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编坛有绝响 浩宇闻惊雷——解读《编辑独语》的心灵境界
http://www.zgkw.cn    主编:高起元 章节作者:于洪飞

 

于洪飞,男,沈阳农业大学学报副编审。1962年8月16日在吉林通化市玉凰山脚下38军112师的军营里降生。那里有一湾美丽的江水蜿蜒地流过整个市区,美好的童年就是在那渔歌唱晚的江边度过的。1984年在读大学专科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7月毕业留校从事学报编辑工作,编辑生涯已近20年。是一群好友不喜欢喊他安东·叶赫那拉的男人,耿直坦率的汉子,唾弃阿谀奉承,鄙视卑躬屈膝;现在还没有显赫的功德,现在还没有卓越的成就;有时喜欢狂想,有时喜欢梦想,有时喜欢思想,有时喜欢理想;相信世界天地方圆,相信人间山高水长,相信幸福水到渠成,相信事业紫气东来,相信人生浑然天成。在清太祖努尔哈赤陵园的西侧,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大学里,经历了出版业的铅字印刷到激光照排的历史转变,感受了一个农业大学学报发展的历史变迁,倡议并参与成功创办了《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平凡的日子里兢兢业业地做好学报的编辑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人作嫁,默默奉献。

 

人生格言:虽然默默无闻,但是总要一鸣惊人;既然不能死亦鬼雄,还是生当人杰吧。

 

2004年夏天的一场夜雨过后,早晨的阳光透过窗户射到我的办公桌上,照到任火的那本《编辑独语》封面上。光的世界里,我的心很宁静,像高原之上一泓秋水的海子,清冽而致远。翻开《编辑独语》,沉思起来,觉得任火的《编辑独语》事实上是在进行一种编辑文化的呐喊,是让我们的思想冲破牢笼,是让我们迎接世界的文化挑战,因此,我们从事编辑出版的人对《编辑独语》的反应不该或者不能无动于衷。假如你碰巧读过《编辑独语》,你就可以与我分享关于《编辑独语》的赞美和思考;你就可以因为一本书,与我共同倾听一个关于编辑者的生活和理想;你就可以与我共同面对《编辑独语》的真诚与欢乐、温暖与冷酷、缺憾与完美,抑或阳光下编辑文化原野上那些盛开的花朵与馨香以及那遥远的银白的思想雪山和绿茵的心灵草原。

 

一、引子:任火与一座美丽的山脉和一个春天的小镇无关,但与一种编辑文化现象有关

 

    从美丽迷人的九寨沟回来,我学会唱那首动听并红极了西南高原的流行歌曲《高原红》。当平凡的日子又转过了2003年东北的冬天,在西南高原的山野古松下给任火拍摄的数码照片,不知因为什么,我却一直没有从网上把它发出。惹得任火直犯急,我却暗自发笑,希望有一天自己去唐山的时候亲手送到任火的手里,当作一个见面的礼物。

 

关于任火和他的《编辑独语》,即使在与我们编辑生活没有什么瓜葛的时候,我的心里也好像有一些话要说。无论这些话是关于《编辑独语》的好还是坏,我都应该用一些文字表达出来。

 

一脸骨感的任火在长城之南微笑着走进办公室,而一脸憨态的我在山海关外的一个城市里与一个作者正在亲切地交谈;春天里关内麦子开始返青的时候,关外的积雪渐渐地融化了。在春夏秋冬分明的沈阳我时常想起唐山的任火,不仅是因为他这个人,也因为他写的《编辑独语》。

 

编坛有绝响  浩宇闻惊雷——解读《编辑独语》的心灵境界

 

早春三月,黑色的车子沿着辽代古城北镇老城墙下的痕迹,一直向西飞奔,光亮的柏油路笔直地深入医巫闾山脉的深处,BENZS350宽厚的车胎碾压路面,发出柔软的噗噗声响,山野里还有星星点点的白色积雪,路面早已经没了雪,淡蓝色的远山在车窗的视野里,已经越来越近……

 

几个月前,金实集团的老齐约我和几个朋友在春天登东北第一名山——医巫闾山。我们选了美丽的森林公园的一条登山路径,一直把车子开到了半山腰,步履缓慢地开始登山。同行的几个身体微胖的男士到了山顶已经气喘吁吁,只有唯一而健美的女士走在最前头,不时回头对我们几个男士表示微微的嘲笑。黑松林下还有很厚的积雪,而向阳的山坡上已长出了返青的绿草。我听见鸟儿在空廓的山谷里自由地啁啾,我看见一只巨大的黑雕,在山谷的上方盘旋。这山谷中鸟鸣和鹰飞的景象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任火以及《欣赏一只鹰的心灵与飞翔》;想起那个深秋的夜晚里,任火、我和几个朋友在朝鲜人的牡丹馆里亲切的相聚,欣赏平壤大学的学生柔美动人的歌舞,举杯品茶或饮酒,温馨得很有味道。在“见到你好高兴”欢快的音乐声中,我在欣赏任火观赏歌舞时那神情专注的样子;想起任火在学术会议上热情洋溢的报告,我觉得理当再为《编辑独语》说点什么。我想对《编辑独语》进行分析和赞美,觉得《编辑独语》是对编辑学研究的一种反思和批判。我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讲,《编辑独语》更是一种对编辑学研究的创新。可以说,在有五千年文明、三千五百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和两千年编辑史的中国,《编辑独语》这本书是在不经意中为编辑学的研究注入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一种对编辑学的另类思考,从而在跨越千年的历史之际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编辑文化现象。

 

《编辑独语》论述纵横交织,像医巫闾山脉纵贯辽西走廊,绵延百里,在字里行间让我们登上了一个个陡峭的山顶,像面对大山的宏伟和峻峭一样发出由衷的感叹,眼前是一幅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风景画:近处叠落有致的巨石,形态怪异;远处起伏错落的山脊,银装素裹;山坳里的庙宇寺院,如繁星点点;近处枝叶优雅的龙爪松,如影随形,遒劲刚毅;远处墨绿的松林,迎风挺立,苍翠的感觉俨然入画……

 

