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主编絮语——莫做“死”论文
http://www.zgkw.cn    主编:任火

 

  所谓“死”论文,是指那种发表以后不被引用、不被摘录、不被转载、不被评论、无人问津、阒无声息的论文。这对作者来说,是尴尬而又悲哀的。论文何以会“死”呢?原因当然很多,我以为主要有两个。首先,“死”论文多是已有理论的重复,内容过时,不具有信息性;其次,论文起点较低,未能对那些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现象作出解释,学术价值不高。

 

那么,如何才能不出“死”论文呢?换言之,如何才能使论文发表后,能够被引用、被摘录、被转载、被评论、被争相传阅甚至引起轰动呢?

 

关键在“新”。这里的“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理论新,数据新。新理论是对旧理论的补充、修正甚至否定。由于它对客观现象作出了新的解释,打破了人们的某种共识,因而极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新数据是对新理论的量化支持,具有实用性和便捷性,因而也容易被引用。这就是为什么在《Natural》和《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可以被引用100次以上的原因。

 

那么,如何才能“新”呢?我以为关键在于选题,特别是要在学科前沿进行选题。学科前沿充满了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对已有理论和认识构成了挑战,是理论探索与突破的最佳地带,在这一地带活动,最容易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最有可能获得突破的机会。那些极有价值、被引用率极高、反响极大的论文,多出自学科的前沿领域。

 

如何才能进入学科前沿呢?我以为,首先要多去图书馆,查阅本学科近三年的影响较大的期刊,尤其是国际著名期刊。其次,只要条件允许,应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高层次的学术会议。还有,应多跑生产现场,在实践中寻找那些迫切需要解决、且有一定风险的问题。

 

最后我想,在动笔写论文前,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将向读者提供哪些信息、哪些有可能被读者关注和引用,这对避免“死”论文是会有所帮助的。


上篇:主编絮语——思当有邪 下篇:编外随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