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科学论文评审中的非理性因素
http://www.zgkw.cn    主编:任火

 

审稿中的非理性因素,反映了审者精神境界的狭隘性。对名家权威的盲目崇拜和对青年学者的无端轻视,都严重阻碍了审者的学术视野,阻塞了审者的学术胸怀。要排除审稿中的非理性因素,就必须具有吸纳百家、博采众说、欢迎争鸣的恢宏气度。审稿,是高屋建瓴的鸟瞰,而不是井底观天的窥视。

 

科学论文评审中的非理性因素是对科学精神与理念的背离,它使评审思维丧失科学化理性化,严重影响和干扰了对科学论文评审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从而导致对论文价值的误断。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加以讨论,以提高论文的评审水平。

 

科学论文评审中的非理性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审者(包括审稿专家和编辑,下同)屈从于某种不健康的社会压力,或出于私利,陷入无原则的人际关系网之中,将审稿思维完全情绪化、感性化。此时的审者对被审稿件的评价是脱离科学与理性的思维轨道的,是有悖于科学道德与良心的,是不能真实地反映稿件的价值的。这类非理性因素属于审者伦理道德范畴,其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对其进行排除的途径也是清楚的。因此,我们不拟对这类非理性因素进行讨论。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另一类非理性因素,即审者是在不自觉的心理状态下,使审稿思维非理性化的。在这种情况下,非理性因素所表现的特征是,审者在主观上并不认为自己是不公正、不合理的,他对稿件价值的客观性与评审主体的主观性之间的偏差是毫无察觉的。这类非理性因素属于审稿的方法、理论范畴,其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有一定的复杂性。我们有必要对此类非理性因素加以讨论,以期对提高审稿质量有所助益。

 

具有独创性、创新性的科学论文,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旧有理论构成挑战甚至否定,都是对审者思维定势的冲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审者总是情不自禁,不可避免地用固有的、成型的、传统的理论知识来鉴别、分析论文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审稿的过程实际上是审者以已经得到确认的理论为参照系,对没有得到确认的理论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是新旧理论、新旧概念相互碰撞、相互认可的过程。这一过程本来应该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因为任何科研成果的正确性,都是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检验的),但是,出于期刊的需要,审者必须尽快对论文做出评价,也就是说,审者的工作实质上是对科学论文的正确性进行预测。这就不能不使审者对稿件的评价总是程度不同的产生偏差。审稿时间的短促,使审者不能不依赖既有的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对稿件进行评价。在此情况下,一些新理论、新概念与旧理论、旧概念较接近的论文,与审者的思维定势较一致,往往能够得到审者的认同。而那些理论、概念很新的论文,则由于与旧理论、旧概念产生较大冲突,不能与审者的思维定势相一致,就往往不能被审者所接受,从而遭到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审者对稿件的非理性态度,并非出自对作者情绪化的排斥,而是出自对自身信念的理性化的执著。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它可以用科学中的“普朗克原理”来描述,即:“新的科学真理与其说是靠说服反对者并使他们看到光明而获胜,莫如说是因为反对者终于死去,而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这里可将“反对者”理解为旧有理论的维护者。而“反对者死去”是指在新旧理论的相互碰撞、相互检验中,新的理论最终战胜了旧的理论,反对者最终放弃了对它的怀疑与反对,承认了新理论的正确性。“普朗克原理”的实质在于告诉人们,新的科学真理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人们的承认,它从提出到确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通过与旧理论的权威支持者进行艰苦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普朗克原理”是对科学界存在的新旧理论、新旧矛盾斗争的抽象与概括,其存在是有事实依据的。让我们来看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1687年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出版,它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就其科学思维的严谨性与完善性而言,它应当立刻就得到赞誉与肯定。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由于牛顿力学对笛卡儿哲学构成冲击,因此它的出版立即在笛卡儿哲学占统治地位的欧洲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论双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法国著名科学家莫培督和以D·卡西尼家族为代表的笛卡儿学说的信徒。争论双方的理论依据分别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和笛卡儿的旋涡学说。笛卡儿的旋涡学说由于其直观性,而为相当多的人所接受。而牛顿力学则由于使用了抽象的“力”这一概念,而显得令人费解。这便使牛顿力学在争论中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地球的形状。牛顿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推测,地球在两极是呈扁平形状的。而D·卡西尼等则认为地球是一个沿两极方向被拉长的球体。莫培督历尽千难万险,通过科学的测量与计算,证实了牛顿预言的正确性。然而,卡西尼家族仍不予以承认。直到最后,卡西尼三世对巴黎子午线进行再次测量,得出地球的两极是扁平的结论后,牛顿力学才获得承认。科学史上,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通过这一典型事例,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新的科学真理得以确立的艰难,而且可以看到,对科学成果的评价不可避免地交织着理性与非理性因素。以卡西尼家族为代表的牛顿力学的反对者,并非是出于对牛顿本人的成见而对其学说加以反对,而是出于对笛卡儿学说的信念,出于捍卫自身学术价值的目的而对牛顿力学进行顽强抵抗的。在一开始,他们还能够保持理性态度,但是这种理性态度随着争论的激化而转变为非理性化(例如,他们对莫培督的测量数据加以无端非难),而最终当他们面对事实后,便又回到了理性态度,承认了新的科学真理。

 