我被《编辑独语》亮丽的语言及其散发的刚毅气魄所折服,仿佛被医巫闾山脉的美丽自然和人文悠远所感动一样。自宋、元以来皇家把医巫闾山视为关外第一名胜,历代皇室每经此地必进山朝拜。难怪赵朴初先生临别人世时要把一尊价值连城的紫铜观音留在这座美丽的医巫闾山脉。《编辑独语》从众多的编辑学专著中脱颖而出,整体弥漫着独特的感染力,已经成为任火编辑生涯中一个耀眼的亮点,也成为编辑文化发展史上一座宏伟的里程碑。当我面对《编辑独语》典雅的封面时,如同面对绵延不断的山脉,我用呼喊表示惊叹和敬意,长短不一的大山的回声一次一次在我的耳际回响。我登临过许多著名的山脉,却被医巫闾山的独特所震撼,我读过许多编辑学的专著,而只有读到《编辑独语》时候,才像被医巫闾山脉震撼那样,被任火灵性的语言和坦荡的胸怀所震撼。我同样被这种来自于心灵的独特思考所感动。记得我第一次翻阅《编辑独语》的地方,是一个晚上在沈阳的一家酒吧里。我是被任火积淀已久的热情所震撼所感动。我在几个小时内写出关于《编辑独语》的感受。在灯火阑珊的夜晚里,我真正地欣赏到一只鹰的飞翔与歌唱。2003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国高校学报研究会的学术年会上,我将这篇名为《欣赏一只鹰的心灵与飞翔》的文章作为大会学术交流论文,竟然被一些同行当作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传阅,从而也引发了关于《编辑独语》评论的热潮。可能有一天关于《编辑独语》的评论会产生一个独特的编辑文化现象,它将不属于任火或者某人的个人行为,而是编辑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的编辑文化现象,并从而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并且经久不歇的一种编辑文化回声。

 

走向编辑灵魂的圣坛——放谈《编辑独语》

 

在医巫闾山的回声里,朋友和我共同面对眼前这座山脉的俊美和雄浑,而感慨和沉思良久。快乐的思绪游弋在春天里,我们充满对生活的期待和憧憬,极目眺望茫茫的远方:山下是一个古老的幽州古镇,刚才我们进山的路像一条灰色的飘带,把小镇和山脉连在一起。小镇在那头儿,而大山在这头。这让我忆起《编辑独语》中的作者照,雾蒙蒙的群山之间,任火那宽大的眼镜、锐利的眼神和醒目的花格领带,连同我眼前这座美丽的山脉和一个宁静的小镇,沉浸在春天鸟儿的叫声和我们呼唤的回声中,美好的印象渐渐地清晰起来。我突然觉得任火的确就是编辑界渐渐幻化而成的一只羽毛丰满的苍鹰,一只鹏程万里的文化大鸟。《编辑独语》就是编辑学研究中一声声亲切的呼喊,热切等待人们发自内心的善良而真诚的回声。我突然有了继续对《编辑独语》进行研读和分析的冲动与激情。我又一次翻开《编辑独语》,静静地走进了那圣洁与崇高的的心灵境界。

 

二、《编辑独语》像希腊的天体海滩,畅快淋漓地裸露本真的东西,真实地说出了一个社会阶层的生活

 

在《编辑独语》中,任火是一个赤裸裸地表达真我的果敢的化身,如希腊的天体海滩上一丝不挂的人们。海面上白色的浪花,头顶上方碧蓝的天空,银色满眼的沙滩,悠闲自在的人们,人体天然的隐私在这里已经荡然无存。而任火的勇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敢于说实话和真话,敢于面对编辑的一切悲哀,以一种心灵的圣洁与崇高去拯救编辑文化,使之从虚伪到真实,从卑微到崇高,从渺小到伟大,这是一种落落大方的朴素,这是一种磅礴若日的恢宏大气。

 

如果把编辑视为现代生活中一个社会阶层的话,那么你作为这样一个阶层的一分子,面对你的职业、你的生活、你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你有话要说吗?你想说吗?你敢说吗?你会说吗?你能够说吗?你真说了吗?你用心说了吗?你说明白了吗?而任火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活、责任和义务,他有许多话要说,他好想说了,他勇敢地说了,他能够说了,他很会说了,他真正地用心说了,他已经把自己该说的在《编辑独语》中说明白了,他真真切切地说了。做到这一步的确不容易,许多人不敢做,或不想做,或不愿做,或无法做,或不能做,或如此等等,任火如此地做了,做得很像个真正的男人。从字词句章裸露出一种本真的样子,让人从内心深处真实地感动,让人若有所思。当你站在任火的面前时,你会突然感到一股质朴的真气扑面而来,如他的《编辑独语》一样,清新而坦然。

 

如果说任火在《编辑独语》中对编辑领域的观点或看法表达得过于坦率,就像生活中刚直不阿的任火,对日常各种事情处理得过于直率和原则,有伤世俗的圆滑和虚伪的话,那么千万别有人被《编辑独语》太高傲、太激情的话语所伤害,我觉得在这方面任火做得有些不圆滑、不合适,关于这一点我们也不可能去跟任火说,因为他对此竟有言在先:纵观古今,鲜有无大气而文能久传者。为文须养浩然之气,弃卑琐之念。为文应以天下为怀。以天下为怀,方能弃小我于屋隅,投大我于乾坤,吞吐天地日月之精气,挥洒山川草木之壮美,神思飞动,气度卓然,一管在握,万里风雷。为文贵在袒露真性情,性情所致,无遮无拦,汪洋恣肆,长风浩荡,文采飞扬,个性昭彰。为人做事率直,顽石本性,真人品格,如此,为文无庸矣!

 

我在心里琢磨,任火者,泰山石敢当,男人堆里的汉子,性情中人也!

 

1.极其乐观的事业精神,毅然决然地超脱了编辑者的隐痛

 

当某个行业不是社会的主流行业时,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便会有无奈和悲哀,便会对自己从事的行业表现出阵阵隐痛。自编辑职业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行业以来,编辑者在自己的内心里就埋藏着隐痛。对此,每个编辑者都在自己的编辑生涯里隐藏着一些悲哀和无奈,这些悲哀和无奈不是在编辑者奋起中被痛快地摈弃和埋葬,就是伴随着岁月将编辑者慢慢埋葬了。在编辑行当流传甚广的托词,其中“为人作嫁衣”是一句再形象不过的俗语,让人感到一种无奈和悲哀,而用“默默奉献”一词更是一语道破编辑者的阵阵隐痛。

 

在《编辑独语》里,任火对编辑的无奈之状给予神似的描述:“人,毕竟首先是现实中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操劳挣扎,青筋暴露,气喘吁吁。编辑亦是人,亦要为生计着想,劳碌奔忙。”任火没有回避编辑作为普通人的平凡和卑微,编辑应该勇敢地超越来自内心的阵阵隐痛,不再杞人忧天,不再无端抱怨,而是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种种的无奈和悲哀,在对事业的认识过程中真正地实现一种人生的超越。因此,任火提出:我们作为21世纪的出版人,要做文化医生,像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李大钊、鲁迅等一样,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革除母体文化上的痈疽,使人类的文化和编辑文化变得更加健康;我们是文化嫁接师,我们要努力把世界文化中的精华移植到我们的母体文化中来,相互嫁接,相得益彰;我们是铺路石,我们的使命就是为通向更为遥远的未来做铺路石子,我们的生命既光荣又悲壮;最终我们要成为华夏文化的捍卫者和继承者。任火将平凡的编辑群体的悲哀和无奈化为至高无上的光荣和悲壮,体现了积极主动和乐观向上的编辑事业观,超越了消极被动和悲观自怜的编辑职业观。从真实的内心和思想的境界上,潇洒地超脱了作为编辑的无奈和悲哀,呼吁编辑群体不再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哀自怜,而是实现作为人类文化使者的抱负,去超越编辑职业因落寞而滋生的种种阵痛,感受编辑事业因新生而涌动的阵阵喜悦。

