文学家贝塞尔认为,在天王星附近可能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干扰着它的运动。他预言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可以从天王星的行为中推算出这颗未知行星的位置。他的预言得到了证实,这颗未知的行星就是海王星。编辑对新理论的超前性的分析考察,就是要看它是否对将要发生而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现象作了预测。应当指出的是,并非所有预测都具有科学性。任何超前性的理论探索都是以既有理论为基础的。否则,新理论就成了虚幻的东西。编辑对新理论所作预测的分析,就是要看其是否以某种既有理论为依据。完全脱离既有理论的超前性也是不存在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能完全脱离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而存在,而它若完全依赖经典力学,也无法预测新的现象,从而失去了超前性。这就是编辑审稿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即一方面要看新理论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了既有理论,另一方面要看新理论在多大程度上抛弃了既有理论。

 

科学论文中所提出的新理论应当具有可验证性。可验证性是科学与非科学的根本区别。“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这是可以验证的。而“上帝是万能的”,则是不可验证的。编辑在审稿时,一方面要看新的理论是否经过了验证,另一方面对那些由于条件所限,一时还无法进行验证的新理论,则要看其是否具有可验证性。例如,在对基本粒子的研究中,科学家可以提出许多粒子模型,虽然由于实验条件所限,这些粒子模型还只具有猜想的性质,但是它终究是可以随着实验条件、手段的完善而加以验证的。相反,说人死后会发出超光速的信息波,鬼神附体是死人的信息波与活人“共振”等,则是无法验证的。

 

编辑的科学精神决定了其思维方式必定是科学的、合乎逻辑的。 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正确评价科学论文价值的根本保证。

 

四、编辑的科学精神体现为涵纳百家兼容并蓄的恢宏气度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寻求真理。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交叉碰撞、相互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科学就是在争鸣中得以发展的。换言之,允许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相互竞争,是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任何学派都有其对于客观事物、现象的独特认识和看法。每个学派都既有对其他学派批判、否定的一面,也有对其他学派借鉴吸收、补充完善的一面。学派之间的竞争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例如,在物理学领域中,由于18世纪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同以惠更斯为首的波动说的竞争性科学活动,终于推动了光学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光学本性的认识。在18世纪后半期,由于拉瓦锡发表了氧化学说,向已占据统治地位的燃素说发起挑战,终于为近代化学奠定了基础。

 

学术性期刊具有理论探索性特征,它集中反映出各种学派的理论观点,为学派的竞争、发展提供了条件。允许并鼓励理论争鸣,是学术性期刊的自然属性。刊载不同学派的争鸣文章,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术性刊物的影响,从而增强了刊物的生命力。

 

编辑具有学术倾向性是正常的。但是,这种倾向性并不能代替他在争鸣各方中采取公正态度。编辑的科学精神要求他以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对待学派间的理论争鸣,要求他为争鸣者提供均等的机会和条件。在这里,编辑所表现出的是涵纳百家兼容并蓄的恢宏气度。应当指出的是,编辑允许并鼓励学派间的理论争鸣,并不意味着对那些已被证实是错误的理论采取姑息迁就的态度。争鸣中的理论是未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一旦争鸣中的一方的理论已被证明是错误的,争鸣也就宣告结束。允许什么样的理论在刊物上争鸣,就是要看这种理论是否已被事实所否定,是否具有可验证性。因此,编辑面对理论争鸣,一方面要对那些与自己的学术倾向相对立的理论观点采取宽容的态度,为其提供陈述的机会,另一方面,又要对那些已被证实是错误的理论予以拒绝,不使其进入传播渠道,以免造成混乱。

 

五、编辑的科学精神体现为刚健有为的人格力量

 

编辑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从事编辑活动的。编辑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非科学因素的影响。能否排除干扰,坚持科学态度,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编辑活动,往往是对编辑人格的考验。科学真理往往是反世俗的,它沉重打击反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此,在愚味野蛮的社会中,捍卫科学真理,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科学史上,为坚持真理而遭受各种打击的事例不胜枚举。伽利略因反对托勒密的地心说,支持和发展地动说,而遭到罗马教廷的审判和迫害;布鲁诺由于指出整个宇宙没有中心,是无限的,而被罗马教廷烧死在鲜花广场。编辑以追求科学真理、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知识为己任,也必然要同各种来自政治的、社会的、习俗的、传统的干扰因素做斗争。能否坚持科学的态度,用科学方法进行编辑活动,往往取决于编辑是否具有刚健有为的人格力量。这是因为,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不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勇气,需要为真理献身的精神。事实表明,编辑活动的失控出轨,往往不是由于编辑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而是由于编辑不具有独立的人格。当编辑屈服于某种非正常的压力时,就有可能产生违背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编辑行为。而当编辑坚持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为人生圭臬,拒绝各种诱惑,顶住各种压力,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事编辑活动时,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格力量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编辑活动就得以健康发展。

 

编辑的人格力量源于科学精神。刚健完美的编辑人格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丧失了科学精神,屈从于世俗压力,编辑人格就会出现扭曲与变态。科学精神是编辑人格的灵魂。只要这灵魂在,编辑人格就会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编辑活动的目的在于传播人类的优秀科学文化知识。编辑活动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汰除糟粕、保留精华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科学精神。没有科学精神,编辑就难免良莠不分真伪不辨,从而给编辑活动带来损害。

 

编辑的科学精神不仅是提高编辑活动质量的保证,而且也是促进编辑自我完善的重要精神素质。科学精神使编辑得以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人生,在生活中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维护独立人格,而不随波逐流。

 

科学精神是理性的精神。编辑活动是理性的活动。只要我们将科学精神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始终,就一定会排除各种非科学因素的干扰,使我们的编辑事业健康发展。


上篇:编辑神圣论 下篇:论编辑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