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论编辑的人文精神
http://www.zgkw.cn    主编:任火

 

什么是人文精神?众说纷纭。从辞源上看,在英文中,“人文”译自以Human为字根的词,如Humanism,Humanity。但是这些词并不能给出“人文”的确切涵义。而Sciences of human (译作“人文科学”)将“人文”与“科学”组合,也并不是我们所谓的“人文精神”。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贲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以及“化成天下”亦呈现出极大的含混性。有论者认为,“人文”“化成”就是对待宇宙、万物的“人文精神”,“人文”是“人”的“轨迹”,“人”的“事迹”,“化成”是“成”“天下”的“事”,而“天”的“下”面是“地”,“化成”“地上”的事。而人生于天地之间,参天通地,是具有某种神性的,所以精神就是专指人而言的。这个“神”或“精神”与德文中的Geist相近。在黑格尔的哲学中,Geist是理性的,保持着生命自身的活力与生命力,它成了人文科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因此,所谓“人文科学”实际上又是“精神科学”。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虽然“人文”一词在中西方均有对应的词,但是就“人文精神”的概念来说,不是中国原有的,而是外来语。例如英语Humanism可以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而比较“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是存在着差异的。人本主义是从哲学上来探讨人的问题的,人道主义是从政治上探讨人的问题的,而人文主义则是从文化上探讨人的问题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文学科的解释大体如下:它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做了研究,提出了不少见解。这些见解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人文精神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它是指蕴含在人文学科中的共同的东西——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它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与维护是通过建构一个精神的世界、理想的世界、超越的世界的方式来实现的。2.人文精神是人性——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的展现,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3.“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它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4.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它关注人与信仰、人与自然、人的尊严与自由意志,强调个人价值与民主,人文主义所反映的是人类的精神要求。分析有关人文精神的各种论点,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它们各有前提,互有差异,但都集中到一点,即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考,是对人的理想、价值体系的建构与维系,是人对现实物质世界的理性对待与精神超越。

 

二、什么是编辑的人文精神

 

    在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批评性话语在属性上应该是归属于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他们所依据的不是现实世界中个人或某一群体的利益,而是超越于各种具体利益之上的精神乌托邦立场。还有人认为,今天所需要的人文精神,可能只是知识分子话语的一个执著的世界,一个与当权者无关甚至在目前也可能是与民众没有多大关系的独立存在。上述观点均有偏颇。人文精神不为知识分子群体所独有。人文精神属于全社会,社会的不同群体、不同阶层都有具有人文精神的可能性。工人、农民、军人、工商业者作为不同的社会群体,都会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做出思考和加以关注,都会建构自身价值体系。人文精神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内容,即使是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编辑,其人文精神也是具有特殊内涵的。

 

    编辑的人文精神的内涵是由其职业特点所决定的,编辑是文化产品的选择者,始终处于时代进步的最前沿,对人类生活所发生的任何变化都保持着细微的敏感性。编辑的天赋职责就是要创造最具时代性的、最能代表人类进步方向的文化氛围。编辑行为将对社会的文化氛围产生直接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影响有时甚至会对人的命运、价值观念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编辑的人文精神既具有人文精神的一般含义,即它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考,是对人的理想、价值体系的建构与维系,是对现实物质世界的理性对待与精神超越,又具有其特殊的含义,即它是对社会文化形态变迁的关注与思考,是对人类文化的建构与维系,是对自身社会职责的自觉与珍惜。

 

三、编辑人文精神的建构

 

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恒定性,即它是在文化层面上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考。但是由于社会背景不同,因此不同时期所提出的人文精神就具有不同的对立物,其内容就具有某种特殊性。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对立物是宗教蒙昧主义,这一时期人文精神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摧毁封建神学的堡垒,把人从“神”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使人恢复理性,确立科学与民主的地位。而在20世纪,人文精神的对立物则是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急剧提高而带来的人的精神萎缩,这种精神萎缩被西方学者描述为五个基本消失,即理性的消失、真理的消失、正义的消失、尊严的消失、价值的消失。这使人们普遍产生了“生存无意义感”。因此,当今时代的人文精神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砸烂套在人脖颈上的物质枷锁,把人从物质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人恢复自信,找到失落的价值,重新确立人的尊严,使人的生存变得合目的性。

 

    那么,处在当今世界的中国编辑,应当怎样建构自己的人文精神呢?当今中国编辑的人文精神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对自身生存状态予以审视观照,以确立自身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是对现实的社会状态予以理性思考,从中寻求新的文化发展方向,建构新的道德、伦理、价值体系。

 