 

任火是否在《编辑独语》中大唱人生高调?我没有办法马上回答你。如果有时间,你找机会去跟他谈论编辑生活、职业乐趣、事业理想和人生梦想,你去看他的敬业态度、工作热情和投入程度,不用我说,你会马上找到一个自己认为非常准确而真实的答案。

 

2.神采飞扬的思绪,描述了编辑的崇高信仰

 

在《编辑独语》里,任火对编辑的崇高也给予了神似的描述,强调编辑境界是一个无我的境界。无我即忘我。现实世界充满了“我”,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人为“我”所累,人为“我”所迫,“我”便给我们自己的颈项套上了桎梏,形骸显出畸形,心灵也变得扭曲……编辑境界的无我,是人对精神羁绊的挣脱,是人对物质世界的鸟瞰。在无我之境中,编辑的心灵汰除了杂质,留下纯真,而积淀为一片纯粹,像清澈见底的湖水。无我,世界便变得宽阔,精神的天地再不那么逼仄,智慧的光芒也再不那么混沌。无我,我便获得了一切……编辑境界是对浑浊迷蒙的现实世界的提纯和净化,当汰除了虚假、卑恶与丑陋之后,便积淀出人类精神的精华——真、善、美。编辑境界是对人类良知的呼唤,是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是对人类伟大的智慧的继承和传扬,是人类心灵的真诚交流。

 

任火在极力地推崇和传播一种编辑信仰,如一位热情高昂的编辑斗士,在扮演一位编辑信仰的传播者;如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一位传经布道的编辑牧师,以无我的编辑境界,奔走于广阔的编辑文化原野。任火如此飞扬的思绪,变幻的词语,高昂的斗志,就是一种编辑文化甚至是宗教般的编辑激情!让我们重温任火的编辑激情吧!

 

啊,编辑!用生命的燃烧播撒光明,你拥有幸福;用心灵的真诚创造文化,你获得永恒;带着对现实的超越,你迈步崇高;带着对未来的信念,你走向神圣。

 

3.舒卷飘逸的大智若愚,明确了编辑的历史责任

 

任火知道编辑应该做什么,也知道编辑应该重任在肩。

 

《编辑独语》在编辑文化层次强调,编辑文化意味着进入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独立的境界,意味着进入了一个宁静致远、潇洒淡泊、高雅超脱、隽永飘逸、温馨纯洁、博大恢宏的绮丽境界。这是一个由无数颗彼此相通的心构筑的文化境界。这是一个只有经过艰苦的思想磨砺才能企及的文化境界。在这个文化境界里,卑琐被汰除了,污浊被荡涤了。留下的,是空灵,是神圣。编辑文化是用真情营造的,编辑文化是超脱世俗的精神世界,编辑文化是一个无我的境界,编辑文化是对浑浊迷蒙的现实世界的提纯和净化,编辑文化是对人类良知的淬砺,编辑文化是对人类文化的扬弃。

 

编辑的责任是质疑。编辑质疑的精髓就是理性,就是对真实的求索,就是寻求一种生命激情与文化灵性的对应。编辑的责任也是发现。编辑发现是对文化现状的厌倦,编辑发现是对美的痴迷,是对真的求索,是对新奇的追寻,是对未来的预言,是对人的发现,是自我生命价值的延续,是孤独者的精神跋涉。编辑发现的是他人,照亮的是自己。一次发现,就是一次心灵的沐浴;一次发现,就是一次自我价值的迁徙;生命之路,在一次次发现中延伸;精神之花,在一次次发现中奇异。发现,使编辑成为大千世界中一个真实的存在。

 

任火是被《编辑之友》原主编孙琇慧眼识珠发现的,是周奇的时时记挂给了他自信,是鲁星把任火领进编辑研究之门,是高起元给任火带来人生友谊和事业坚信,是安造计把任火精心描绘成大鸟形象……任火所代表的编辑文化并不是仅仅属于他自己一个人的,他必须毫不犹豫地接受一种历史的使命,肩负起一种真正的编辑者的文化使命,去承担自己作为一种编辑文化代表的责任。用任火的一句话,编辑的责任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化作一缕文化阳光,照亮芸芸众生,滋润世间万物茁壮成长。

 

4.真诚的编辑文化思考者,演绎了编辑的人生乐趣

 

任火是一个生活乐观向上的人,也是一个事业执著专注的人。他坦荡,他无所畏惧,因而他快乐。在《编辑独语》中,我们发现,任火已经完成了由对编辑职业的热爱到对编辑事业挚爱的转变。这是作为编辑工作者最艰难的人生嬗变过程,是由“幼蛹”化成“彩蝶”的一个本质的人生飞跃。我们许多人不能在编辑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而任火却在自己的编辑生活里找回了一种豁达而自然的快乐。在《编辑独语》的第二部分(中篇)里,他用直白而朴素的语言和思索回答了编辑同仁的一些困惑;作为一个学报编辑的实践和思考,展示了作为学报编辑活动的乐趣,就像任火经常说的:“编辑这工作挺有意思的。”

 

任火是一个绝顶聪明之人。因为他真正地超脱了一切,没有了一些庸人那样的烦恼和愤怒,没有了尘世痛苦和鼠肚鸡肠,他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编辑文化思考者,他专心致志,清心寡欲,有时候便在人堆里显得很有意思。于是他在鲁迅没有经过的社会又造了间“三味书屋”,编辑精神便和“覆盆子”和“桑椹树”一起成长起来。书屋里的人也在自己的骨子里渐渐沉积起来一种丰厚的编辑精神,因此他的心态显得非常健康,生活里少了些苦恼,多了些乐趣。在《编辑独语》中,任火完成了从编辑职业到编辑事业的大嬗变,从编辑职业的非主流痛苦到编辑事业的文化选择的人生快乐。走过布满荆棘、撒满鲜花的小路,翻过奇崛挺拔、云雾缭绕的高山,越过波涛汹涌、碧水连天的大海,跋涉一段艰辛的“编辑苦旅”之后,任火以及我们便会踏上通衢,走进一片奇异明丽、宏大深邃、视野开阔的新天地。

 

