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编辑审稿应有辨伪意识
http://www.zgkw.cn    主编:任火

 

作伪,是对科技编辑的严峻挑战。作伪者的得逞,是对科技编辑的嘲弄。科技期刊应该是发现和培养人才的园地,而不应该成为科学骗子自由出入的场所。因此,科技编辑必须强化辨伪意识,提高辨伪能力。

 

作伪,是一种歪曲客观规律、剽窃他人成果、玷污科学纯洁的极不道德行为。作伪者惯于将其作伪“成果”以论文形式在科技期刊上发表。这应当引起科技期刊编辑的高度警觉。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传播与交流、贮存与积累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根据有关资料,目前世界科技信息量的70%~85%刊载于科技期刊。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是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想见,如果作伪“论文”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将对社会造成多么大的危害!

 

那么,科学骗子是如何作伪的呢?我们不妨略举几例。

 

l:美国移植免疫学家William Summerlin于 1971~1973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Robert Good的免疫学实验室做研究工作。他声称发现皮肤、角膜或其他组织,经组织培养方法保存一定时间后再做移植,即丧失其激发免疫反应的能力。这一发现意味着长期困扰人们的脏器移植中的排斥问题有可能解决。因此当这一消息在《JAMA》上刊登后,立刻引起轰动,被认为是“惊人”的发现。这当然引起了同行的重视。然而,美国和其他国家一些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重复William Summerlin的移植实验工作,却全未成功。这便引起人们的怀疑。1974年3月26日,Summerlin带着18只实验老鼠去见研究所负责人Good。他用毡制的笔在两只小鼠的植皮区偷偷涂上黑色,并把这两只小鼠作为移植成功的证据给Good看。Good信以为真。而一位实验室人员却注意到这两只鼠的植皮外观异常,拿酒精一擦,黑色便被洗掉了。于是真相暴露。Good立即令其停职,并指定一个委员会审查其全部研究工作。结果发现,他的研究工作纯属行骗。

 

2:John Darsce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1979~1981年间,发表近百篇论文和摘要,被认为是最有作为的研究人员。但是人们很快发现他在科研工作中有弄虚作假行为。例如,在一次实验中要观察狗的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了证明其实验数据可靠,他把实验后仅几小时的狗故意挂上两周的标记。他的造假行为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开始对他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他的很多实验的原始材料都不能自圆其说。例如他证明Profen和verapamil两种药物对冠状动脉关闭后的心肌有保护作用,但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机构都重复不出这实验结果。事实表明他的很多论文或摘要都是以伪造材料为基础的。一个科学骗子的嘴脸终于暴露。

 

以上两例都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国科学界的作伪丑闻。尽管世界著名学术杂志如《Science》、《Nature》、《JAMA》等对作伪行为都予以充分揭露和谴责,但是仍然阻挡不住作伪者的冒险。时隔不久,又发生了一起美国科学史上迄今为止的最大科学作伪案:

 

1986年4月,美国 《cell》杂志发表了一篇根据小鼠移植基因激发基因改变的资料和证据而写成的论文。这篇论文署名作者有6名,都是学有所成知名度很高的科学家,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作者是 Baltimore D。他于1975年因发现肿瘤病毒与细胞的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肿瘤病毒管制,而获当年医学及生理学诺贝尔奖。正因为Baltimore D有着显赫的声名,因此使得该论文具有极重的份量,人们轻易不愿意也不敢对它发生怀疑。然而,在MIT癌研究中心工作的博士后研究生Margot D′Toole却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详细审阅了这篇论文,并发现该实验的17页记录,指出这篇论文中的一些关键性实验从来没有做过,有些虽然做过,却并未获得文章中所写的结果。于是一场历时5年的调查、论争便开始了。最后,D′Toole获胜。Baltimore向全世界承认错误,落得身败名裂。

 

作伪,不光为美国科学界所独有,在我国也时有发生。中国矿业大学讲师李富斌抄袭外国科学家著作,写了3篇论文,署上自己的名字,在3家国外学报、杂志上发表。1991年他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申请基金项目,所提供的一份科学论文目录列出已发表英文论文25篇,经查确认,其中3篇为抄袭之作,另有19篇纯属虚构的题目。对此,中国矿业大学给予其开除留用察看、调离教师岗位的处分。科学界对李富斌的作伪行为给予严厉谴责。

 

作伪者,从一般的无名之辈到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皆有,真是触目惊心!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的调查表明,完全伪造数据的占7%,故意错误解释数据的占2%。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看,作伪都是难以避免的。尽管作伪者终究难逃败露的厄运,但是总有人要铤而走险,走作伪这条“捷径”。作伪将在长时期内存在,并且有扩大之势。因此,辨伪将是科技编辑的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

 

科技编辑如何才能提高辨伪能力呢?