    人的生存状态包括物质生存状态和精神生存状态两个方面,前者决定后者,脱离物质的精神是不存在的。因此,人的精神变化的根源存在于物质生活之中。编辑的精神变化的根源存在于他所赖以安身立命的物质生活之中。考察中国编辑的精神变化,就必须首先考察他的物质生存状态。一望而知,当今的中国编辑正生活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中,他所面对的再不是那个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多元的、计划与市场交错杂糅的复合型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体制必然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带来人的价值观念的碰撞、激变与重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编辑似乎还能和金钱保持一段距离,从而得以从容不迫地思考一下高悬于金钱之上的高雅的精神问题,以一种精神优越感傲视纷纷攘攘的大千世界。而现在则不然,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国编辑仿佛在一夜之间忽然发现,自己和金钱之间已经很难保持距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他已失去了往日的那份从容不迫,失去了那种精神优越感,他的精神空间突然变得逼仄、狭窄了。在焦躁惶惑之中,稍对自己的灵魂加以审视就会惊异地发现,自己似乎正在变得面目全非,正在变成另一个完全陌生的自我。那么,另一个自我将会是怎样的呢?夜深人静,默然独处,在冥冥中思考着,渐渐地,那个蒙蒙眬眬的自我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不容否认,在我们的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过渡中,由于拜金主义的泛滥,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道德沦丧、信仰危机和精神萎缩,它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我们更不能否认的是,市场经济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正是市场经济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物质文明水平。现代人是斩断了封建脐带,冲破了封建禁锢,具有独立人格,拥有自由和尊严的人。正是市场经济为人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完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为人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人成为现代人具有了现实可能性。市场经济为人带来的不是毁灭,而是新生。我们不否认当今世界由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使人类陷入了新的精神危机。但是我们更应当清楚地看到,物质文明的发展总是不断地把人的精神文明推向更高的层次。目前的精神危机正孕育着新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难道,为了解脱目前的精神危机,我们就必须摧毁今日的物质文明,使它重新回到原始蒙昧状态吗?物质的贫困总是极大地限制人的自由发展,造成人的心灵畸变。因此,贫穷是一种罪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前者决定后者。那种“物质生活愈贫穷,精神生活愈丰富”的论调是不符合逻辑的,是荒谬的。脱离了物质生存条件,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就不复存在。物质生活条件是精神产品创造者得以存在的前提。正因如此,我们才不难理解海明威的话:“经济上的保障由于使你免于忧虑而成为一个巨大的帮助。”我们才不难理解诸如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文学巨匠何以也会为金钱而赶稿子。我们更不难理解契诃夫为什么会那样坦言:“我意识到我是为钱工作,而钱是我的生活中心。”在市场经济下,重义轻利决不是一个完美的词汇组合。重义不轻利才是我们应当建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行为准则。那种“君子不言利”的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已不合时宜,已经变得陈腐。言利,是人寻求自我价值得到社会承认的一个重要方式,而不是人格的自我贬损。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编辑的生存状态开始发生转换,这必然带来编辑精神状态的转换。转换的实质是,编辑开始由传统走向现代。这当然意味着编辑要“失落”些什么,“建构”些什么。那么,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中,中国编辑将失落些什么呢?理所当然,失落的将是“君子固穷”、“贫困光荣”的陈腐观念,失落的将是盲从、愚昧、迷信、飘浮于物质基础之上的伪崇高道德体系,失落的将是被贫困所扭曲的畸型人格和虚假行为。人文精神具有自救的含义。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中国编辑需要自救的是,摆正人与物、灵与肉的关系,将科学精神的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价值理性相统一,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使人真正成为目的而不是工具。中国编辑将建构些什么呢?理所当然,建构的将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建构的将是科学、民主和扎根于物质生活中的真实的道德体系,建构的将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而生长起来的独立人格和行为准则。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思想价值体系。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意味着我们正在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迈进,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社会文化形态开始发生改变。当今中国编辑所面对的是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文化由大一统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人格由群体性向个体性转变;价值观念由重义轻利向义利并重(甚至将利放在首位)转变;道德伦理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人生态度由理想型向务实型转变。的确,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文化形态正面临着严重危机。当今中国编辑人文精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建构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形态。

 

    不难发现,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传统的社会文化形态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文化形态的对立物,并正在走向消亡。浮现在我们面前的道德沦丧、信仰危机、行为失范、精神萎缩这幅混沌的图景,并非是由现代文明所造成的,它也不能证明传统文化是万世不移的。恰恰相反,它是传统文化内部固有矛盾的反映。看似稳定的传统文化,其实由于僵化封闭保守禁锢,其内部已开始陈腐。任何文化形态的突破,都有赖于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我们的传统文化形态正是被市场经济形态所打破的。传统与现代血脉相连。传统孕育着现代。现代从传统中走来。人类文化是在不断的积淀中发展的。汰除糟粕保留精华,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当今中国编辑所要做的,并非要固守传统文化,拒斥现代文明,亦非抛弃传统文化,而是要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将其与现代文化加以整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文化形态。

 

    编辑身处社会文化最敏感的部位,对社会文化的变迁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尤其是当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不同文化形态发生碰撞和递嬗的时候,编辑关注的目光就会始终投射在社会的道德、伦理、思想、艺术、宗教等领域,此时,编辑的人文精神将集中表现为准确把握新文化的发展方向,坚决摒弃旧文化中不合时宜的东西,通过选择、导向来建构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道德、伦理、价值体系。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当今中国编辑的人文精神所面对的并不是真正的健全的市场经济,而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过渡期中市场行为、经济行为的不规范,必然造成人的社会行为的不规范。这种不规范的社会行为造成了物质与精神的严重对立,使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信仰危机成为今日人文精神的对立物。因此,今日中国编辑的人文精神确有疗救的义务,即它必须将人们的精神从泥沼中救出来,洗刷掉他们满身的污秽,把他们运送到现代文明的新岸。从这个意义上看,编辑所苦心经营的一份份期刊,不就是一个个精神诊疗所么?

 

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其社会文化形态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文化形态正在形成。在这种历史时刻,在中国编辑界提出人文精神这一命题,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必将对编辑的精神文化以及现实的社会文化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编辑将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职责,为建立新的思想价值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篇:论编辑的科学精神 下篇:论编辑的高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