我无法更加深入地体会任火内心的痛苦和快乐,去感觉任火如信徒一样的虔诚,在奔向灵魂朝拜的路上的艰辛和梦想,但无论如何,在编辑文化的领域任火已经束装上路了,但愿这种本真的理想和快乐的东西会伴随他,走向编辑文化的圣坛,并做一次真诚的祈祷,真实地感动从事编辑事业的每一个人。

 

三、从《编辑之友》到《编辑独语》,任火成为一种编辑文化现象的代言人

 

从《编辑独语》(上篇)的写作历程看,任火对编辑思想层次上是有话要说的。《编辑之友》给了他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了他一个可以跟广大读者说话的机会。在《编辑之友》的发现、激励和引导下,任火的兴致、自信和勇气日益高涨,他对编辑文化的思考也一发不可收,写出了一系列的编辑文论,并在《编辑之友》上面一篇接一篇地连续发表,这是在《编辑之友》办刊过程中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为推出一个新人,《编辑之友》真是不遗余力。任火没有辜负《编辑之友》所寄予的厚望,其文章在数量上令人惊叹,在质量上令人称绝,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得到编辑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和赞赏。凡是关注编辑学研究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任火这个名字的。几年以后《编辑独语》水到渠成,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和中国书籍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得以顺利出版。2003年8月《编辑独语》的面世,是对任火编辑文化思考历程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再现了他对编辑职业的深入思考。

 

对《编辑独语》产生共鸣者,必是对编辑职业无限热爱、对编辑问题喜欢思考者,对编辑学研究出现的一切成果有好奇心和认知欲望,因此就会被《编辑独语》的思想所感动,成为《编辑独语》的内容分析者,《编辑独语》思想的解读者,《编辑独语》的忠实读者。如果把编辑工作仅仅当作混饭吃,维持生计的话,那么让他们对《编辑独语》产生心灵共鸣,简直是一种天大的虚幻;当我们把编辑工作不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是把编辑工作作为自己一种人生致力追求的编辑事业的话,那我们对《编辑独语》产生共鸣就是理所当然的。

 

其实,在我们平凡的历史里,伟大的渔夫和渺小的君王是不可同日而语,更不能相提并论的。伟大的渔夫不仅知道背山面阳,临水而居,而且精通驯鹰捕鱼,结网生息,习惯运用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因此,他们的部落及其子孙会人丁兴旺,生生不息;而渺小的君王却只知道骄奢淫逸,专横跋扈,鱼肉百姓,而不知道利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治理国度,富裕臣民,从而国运昌盛。在人间,渔夫是平凡而渺小的,但同时又是高贵而伟大的;在人们的眼中,君王的地位是高贵的,其实也是卑微而渺小的。因此,我们做编辑工作虽然是从“六艺”做起,显得非常卑微和渺小,然而,这其中也蕴含着渔夫运用天人合一之道的高贵和伟大,因为我们在传播着人类的文化。编辑工作者必须像任火那样,不仅日复一日地做好自己的编辑工作,而且学会肩负起编辑文化责任,以一个单薄的编辑个体去呼唤和倡议,编辑应该勇敢地承担起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

 

《编辑独语》在为创建中国的编辑文化而呐喊,并且不遗余力地鼓与呼,能够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必与《编辑独语》共鸣和鸣。读懂一本并不完美无缺的《编辑独语》,其实是一种幸福而真实的文化享受。总之,《编辑独语》就是一只编辑文化的螺号,与其共鸣,与其呐喊,与其幸福,与其享受。

 

《编辑独语》是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编辑学基金资助的一项重点课题,我曾经怀疑任火的这本专著是否能够顺利出版,但《编辑独语》却如期出版,并在编辑界产生热烈的回响。我曾经对《编辑独语》及其出版是一个漠视者,像许多人一样,因为变化的社会时尚潮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在社会的物欲等诱惑下逐渐势利起来。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权利,因为名望或者因为物质财富。总之,我也自命不凡,或许除了物质利益和名望或者权利之外,无需什么编辑研究、编辑学研究,对《编辑独语》可以不屑一顾,对什么编辑研究专著,什么任火等与己无关的事物,绝对什么也不会想,绝对什么也不会去干,我也学会对流行或时尚的东西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对这些事物不求甚解,成为社会各种文化的精神漠视者。

 

20世纪90年代,最初读任火的一些文章时,我倒没有觉得有多么好,只觉得词语和结构与众不同,把编辑的生活形象化和意象化了。我没有读全任火发表在《编辑之友》上的编辑论,只是零零散散地读过几篇,也没有花费时间深入地品味。直到2003年8月任火把《编辑独语》送给我的时候,我把15篇编辑论一气读下来,结果令我惊讶!我认为,目前中国编辑界不乏实践家,但缺少杰出的理论家和思想家。任火倒有点思想家的味道,只是味道还是淡淡的,不能称为编辑思想家,可以称为编辑思想者。尽管我曾经对《编辑独语》中的一些文章有过漠视的经历,但我的想法还是在转变。我真心地对任火说,“思想尚未完善,同志仍需努力”。希望任火成为编辑界的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甚至一个编辑领域的思想家,这对于任火来说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在编辑学研究的神殿上,长期探索编辑学理论的人毕竟为数不多,任火所涉猎的东西恰恰是编辑文化、编辑思想和心灵层面的问题,是编辑活动的价值、心声所在。编辑如果不关心编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也就无法面对编辑的职业公德,无法探访人类编辑心灵的文明史。

 

任火,不要怀疑自己,应该坚信自己!感动让你无限欣慰,让你更加自信;鄙视让你更加细心思考,学会宁静致远,出类拔萃;漠视让你更加清醒冷静,意志坚定,为编辑群落建造一座思想殿堂,营造一道文化风景,构筑一座精神丰碑。

 

四、《编辑独语》让我们徜徉在象形文字的紫蓝色熏香里,一本书如一道亮丽的风景,我看见了任火进行的词语和意境的超越

 

《编辑独语》的词语使用,是多数编辑学研究者所不习惯的。有人会说出一大堆理由来批判《编辑独语》的词语问题,我不觉得这让大家过于奇怪。有些人读了《编辑独语》以后,认为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有玩弄词语之嫌。然而恰恰是《编辑独语》这样的与众不同或者别致不群之处,才使它从众多的编辑专著中脱颖而出,凤毛麟角,如此引人注目。很明显的区别,因为作为《编辑独语》核心部分的上篇以及下篇的每一篇文论,那散文诗似的语言,一扫过于严肃古板、过于干瘪呆板的著述文风,让人有一种享受词语文化大餐的体验,让人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编辑独语》在词语和意境方面是不合乎编辑学研究的行文惯例的,有一种反叛、另类或者危险的阅读感觉或体验,因此,一些读者感觉《编辑独语》在语言方面有特色,但谈不上是研究论文,更谈不上在内容上是进行编辑学研究了。我在看了FISHER M. F.K.描述的法国《普罗旺斯的一年》之后,在心灵里深深地爱上了小镇上的那些宗教建筑、现代建筑和各种博物馆,它们与镇郊紫蓝色的熏衣草弥漫的田园美一样美不胜收,像法国晶莹的葡萄酒一样摄人心魄。而在我的内心深处,更喜欢《编辑独语》,它像编辑文化原野上一道美丽的风景,赏心悦目。任火把编辑文化说得好一些,美一些,这应该不是《编辑独语》的过错。

