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高擎火炬 奔向圣坛——《走向编辑灵魂的圣坛》的策划与组织
http://www.zgkw.cn    主编:高起元 章节作者:高起元

 

高起元,男,编审。1940年生于辽宁凌海的贫苦农民家庭。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后复名为东北大学)钢铁冶金系,随即留校从事编辑工作,迄今已40年。曾任东北工学院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参与创建出版社。多年担任《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并创办《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兼任副主编。《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被评为全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是国际著名检索系统美国《工程索引》(Ei)的核心期刊。曾被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授予“优秀编辑家金牛奖”;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和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授予“辽宁十佳出版工作者”;辽宁省科委授予“辽宁科技期刊十佳主编”等称号。曾任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2003年退休后,受聘为《沈阳大学学报》顾问,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顾问。

  
编辑警言:呕心沥血,忠祖国,报人民,甘当孺牛耘沃土;

 

鞠躬尽瘁,淡功名,轻利禄,乐做人梯助群贤。

 

    从1965年大学毕业步入编辑行列至今,我已在这片园地中耕耘了40个春秋。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已把自己的理想、志愿和青春年华,全部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个平凡而崇高的事业。而今,虽鬓发皆白,衣带渐宽,可我依然无怨无悔,乐此不疲。是什么原因使我对编辑工作一往情深,如痴如醉?是什么力量让我“衣带渐宽终无悔,鬓发如雪更觉甜”?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编辑出版看成一种事业,一种与国家、民族存亡攸关,兴衰相系的事业,一种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密不可分的事业。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我立下这样的誓言:

 

当伯乐,识良骥。做园丁,培桃李。让百花齐放,满园瑰丽。利禄功名何必问?德能勤绩应当比。洒热血,灌溉我神州,山川碧!

 

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作为编辑,应当有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文化。有了这个基础,才能爱这个岗,敬这份业,才能在编辑出版的舞台上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曾经设想,把自己40年来对编辑工作的点滴感悟加以梳理和总结,写一点文字出来和年轻的编辑朋友们交流、共勉。但是由于力不从心,一直未能实现,深以为憾。

 

正当我对这件事欲做不能的时候,任火的《编辑独语》(以下简称《独语》)出版了,并且最先寄给了我。我像痛饮甘泉美酒一样地读着,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独语》深刻阐述了编辑的性质,庄严掮起了编辑的责任,高度评价了编辑的贡献,激情塑造了编辑的人格,为编辑竖起了一座思想丰碑,建造了一座精神殿堂。《独语》所表达的正是我的心愿,正是我的企盼。我想说的,任火都说了。我没想到的,任火也说了,而且立意高远,内涵深邃,恣肆汪洋,大气磅礴,思想闪光,文采飞扬。只要你认真地读,就没法不受感动,不能不被震撼。读了任火的书,就会感到那是他感情的激流在奔涌,思想的火山在喷发。我深深地被他的激情所感染,被他的真情所打动,被他的热情所燃烧。拙诗——《任火,你是团火》(发表在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会讯》2003年总第44期),就是在这种感情的冲击下一气呵成的。

 

令人高兴的是,被《独语》打动、震撼的不只是我一个人,而是一批朋友。《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副主编安造计副编审,早在《独语》出版之前就为任火的文章写过评论——《任火是一只鸟儿》,《独语》出版后他又写出《一团另类的火》;《沈阳农业大学学报》于洪飞副编审很快就写出了《欣赏一只鹰的心灵与飞翔》;《河北大学学报》陈燕编审写出了《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话语》;山西运城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田磊,看了《独语》后,热切希望与任火交流思想。他首先打电话给唐山市114查号台,询问河北理工学院的电话号码,再通过河北理工学院打听学报编辑部的电话号码,几经周折终于和任火接上了头儿,几天后他就写出了《独语》读后感——《愿终此生做编辑》。2003年10月,辽宁高校学报研究会召开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任火应邀参加。秘书处安排半天时间请任火作报告,会场内座无虚席,代表们听得很是入迷。报告结束时,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把任火团团围住,有的向他索取名片,有的问他怎样才能买到书,有的约他找时间细聊……看那般情景,真是感人!于是,我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同仁们对《独语》这么感兴趣,何不组织大家对它加以解读和评论,并将文章结集成书,正式出版呢?如果此事真的成功了,不是可以为浩瀚的编辑思想海洋再注入几股溪流,为广袤的编辑文化原野再增添一些色彩吗?