 

首先,应当牢固树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坚持真理、勇于斗争的科学精神,对所有稿件都要一视同仁,严格审查。尤其是对名人、权威不应盲目崇拜和偏袒。上面所述的Baltimore事件本身并不复杂,如果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调查处理,是不会耗费 5年多时间的。但是由于《cell》、《 Nature》和《Science》三个杂志的编辑部过分信任并在事件的调查过程中偏袒Baltimore,因此才使得这一事件的结案如此艰难。不过,这一事件的结局也告诉我们,只要科技编辑具有为维护科学的真实性和纯洁性而斗争的献身精神,就一定能战胜作伪者。D Toole博士尽管受到极大压力,甚至一度为此而失业,但他坚决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就连Baltimore也不得不表示:“我称赞D′Toole博士,表扬他的勇气和决心,我向他表示道歉并悔恨,在他怀疑我的研究时,我没有积极努力维护科学的真实性。”

 

必须说明,对名人、权威的论文持更为慎重的态度,并非是要存心与他们过不去,而是因为他们的名气大、社会影响大,一旦出现疏漏甚至错误,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就可能比常人大。对他们的论文严格审查,正是对他们的尊重。

 

其次,应该对论文的观点、理论、数据乃至引文进行严格审核。科技论文是创造性研究成果的科学记录,而不是已有的、人所共知的观点和理论的重复。重复的东西不能构成科研论文。因此,对论文的审核首要的就是看它是否重复了别人的东西。科技期刊实行专家审稿制。专家对所审论文的专业领域是比较熟悉的,能够对论文的学术价值做出判断。但是由于科技文献日益增多,信息量急剧增大,使得专家越来越不易掌握本领域的全部信息,这意味着对论文的重复性愈来愈不易判断。因此,科技编辑应当改变单纯依赖专家审稿的习惯,必须投入极大的精力了解和掌握自己所分管专业的信息,使自己能够在专家审稿的基础上准确判断论文的学术价值。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科技编辑的职责已不再是单纯对稿件进行文字加工了,它还包含了更重要的内容,即防止论文作伪!

 

判断论文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实验数据是否精确可靠,是否能证明所提出的理论。科技论文一般是由引言、实验设备、实验结果和讨论、结论这几部分组成的。实验结果就包括实验数据。而对实验数据可靠性的分析,往往可以通过考察其实验设备的性能来做出判断。同时,还应考察其实验条件。任何科学理论都须得到实验验证。我们所列举的几个作伪例子,都是被科学实验所揭穿的。因此,科技编辑必须认真审核论文的实验数据部分。现代科技文献的急剧增加给科技编辑全面掌握信息、判断论文的重复性带来困难,而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却为重复实验带来了极大便利。论文中的数据是否正确可靠,是可以很快通过别人的实验得到验证的。如果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人以相同的实验条件,能够得出同样的实验结果,那么就可以证明该论文的实验数据是正确可信的。科技编辑不妨通过某种途径,对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论文中的数据进行复做,以检验其真伪。

 

再其次,应该从论文的文风上去判别其是否赝品。文风即人。很难设想,一个不脚踏实地、浮夸虚饰的人能够搞出像样的东西。钱学森在谈及学风问题时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真正做学问的人,不会首先把自己亮在前边,一天到晚天南海北胡吹一通。对这样的人,应该有一点敏感性。”那么如何从文风上去判别论文的真伪呢?这个问题很复杂,但至少可以从摘要和引文上去进行考察。

 

目前,科技期刊的论文都有摘要。摘要是以指明论文的主题、范围和内容梗概为目的,简明、确切地陈述论文重要内容的语义连贯的短文。摘要由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等要素构成。摘要所突出的是作者的创造性的工作和成果,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原文献的内容,不允许任何杜撰、编造。摘要必须对原文献保持客观态度,只述不评。摘要所使用的文字具有无情感性,即它不使用文学性的夸张形容词语。摘要是原文献的精炼浓缩。读者可以根据摘要所提供的信息决定是否阅读论文全文。因此,作者都懂得摘要的重要性。为了引起读者对论文的重视,作者都以极认真的态度编写摘要。但是我们在某些摘要中却看到一些值得推敲、类似广告式的词句。例如,为了说明论文的重要性,便声称该研究成果“达到了××先进水平”、“超过了×国×科学家的研究水平”;为了说明论文的独创性,便说“该项研究未见报道”、“查阅手头资料尚未见报道”等。对于此类摘要,编辑一方面要将那些夸张的、不确切的文字删除,另一方面不妨做一下调研,看作者所说的是否属实。这或许会为编辑辨伪提供线索。

 

如实注明引文出处,可以体现作者的风格与道德,它既表明作者对他人所付劳动的尊重,也表示自己工作的诚实态度。我们看到,文风严谨朴实的论文,都注有极详细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以外的东西就应该是论文作者自己的独创。科技论文必须将属于自己的东西与所引他人的东西加以明确说明!而窃取他人成果的人,总是千方百计地将所引他人的东西遮遮掩掩、闪烁其辞,不肯指明出处,使人弄不清哪些是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有经验的科技编辑会从作者对参考文献的态度上,一眼看出该论文具有怎样的学术价值甚至推断出其真伪。

 

作伪,是对科技编辑的严峻挑战。作伪者的得逞,是对科技编辑的嘲弄。科技期刊应该是发现和培养人才的园地,而不应该成为科学骗子自由出入的场所。因此,科技编辑必须强化辨伪意识,提高辨伪能力。


上篇:审丑在审稿中的应用 下篇:假论文的特征及其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