 

1.文字层面的反叛:词语的瑰丽和华美

 

读《编辑独语》就是在读一本文字隽永的散文或诗歌集。如“编辑功利,是铸造了黄钟大吕的肃穆无声。当昏睡百年的山野需要苏醒,当漫漫无涯的长夜需要黎明,当久已麻木的神经需要刺激,当嘈杂喧嚣的市声需要安宁,当浑浊凝滞的空气需要颤动……编辑功利,是掀动了大气磅礴的宁静安详。九曲黄河,无磅礴之力则无以入海;三山五岳,无拔崛之势则无以壮美”。

 

在我阅读所涉猎的编辑学研究的诸多文章中,以《编辑独语》这样的瑰丽文字表达编辑见解的,并不多见,或者说是唯一的。因此,《编辑独语》在文字层面上,对目前时尚的编辑学研究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反叛。同时,用这些瑰丽文字能否把要说的东西说到位,说到点子上,这需要一种非常扎实的语言功力。《编辑公德论》中,作者在阐述“编辑公德”时,连续用了三个描述性文字来解释什么是编辑功德,文章说:“走向编辑公德,我们是在走向辽阔。塑造编辑功德,我们是在塑造不朽的魂魄。凝视编辑功德,我们是在凝视巍峨。”读者可以认为,编辑功德是辽阔、不朽的魂魄和巍峨,要读懂编辑功德的真实意义,你得品味其中的文字变换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核。因此,如此的诉说方式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效仿的。这其中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文字瑰丽和华美,不知任火意识到这一点没有?采用了瑰丽和华美的词语、变化多样的文字,摆脱行文呆板,从而流畅地阐释自己的观点,这是任火在文字方面有意做的一种尝试、创新和反叛,我们从这一点可以感受到任火的勇气和胆量。他没有沿袭惯常的文字述说方式,而是突破一般的表达习惯,去寻找一种簇新的文字表达,在文字层面这是一个可喜可贺的叛逆。

 

2.词汇层面的尝试:词汇犹如旖旎的热带风光

 

《编辑独语》词汇相当丰富,密度空前。在流光溢彩的词汇大餐上,我们的心随着丰富的词句、变动的意义、不停转换的色彩和起伏的语调而急促地跳动,由通用的词汇“睿智”、“摇撼”、“磨砺”、“通衢”到越来越意境深邃的词汇“奇崛”、“颠踬”、“僭越”、“缧绁”,等等,如一个旅人进入了一块草木茂盛的热带雨林,满眼绿色,满眼奇特,丰满了瑰丽的阅读视野,犹如一片郁郁葱葱和色彩斑斓的阔叶林中,突然撞出无数满身奇异的植物来,让读者静心读来,总觉得有一种极其新奇的感受。

3.语汇、语意层面的跳跃意境

 

《编辑独语》在语境营造过程中,由斑斓的词汇所建造的语意相当丰富。像词汇密度一样,语意出现的密度也是空前的。在华美丰富的词汇和语意构建的文字大餐之上,我们不仅感到丰富的词句、变动的意义、不停转换的色彩和起伏的语调,更感到语境跌宕、意境的大幅度的转换和跳跃,使文章的意义产生不确定性,或者模糊性。比如:“那么,编辑创造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是站在时代潮头的雍容自信,它是立于科学峰巅的临风远眺,它是沉潜于人类精神之海的求索,它是高翔于茫茫宇宙的超越。”任火在解释编辑创造意味什么时用了“雍容自信”、“临风远眺”、“求索”、“超越”,说明编辑创造意味的结果用了如此多的意境和语汇,使读者产生一种蒙眬的跳跃意境,得到理解方面的快意,阅读过程的自我解读,使人产生轻松而自然的感觉。再如前文提到的,在《编辑公德论》中,作者在阐述“编辑公德”时,连续用了三个描述性词句来解释什么是编辑功德。因此,优美的语汇和寓意会使读者知道作者在说某方面的内容,但又不知道在具体说些什么,这就是蒙眬的表达,使读者产生一种自我的再理解。这种作文方式的优势预示着文章的言语格调始终处于一种激扬的诉说之中,语汇和语境产生一种天然的有机联系,使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形成整体的把握,也使读者更准确地体会作者完整的真实用心。任火在语汇使用和语意转换的使用上的大胆发挥,就像在吃腻了肉食的餐桌上来些青菜,实在让人觉得未尝不可呀!

 

五、《编辑独语》独树一帜,处变不惊,寻找如何打破编辑学研究“瓶颈”的方式,给编辑学研究带来清凉的微风,让我们对21世纪编辑学研究进行深刻的思考

 

我国编辑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代初,编辑学作为一门得到众多学者认同的应用科学,其研究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在这期间广大研究者为编辑学的学科发展作出了奠基性贡献。我们可以将我国编辑学研究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发展时期。

 

1.编辑学研究的初创时期(1980~1986)

 

编辑学研究的初创时期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编辑出版事业有了巨大发展。编辑出版者对所从事的职业开始了社会定位、学科定位的初步思考。1980年,陈仲雍以《科学地编辑和编辑的科学》一文首先在出版界提出建立编辑学,并在文中对编辑学的基本框架和体系作了粗略的构想。198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期刊工作交流会上裴丽生提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是一种专业、一门科学,倡议有经验的编辑工作者应该组织起来撰写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编辑学专著。同年,中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学会筹委会成立,正式提出建立和编辑我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学的动议。1982年,尚丁在《出版工作》上以《编辑学小议》首次提出编辑学定义,并倡导在我国大学开设编辑学课程的设想。

 

1983~1986年,关于编辑有学无学争论进入高峰期,经过一段针锋相对的争论之后,编辑有学基本站稳了脚跟,编辑无学的争辩声渐渐地淹没在编辑学研究的热潮中。此间,钱学森、戴文葆、申非、宋原放等知名学者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提出和倡导开展编辑学和出版学研究。国家教育部决定在我国几所重点大学开设编辑专业。1985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同时开设了编辑专业,招收编辑专业学生,由此开创了中国编辑史上令人鼓舞的一个新时期,从大学教育和学科建制方面肯定了编辑有学。至此,编辑无学论随编辑学研究的深入自然地销声匿迹。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编辑科学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和上海百家出版社分别于1985年、1986年创办了《编辑之友》和《编辑学刊》,为编辑学研究开辟了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研究园地,推动了编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这时期,有多种编辑学专著问世,两个编辑专业期刊发表了一定数量的编辑学研究论文,由此,编辑学研究进入蓬勃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任火也许还没有进入编辑行业吧。我们很难找到他关于编辑工作的只言片语,这时任火在什么具体的地方,我不得而知。