 

当我把这个构想告诉一些朋友时,得到了他们热烈的响应和积极的支持。我试着约了几篇稿,朋友们很快就写出来了,并且内容深刻,气势不凡。这些文稿鼓足了我的勇气,坚定了我的信心,使我认识到,组织大家写一本放谈《编辑独语》的书,不但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完全是切实可行的,于是我开始正式约稿。

 

首先我在高校学报界的朋友中约稿。大家在接到我的电话或信函之后,不是当作负担予以推辞,而是愉快接受,并且由衷地说:“谢谢高老师想到了我!”接着,我又向几位已经退休的资深编辑约稿,其中有冶金工业出版社原总编任崇信编审,《中国黄金报》原总编、高级编辑李树龙先生,《中国冶金报》原副总编、高级编辑陈懋雍先生,《中国冶金报》副刊部原主任、高级编辑洪景森先生,《辽宁师范大学学报》邵京起编审,他们全都热情允诺,按时完稿,并且篇篇堪称精品。然后,我又把约稿范围扩大到出版界、期刊界。孙琇先生对我策划并实施放谈《编辑独语》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给予热情的关注和鼎力支持,他推荐、联络了一批对编辑学研究深有造诣的大手笔加盟,使得本书的作者阵容更加强大,实力更加雄厚。还有一些朋友,虽然我没有向他们约稿,可是他们却有话要说,非写不可,其情之真,其意之切,实在令人感动。

 

在约稿的过程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这里仅举几例:东北大学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远德玉教授年已七秩,他在夫人住院进行心脏手术时接受了我的约稿,夫人刚出院,他就把稿写完;《当代化工》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王雪丽编审,是一边在医院护理脑出血的先生,一边起草对《独语》的书评;新疆大学出版社原社长、总编墨愚先生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可是他毫不推辞,写出了激情洋溢的书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主编龚汉忠编审,在其父病危的情况下接受了约稿,父亲刚过世,他就忍着巨大的悲痛把稿写完;辽宁党刊集团常务副总编、《理论与实践》杂志总编、高级编辑邹德安先生,一边住院打点滴,一边完成了两万字鞭辟入里的评论;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地区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协会理事长、江西农业大学学报主编柳志慎编审,不但自已为《独语》写书评,三易其稿,而且还在华东地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协举行的大会上,满腔热情地向与会者宣传《独语》,号召广大中青年编辑向任火学习,也在文化原野上留下自己的一行足迹;《中国法学》杂志周国钧主编,除了办刊,还兼任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及中国政法大学、湖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校教授,工作之忙,可想而知,可是他仍能拨冗撰稿,阐发灼见;有一位朋友接受了我的约稿,可后来家里遭受了二三十万元的意外经济损失,我考虑到她的心境可能欠佳,主动提出书评可以不写,然而她却说:“您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作为这些文稿的第一读者,在拜读时我深深体会到,它不是一般的评论,而是心灵同心灵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沟通,感情和感情的融汇,全是肺腑之言,绝无矫情之意。放谈《独语》,绝不是单纯地称赞一番,而更重要的是在《独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和超越。

 

本书在策划之初,本打算起名为《独语回声》,但是,当看到这一篇篇充满真诚和神圣情感的文稿时,我由衷地感到这是一次编辑思想的升华,一次编辑灵魂的净化……心中涌起一种崇高、伟大、圣洁的感情,四周的一切突然变得静悄悄,刹那间,一个新的书名浮上了我的脑际:《走向编辑灵魂的圣坛》。是啊,我们不正是在向编辑灵魂的圣坛做着虔诚的跋涉吗?

 

《独语》分上、中、下三篇(如叫“编”,似更恰当)。上篇共23章,其中以编辑论系列的15论为主;中篇共18章,以论述科学论文的审稿为中心;下篇20章,以随笔形式为主,抒发自己作为主编的感怀。

 

由于《独语》是由任火不同时期写出的一篇篇文章汇集而成的,所以它不像一般专著那样结构缜密系统、布局均衡协调、风格前后一致。这也许是一个美中不足之点。但是,这样原汁原味地把三种类型的文章都呈献给读者,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便于大家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了解任火这个人。你可以从上篇去考察他的人文精神,从中篇去考察他的科学精神,从下篇去考察他的文学功底和为人品格。上篇集中阐述编辑思想和编辑精神,以务虚为主。中篇侧重论述编辑实践,以务实为主。中篇的实践,正是上篇的思想和精神产生的基础,表明上篇那些虚的东西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实践中感性认识的理性升华。下篇的字数不多,但可以由此看出任火的文字修养,由此就会了解上篇里那些看似生僻的词语,都是作者熟练掌握的,可谓得心应手,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决非为了炫鬻自己的文采而东拼西凑的。实际上,在我看来,下篇是非常精彩的编辑文论。

 

《独语》出版后,所以能在同仁中引起关注,甚至震撼,原因当然很多,或因它炽热的激情,或因它华美的文字,或因它超凡脱俗的叙述方式,或因它吞吐日月的磅礴气势。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我以为是它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这些思想不仅投射到编辑界、学术界,而且辐射到社会及思想界,它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向上的精神,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人需要有思想,没有正确的思想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人生就像没有舵的船,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一个人的活动如果不被高尚的思想所鼓舞,那它就是无益的、渺小的。一个善于思想的人才是有力量的。

 