“普朗克原理”对我们极具启发意义。它提示我们,在评审科学论文时,要时刻警惕自身的非理性倾向,不要轻易否定其中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应当深刻认识到,新的科学真理总是要突破某些旧的、固有的知识和理论。审稿由于是以既成的理论体系为参照系,因此,它与新的理论总是存在偏差的。旧的理论决不可能完全覆盖新的理论,否则,就没有新理论可言了。我们在审稿中,不仅应当对评审客体加以怀疑与论证,而且应当对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加以调整与充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缩小评审主、客体之间的偏差,使我们的评审意见与评审客体的实际价值达到最大限度的吻合。

 

应当注意的是,“普朗克原理”在庆贺反对者“死亡”的同时,寄希望于“熟悉它(指新的科学真理—引者注)的新的一代成长起来”。显然,这个“新的一代”是指年龄较轻的科学工作者。它又一次提示我们,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层累性。年轻者总是要超越年长者,新理论总是要突破旧理论。新的科学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手中。因此,我们切不可对那些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学者采取轻视态度,否则,我们就会将自己置于“普朗克原理”所摈弃的反对者的地位,成为终将“死去”的一代。

 

科学论文评审中的非理性因素,还表现为“名人效应”或称“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科学论文的评价、科技成果的奖励上,具体表现为,凡是成名的人,往往易于获得较高的评价和奖励;而尚未成名的人往往难于获得应有的评价和奖励。“马太效应”并非出自个别人的抱怨情绪,它的产生是基于统计学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例如,研究表明,10%的科学家发表的论文,约占全部论文总和的一半,而一位最低产的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数等于最高产科学家所发表论文数平方根的0.749倍。应当承认,名人、权威由于做出了超乎常人的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术水平令人折服,因而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审者对名人、权威的信任度自然要高于常人。这便是“马太效应”得以存在的基础。

 

“马太效应”的不合理性和不可靠性在于它以经验为基础,用一般代替特殊,用抽象代替具体。这便使审者在有限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陷入了更大程度的不合理和不可靠,最终导致了审稿思维的非理性化。“马太效应”所产生的危害往往表现在两个极端上,即一方面由于过分崇信名人、权威,而导致对名人、权威所产生的失误失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过分轻视小人物,致使拖延甚至封杀了重大科研成果的问世。在这两方面的危害中,尤以后者为重。以年轻的法国数学家伽罗瓦为例。伽罗瓦在中学时代就研读了拉格朗日的《论数值方程解法》,对拉格朗日的变量代换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拉格朗日创造的预解式方法对于n≤4的n次方程非常有效,但是对五次方程就无能为力了。伽罗瓦在拉格朗日置换概念的基础上,避开拉格朗日预解式,用群论的方法解决了一般代数方程的根式求解问题,从而取得了里程碑般的成果。然而,伽罗瓦的学术成果却屡遭学术权威的冷落。看看冷落伽罗瓦的学术权威的名字,我们就会感到震颤!首先是大数学家柯西。柯西对伽罗瓦的论文始终采取置之不理,只字不提的态度。其次是泊松。公道地说,泊松对伽罗瓦的冷落并非完全是出于对年轻学者的轻视,而是由于他看不懂伽罗瓦的论文,因为伽罗瓦的新成果与传统数学严重冲突。但是泊松仅仅由于自己看不懂就予以否定,不能不令人扼腕。身受打击的伽罗瓦激愤地说,那些学术权威预先就认定,“我对这个问题无能为力,第一,因为我叫伽罗瓦,第二,因为我是个大学生。”类似伽罗瓦的遭遇,不仅在科学界屡见不鲜,而且在其他领域也比比皆是。这充分证明,“马太效应”是严重存在的。

 

当前应当注意的一个倾向是,一些科技期刊出于各种评比的需要,极力征集各种基金(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等)产出的论文,对这些基金论文采取优惠政策。这是极有可能产生“马太效应”的。应当承认,这些基金论文从总体上看,学术水平一般要高于普通科研项目的论文。但是就基金论文中某一篇而言,其学术水平并非总是高于普通科研项目论文。如果忽视甚至放弃对这些基金论文的严格审查,就难免会失误。这是因为:一、各种基金项目都具有相当的学术难度,即其所承受的理论风险和出现错误的可能性要大;二、任何科学家无论其具有何等的学术水平,具有怎样的天赋,错误总是难免的,即使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人,也不例外。名人、权威由于社会信任度高,所以一旦他们出现错误,其社会损失将与其名望成正比。因此,愈是重点论文,愈应采取审慎态度,严格审查,严格把关,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对重点论文的珍惜与重视,才能真正体现对知名学者的爱护与尊重。

 

我们所论及的非理性因素,由于是以某种合理性、可靠性为基础的,因而具有顽固性,它总是潜伏在我们的思维机制中,不知不觉地干扰和影响着我们的审稿活动。非理性因素的隐蔽性,增加了我们对其进行排除的困难,因此它始终对我们的审稿活动构成潜在的威胁。

 

审稿中的非理性因素,反映了审者精神境界的狭隘性。对名家权威的盲目崇拜和对青年学者的无端轻视,都严重阻碍了审者的学术视野,阻塞了审者的学术胸怀。要排除审稿中的非理性因素,就必须具有吸纳百家、博采众说、欢迎争鸣的恢宏气度。审稿,是高屋建瓴的鸟瞰,而不是坐井观天的窥视。

 

尽管审稿思维中的非理性因素具有顽固性、潜隐性,但只要我们对其保持警觉,增强排除非理性因素的意识,那么,减少甚至消除其对审稿活动的干扰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上篇:编辑审稿是对精品的选择 下篇:社会科学论文审稿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