 

2.编辑学研究发展时期(1987~1994)

 

1987~1994年是编辑学研究的发展时期,主要围绕着编辑学研究什么、编辑学科性质、编辑学体系及其基本原理等展开了争论、讨论和研究。在短短的几年里,出版了几十种有关编辑学方面的研究著作,发表了数千篇论文,各种以编辑出版工作为中心内容的学术研究会议先后召开,一支潜心研究编辑理论与实践的骨干队伍逐渐形成,从实践或理论出发,或两者兼而有之的编辑学体系和理论框架开始形成,诞生和形成了几种编辑学流派,又创办了近十种编辑、出版方面的期刊,从而为编辑学这个新兴学科的建设,从理论上、方法上和人才上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研究已经从总结编辑出版经验逐渐转入对编辑出版活动进行科学的理论概括,逐渐将对图书、期刊和报纸等特殊的编辑理论认识上升到普通的编辑理论,并初步对编辑学的基本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有益的设想。

 

在这个阶段,很少见到任火在公开的报刊发表编辑学研究方面的文章。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时的任火一定是在积蓄力量,等待着爆发,等待着一鸣惊人。

 

3.编辑学研究稳定时期(1995~2004)

 

编辑学研究经过1980~1994年近15年的逐步发展,研究态势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主要表现为编辑学研究者从过去的浮躁中日渐冷静下来,对有关编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重新加以论证和思考。编辑界改变了由于毫无节制地将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传播学等理论和方法运用或嫁接到编辑学理论及其研究中来的做法,使其从难以形成自身学科理论的两难境地中解脱出来。进入研究的稳定时期后,众多学者开始从编辑活动的特征寻找编辑学独有的理论,这才是编辑学理论研究的真正开端,此间出现了几种比较明显的编辑学研究的学派类型,从研究者构建编辑学体系和研究视角或方法上,可将其概括为三种学派类型:第一类为理论学派。其特点是从编辑学体系、基础理论、概念范畴出发,提出具有编辑学学科特色的理论,这些理论基本上具有比较完善的概念范畴、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对编辑学体系和基础理论建设提出比较抽象的、理论化的构想,着眼于编辑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和理论创立。理论学派的优势在于对编辑学建设提供了更高的理论创建框架、独特的研究视角,为编辑学研究开阔了学科建构思路,展示了理论创新的胆识。第二类为理论技术学派。其特点是从编辑实践出发,从中概括出一些编辑学科方面的理论,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不像理论学派那样,着重创新理论体系并推导出一系列的编辑理论,而是从编辑学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应用理论。第三类为技术学派。其特色是从编辑实践中去寻找应该属于编辑学的内容,不急于去研究编辑学框架或体系、基本理论等比较抽象的东西,而是从具体的编辑工作出发,发掘和总结一些编辑技术论、方法论。大多数研究者趋同此类学派。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编辑学研究基本呈现出平缓稳定的局面,多数研究者以一种非常冷静的心态对待编辑学研究。无论是理论学派、理论技术学派还是技术学派,都以各自的研究方式和学术视角,在这个世纪之交的社会背景下积极地进行一项有意义的知识和理论创新工程。任火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以一种华美的语言风格和使读者产生轻快的阅读感的行文方式,在《编辑之友》上陆续发表了多篇编辑研究内容的文章,一改文章的常规述说风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任火这个名字在读者心目中的知名度逐年攀升,在编辑界有了“任火情结”,许多人想了解任火其人,想知道任火在报刊上论文的发表量为何这么高。由此,一个不大不小的震动波及编辑界,并产生了“任火现象”。

 

20世纪80年代初期算起,我国的编辑学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编辑学的研究历史横跨两个世纪,从20 世纪到21世纪,穿越一个千年的醒目界标。蓦然回眸,20多年的编辑学研究时冷时热,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没有本质上的大突破,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没有使人感到值得自豪的研究成果。浅表层次的感觉是不得不让我们汗颜和困惑,更深的感觉是让致力于编辑学研究的人感到一种不知所措的茫然,更多的是久久的深思。

 

《编辑独语》于2003年不经意地出现,在编辑界引起一阵哗然或骚动,使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编辑学的研究。《编辑独语》里很少出现“编辑学”三个字,只是在“编辑选择论”里出现几处,在“编辑风格论”出现过一次,这是否是作者有意在回避什么?我没有问过任火,因此就不得而知。我与任火谈过编辑学问题,他对编辑学问题也很有见地,而他在书中没有过多地提到“编辑学”这三个字,反倒让我觉得非常奇怪。同样,《编辑独语》是否属于编辑学研究范畴,或者说是不是编辑学研究的成果,结果也是让人无法立刻回答的。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把编辑学比拟为一幢宏伟大厦的话,那么《编辑独语》可能是一间装修别致的会客大厅,在空灵的思想、语言和想象力方面给人一个赏心悦目的空间。从《编辑独语》的编辑学研究价值来看,可以说它提供了一个倾诉看法或思索的方式。它的确没有非常成型的编辑学理论或体系,没有系统而完整的编辑学科观点,所以,无论用怎样的观点和立场去看待,把《编辑独语》看作一部编辑学理论专著都过于牵强。然而究竟什么是编辑学专著?《编辑独语》为什么不是编辑学专著?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说各理,但什么是真正的编辑学研究的成果还没有定论。编辑学自它产生以来,挂其大名出版的专著虽有多部,但良莠不齐。在高等学校编辑界,一些为晋级或提职匆忙而就的所谓专著,充斥其间。这些论著的出现只能作为编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原始阶段。而《编辑独语》却独树一帜,以一种清新的述说方式,散文般的语言和空灵的意境对编辑活动给予一个全新的注释。

 

目前,从事编辑学研究的评论文章很少,而从事编辑学研究的评论人更少。这多少令人感到有些遗憾。像编辑学研究没有专业研究队伍一样,编辑学研究的评论也没有形成专业队伍。在编辑学研究进程中,专业化评论一直近乎空白。只有各个流派之间不时的争论和辩论,却没有第三方参与讨论,自然就对编辑学研究的结果没有了公允的评论。而针对一部《编辑独语》却有多篇评论在各种报刊上陆续发表,这在以前的编辑学研究过程中实属罕见。可见,任火的《编辑独语》引发的这种编辑文化现象不可小视,也值得我们细心掂量和深思。