同样,一个人、一个民族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没有精神,就没有寄托,就没有动力。试想,中华民族如果没有一种自强不息、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获得独立和自由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一份贡献,难道不需要有一种精神吗?一个人必须有一个无法放弃、无法割舍的事业,才能变得无比坚强,才能变得拼搏向上。编辑工作是一个极其平凡的工作,但是,只要浇上我们的心血,注入我们的精神,就可以使之成为神圣、高尚的职业,成为伟大、辉煌的事业。

 

《独语》还特别强调加强编辑的文化建设,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文化的编辑将是什么样的编辑呢?编辑自己若不加强文化建设,又如何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呢?任火正是因为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表现出了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感。他大声疾呼:编辑要做“文化医生”、“文化嫁接师”、“文化设计师”,要做“华夏文化的捍卫者、继承者”;主编要成为“文化大家”、“文化斗士”、“文化号角”……并且要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一缕文化阳光。这是何等令人钦佩的境界啊!

 

我认为,《独语》的最大贡献,就是它建立了独立的编辑思想、独立的编辑文化、独立的编辑人格,为我们的编辑群体建造了一座思想殿堂、一道文化景观、一座生命丰碑。

 

编辑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编辑一方面要生产更多的优秀产品,满足广大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以自己的产品影响人们的思想,塑造人们的精神,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提高民族素质,教化社会风尚,因此可以说:编辑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担起这个神圣的使命、光荣的责任,编辑自己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崇高的精神、纯洁的灵魂。

 

环境对人才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艰苦的兵团生活,陶冶了任火的品格,砥砺了他的意志。如果不经受昔日的磨炼,哪来的今天为文大气?主编的岗位,为他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机遇,使他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悟出了闪光的哲理。如果没有办刊生涯,何以有《编辑独语》?

 

是《编辑之友》为任火的成长开辟了园地。在孙琇先生担任主编期间,该刊两年内为任火发表了11篇论编辑的系列文章,这真是异乎寻常的壮举。当任火担心这样做是否会引起别人议论时,孙琇先生却说:“没关系,连着推!”这是何等惊人的魄力!若是把任火比作千里马的话,那么孙琇先生就是当之无愧的伯乐。如果在编辑界能有更多贤士像孙琇先生这样慧眼识珠发现人才,满腔热情扶植人才,那么我们的年轻编辑就可以成长得更快,人才辈出的局面就会蔚为大观了。

 

是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为任火的纵横驰骋提供了天地。该会对自己拥有任火这样一个成员一直予以高度关注。2000年该会在西安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期间,就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任火在编辑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和经验;聘任他为该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鼓励他将论编辑系列文章结集成书,并列为该会编辑学研究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独语》出版后,又在该会会讯上进行宣传和介绍;支持《独语》参加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并获得一等奖……这一系列举措,对任火无疑都是极大的支持。在研究会中,任火把自己融入一个更大的群体,他有机会参加更多的学术会议,有了更广泛的思想交流,得到了更巨大的精神鼓励,和更多的朋友一路同行,肩并着肩,臂挽着臂,共命运,同呼吸,向着编辑灵魂的圣坛,坚韧跋涉,再接再厉。

 

当《走向编辑灵魂的圣坛》即将付梓之际,我情不自禁地反问自己:这部书的组织和出版为何势如破竹,如此顺利?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拨动了编辑同仁的心弦,代表了编辑群体的意志。在这里,我衷心感谢加盟本书的所有朋友,是大家的心血和友谊铸成了这本文集;感谢河北教育出版社及邓子平社长,是他们的慷慨支持,使本书得以早日问世;我要向所有关心、支持本书出版的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还应该感谢任火,是他为我们点燃了走向编辑灵魂圣坛的熊熊火炬。

 

最后,我还要代表任火和本书的所有作者,向中国期刊协会会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张伯海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在本书截稿之际,我给伯海会长写了一封信,向他汇报这项工作的策划意愿及组织过程,并随信寄去了《编辑独语》和拟出版的《走向编辑灵魂的圣坛——放谈〈编辑独语〉》的部分材料,希望听取他的意见,得到他的指导。当我收到伯海会长寄来的特快专递时,一刹那间,仿佛是握住了一双有力的手,仿佛是在触摸一颗滚烫的心。他在信中写道:“我虽未来得及细读,但把任火的书及你寄来的其后一本书的书稿资料翻过一遍,心中起伏难平。因此我写的已不是题词,而是不成形的读后感。”“读后感”(《道义相携,心灵相应》)虽仅500字,却牢牢抓住了两本书的本质与核心,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满怀深情厚爱,予以高度评价。这无论对任火,对我和本书的70名作者,还是对广大的编辑同仁,都是莫大的支持、莫大的激励!

 

任何有恒久魅力的文化珍品,都具有一个根本特征,即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没有边界的,能够给人留下无限广阔的思考和研究的空间。正因如此,我们对《独语》的研究或许还只是开了个头儿。

 

来吧,朋友们,同仁们,让我们在歌声中前进,为我们的事业、我们的队伍“青山不老,绿水长存”而同心同德,努力奋斗!


上篇:道义相携 心灵相应——为《走向编辑灵魂的圣坛》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