 

在《编辑独语》中,任火从社会人文的高度阐述了编辑的人文关怀,从文化抉择、文化品位和人文精神视角关注编辑活动,提出编辑是一种文化抉择、文化象征、文化人格和文化精灵,编辑是世界各种优秀文化的嫁接师,是优秀文化的捍卫者和继承者。任火在《编辑独语》中始终认为,编辑与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当前,我国的编辑学理论研究已进入更深的层次,但编辑学、编辑学体系及概念范畴还有待进一步界定和完整化。编辑活动是一种社会化的精神生产,这种生产过程及其内容与物质生产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揭示了编辑活动的本质和内容。

 

中国精神文化的产生、发展,呈现明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精神文化生产的社会性和普遍性。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在河南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殷代废墟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片上看,殷代就已开始用文字记载卜辞记事,内容涉及到国家和征伐、狩猎、畜牧、丰稔、祭祀等,并且发现这些龟版上有明显的穿孔,在商殷时代很可能已经有许多龟片串连成册,这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龟甲兽骨书。由此可以断定,公元前15世纪左右,古代的编辑活动就已经出现了,而从龙山文化的分析可以推测出,公元前20多世纪的夏代人类社会中,当时的国家就已经拥有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管理国务、从事宗教、艺术等活动的人群。这些人应该是从事编辑活动最早的人群,尤其当时朝代的国家官吏、史官、宗教巫师和宫廷乐师,运用文字记载国家大事、宗教礼义、艺术典故等,形成了古代的“官府文化”。这种“官府文化”产生了编辑活动的“群体性”。只是到了周朝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的发展使古代编辑活动出现了更大的变革,“官府文化”的僵化局面才受到了冲击。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文化的私家学派,私人编辑的文化作品开始在社会上流行,使当时编辑活动的“群体化”趋向“社会化”,使中国文化生产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普遍性。其后的各个朝代,由于国家权力的集中,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文化生产机构的扩大和各朝各代的延续,更使中国文化的延续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也就是说,我国古代精神文化生产中,广泛普遍的社会化编辑活动是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根本原因,如果我国古代没有如此普遍的社会化编辑活动,中国的精神文化也会像苏末、米诺斯、玛雅、安第斯文化一样,从地球上逐渐消失。

 

从中国精神文化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编辑活动的重要历史作用之所在,同时也说明编辑活动与文化生产密切相关。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延续的根本原因是人们普遍的社会化的编辑活动,只有编辑活动才能使人类的优秀精神文化得以积累、交流、发展和传播。正如任火所论,让自己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用一种独特的话语与世界交谈,开始塑造自己的文化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化作一缕文化阳光……这样的无数缕的文化阳光必然以生生不息的能量,让社会的真、善、美如植物一样茁壮成长,让社会的真、善、美如动物一样到处飞奔和传扬,让编辑世界的缕缕文化阳光滋润人类和大地万物,让人类的健康成长如日东升,气象万千。

 

六、《编辑独语》沉睡在风景如画的山谷里,在诗歌般的想象张力里完成了一次优雅的飞跃

 

在《编辑独语》中,想象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编辑独语》的作者,靠人生不停的寻找和他丰富的想象力,才走出大西北茫茫的戈壁滩,并写了这本与众不同的专著。  这不由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四个好朋友:一个官员,一个富翁,一个地质学家和一个诗人。由于外出旅游度假时,被当地土著匪徒追杀,逼迫他们要穿越一片渺无人烟的荒漠才能逃生,为此他们丢弃了所有的交通设备、通信设备和旅游食物。他们忍着饥饿和干渴熬过了最初的两天。他们不知道还要用多久的时间才能走出这片沙漠。饥饿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没有水,他们明显地感到了死亡的威胁。

 

在第三天早晨,他们望着毫无边际的荒漠,几乎有些绝望。

 

官员说:“唉,谁要是在这时候给我们送上一箱矿泉水,我回去后一定会把他提拔重用。”富翁说:“谁要是给我们一架直升飞机,我回去之后会把我的资产的百分之五十送给他。”地质学家说:“我们还是现实点儿吧,赶快寻找水源!”他们四人终于在一个洼地里发现了一块土壤相对湿润的地方,大家立即折下树枝做工具,不停地挖掘下去。但直到筋疲力尽,仍然没有找到水源。

 

诗人说:“让我们自信些吧,把现实想象好些吧,我们会走出沙漠的,一定会的!”诗人面对一望无垠的荒漠,放飞了遐想的翅膀,想象他们正置身于一片山谷的绿地上,山泉叮咚,溪水清澈,阳光穿过树林照在草地上,树的枝叶上积攒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树叶上的露珠!”诗人突然想起什么,急忙向一棵树奔去。果然,树叶上还残留着一些没有蒸发掉的露珠。诗人欢呼起来:“我们有救了!”

 

于是,四个好朋友靠自信,坚信一定能够走出沙漠,靠每日后半夜啜吸树叶上刚凝结的露珠,维持身体的水分。当几天后他们终于出现在荒漠的另一头时,人们都为他们竟能徒步穿越这片荒漠而活着回来,感到十分惊讶和不可思议。诗人自豪地对人们说:“不是其他东西,而是想象力救了我们的命!”

 

《编辑独语》中一篇篇文章就是这个故事里想象力所营造出的荒原上一棵棵胡杨树,那些词语文字是树叶上一串串露珠,而任火就是那位充满丰富想象力的诗人。《编辑独语》的丰富想象力已经超越了目前所有的编辑学专著,把一幅幅美妙绝伦的意境展现出来,把一个个至真至善至美的道理讲述出来,把一条条朴素而美好的编辑人生感言娓娓道来。

 

作为《编辑独语》作者的角色,任火完成了一个编辑者到创作者的角色转换。书中的丰富想象充满了精神的张力,恐怕连此书的责任编辑张立也会为之叹服的。对编辑者来讲,创作者的想象力是何等重要,没有想象力,编辑学的研究就仅仅是一句空话而已。想象力是一切精神文化创造的源泉。

 

在编辑领域里,编辑者作为人类文化传播使者,不按编辑的文化传播规律做事,无论你有多么高的权力地位,任何范围所赋予你的所谓权力都不能拯救你编辑意义上的人生。我国历朝历代的“书同文字”、“焚书坑儒”等事件,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但没有能阻碍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任何等级的权力也不代表你的编辑人格有多么高,也拯救不了你的编辑意义上的生命,如故事里那位官员,在共同面对生死的时候,人生的劫难中不会给你社会赋予你权力施展的背景或机会,多大的权力也不会拯救荒漠里的生命;同理,如故事里那位富翁,多少物质财富也不会换来那架拯救生命的直升飞机,也拯救不了劫难中的生命。同理而论,物质财富多寡并不代表编辑意义上的生命力,有时恰恰相反;又如故事里那位地质学家,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人生的劫难中不会给你学识的施展条件,多大的学识也不会拯救荒漠中濒危的生命。同理,学识的多寡并不能拯救编辑意义上的生命。只有充满创造活力的编辑想象力,才能拯救从事文化传播的编辑事业,也才能拯救编辑意义上的生命力。正如那个故事里所言的道理一样,在许多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因为每个编辑拥有的权力、物质财富和学识都是有限的,而唯有编辑的想象力才是无限的。因此,任火在戈壁归来的岁月里,完成了一本充满想象力的《编辑独语》,并把编辑文论的语言和内容演绎到了至极的顶峰,把编辑者的文化风采活生生地再现在编辑人生的绚丽舞台之上。

也许因为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本充满想象力的《编辑独语》在2003年应运而生,2000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售空,在学术著作的出版发行中是很少见的。《编辑独语》是一本文字洒脱、思绪飞扬的专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洋洋洒洒的二十几万字献给了热爱编辑工作的人们!也许因为这些,《编辑独语》著者的人生信条写上了“用实力证明自己”。也许因为这些,《编辑独语》的著者真正地活用了诗人般的丰富想象力,把美好的文字及其思想撒向人间。

 

《编辑独语》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三个部分,尽管篇章之间结构略显不那么严密、均衡,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丰富的想象力使《编辑独语》篇章结构之间建立了一种天然的有机联系,使《编辑独语》产生整体感。上篇为任火的理性思考,15个编辑论几乎使编辑论抵达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或许再也没有人能以更丰富的想象力超越任火。中篇为任火做科技编辑(学报编辑)的编辑工作实务,是理论化的编辑技术理论,所有的文论语言一改上篇部分的语言风格,话语平实,学究气浓烈;下篇为任火言志杂文,大显其为文之志,更显其为人之道、为学之趣、为编之意。

 

尽管《编辑独语》三个部分之间语言风格迥然不同,但由想象力所营造的氛围会感染每一个读者。尤其《编辑独语》中那诗歌般的语言,收放自如,起落跌宕以及大气磅礴的编辑言论、犀利奇特的理论见地、含蓄深邃的话语意境、丰富蒙眬的比拟意象,都会使读者不时发出由心而生的叹服。

 

从大学时代起,我写过许多诗篇,并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诗人,而现在我认为任火更是个诗人,他用诗歌般的语言把编辑活动描摹得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我也读过一些不是经过深思熟虑或有感而发,而是为了晋级等所形成的诸多的编辑专著或论文集,其中抄的多,编的多,自己写的东西太少;虚的套话多,蒙人的假话多,无用的废话多。这些所谓的专著,不仅倒读者胃口,更会助长编辑界的不良著述之风。

 

想象力成就了《编辑独语》,使它与众不同;想象力拯救了编辑界呆滞的文风,使我们共同捍卫编辑人格的自尊自爱和编辑界的做人为文之道。

 

七、任火现象:废墟上的美丽城市和心灵里的淡雅玫瑰

 

有人读了任火的《编辑独语》产生了共鸣,有些人读了《编辑独语》急切地打电话给任火,想与他亲切交谈,而一位朋友和我想去唐山拜访任火。我想营造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深秋时节,沈阳炮兵学院都吉君上校和我走出唐山火车站,步入任火一直生活的这个唐山小城,去探访这个《编辑独语》的作者。我对唐山很陌生,尽管我这个38军112师军营里长大的孩子,对河北保定、石家庄或者高碑店不是很陌生,而对唐山却知之甚少,只知道这座城市在1976年的一场大地震中被毁掉了,几十万人失去了生命,成为近代世界地震史上的一场大劫难。

 

在记录那场大地震的影片里,我看见遍地瓦砾。满眼望去,除了废墟还是废墟。而如今的废墟上又是如何呢?直到我坐上去河北理工大学的公交车,才算安下心来,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眼前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车流。店铺。秋天的街道。大街两侧不断长起来的高楼。蔚蓝的天空。城市的味道。楼群的窗户,一双双的眼睛。头顶上明亮的太阳。洁白的云朵。

 

我对都吉君上校说,唐山小城,真的很美。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任火现在居住的这个城市在那次大地震里变成一片废墟。而今经过唐山人民几十年的勤劳、智慧和努力,在一片震后遍地瓦砾的废墟上,建设了一个新唐山,它已经成为了华北大地上的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而我现在要说的是,任火正是在这片土地上,为我们建造了一座编辑文化的城堡。我们站在不远的地方注视着他,欣赏着他的专心致志,欣赏着他的心无旁骛,欣赏着他的思绪飞翔。

 

一种自然而然产生的编辑文化现象,我们没有办法去人为地营造。我读了几篇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评述文章,对《编辑独语》深浅不一的图书评论,使我们可以感受到,任火的这本书确实已经引起编辑界的波澜。没有人能够否定这样的事实。

 

《编辑独语》如一片五彩缤纷的玫瑰,在编辑领地间毅然绽放,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她自然的花香,就迷失在她那姹紫嫣红的景色、文字和意象色彩之中,忘记了一些缺憾和瑕疵,感觉和触摸到一颗情感飞扬的心灵。

 

如果我们只是对《编辑独语》评头品足地赞美,必然算不上是一种理性的真实思考,我们因此显得缺乏真诚的情感以及理性的科学关怀,或者我们对《编辑独语》表现出一种冷淡的态度,置若罔闻。我都会因此很惭愧。尽管唐山小城街上高高的绿化树,叶子和树冠很宽大,但我们的心胸也会突显狭隘。其实我们对任火及其《编辑独语》的态度不应该是苛刻,而应该是很宽大,让我们的心胸如海洋一般广阔,时刻聆听来自大海的恬然回声。

 

在这个灯火闪闪的小城秋夜里,我们期待任火的音容笑貌。

 

在那美好的夜晚,身为军人的都吉君上校比我这个军营里长大的男人更期待充满人生激情的烈酒,期待任火和我们能够觥筹交错,一醉方休。

 

编坛有绝响,浩宇闻惊雷。任火作为一代编辑人的形象化身,一种编辑文化的代言人,对编辑事业可持续发展是弥足珍贵的,亲近他的思想,感觉他的呼吸,我们的努力会真心地感动每一个平凡的编辑人,也会感动我们的中国。《编辑独语》必将成为一代人对编辑的真实理解,是一代人一直想说的编辑话语!悠久的华夏文化激励着我们一代编辑人,让我们努力为伟大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上篇:编辑灵魂的大义、大情、大美——放怀《编辑独语》 下篇: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庄严职责——解读《编辑神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