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通往至善之路——学报编辑的境界
http://www.zgkw.cn    主编:高起元 章节作者:戴陵江

 

    戴陵江,男,1962年12月生,四川乐山人。中共党员,编审。198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大学科研处,任秘书,同时负责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复刊工作。1986年任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室副主任。2003年9月调入江南大学,任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常务副主编。

 

连续四届被选为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突出贡献奖”、“优秀编辑工作者”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传播学、科技期刊编辑学、生物信息与自组织理论。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18篇。

 

格言:一生学习。

 

正如任火在《编辑境界论》中所述的一样:“走过布满荆棘、撒满鲜花的小路,翻过奇崛挺拔、云雾缭绕的高山,越过波涛汹涌、碧水连天的大海,便会踏上通衢,走进一片奇异明丽、宏大深邃的天地。疲惫的身心将在这里寄宿,漂泊的灵魂将在这里栖息。”[1]这样的境界,如果用来形容编辑,我想没有比这更高的了。其实,以我之理解,任火兄的整部著作,都是贯穿了这一主线而论之。这不禁让我想起王国维大师境界论之境界:“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乃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乃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乃第三境也。”[2]亦即最高境界。而编辑之无我之境也正是王国维大师之境界论之精华所在。因此,这也正是我为何要写编辑之人生境界的原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3]

 

、编辑的人生境界——至善

 

    编辑之善首先是对作者之善和读者之善。一个编辑只有随时随地想作者、读者之所想,才能做一个称职的编辑;对编辑出版事业之热爱,并为之奉献一生之智慧与精力,才能算一个敬业的编辑;而能做好编辑工作并为社会所认同者,才能算一个好编辑。

 

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4]。艺术境界主于美,而编辑境界主于真与善。

 

安造计[5]在《论编辑境界》一文中,认为编辑境界包括三个部分,即编辑“人境”、编辑“学境”和编辑“心境”。而人品境界居首,并指出,编辑“人境”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并列举了我国近代许多著名的学者做编辑工作时的忘我境界。如鲁迅先生在编辑出版事业上付出过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鲁迅“为人作嫁”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做得十分“到家”,既为作者看稿、改句、校字,也为其设计版式,考究装帧、撰写序跋、联系出版、帮助发行,甚至不厌其烦地为一名普通工人的习作绞尽脑汁、修改成文。几十年间,甘愿把自己的生命“割碎在给人改稿子、看稿子、编书校字、陪坐这些事情上”。仅鲁迅日记中有文字可查的1984位交往者和1457封通信中,绝大部分与他指导青年阅读、写作、翻译或联系出版等事有关。沈从文曾从事编辑工作20多年,用了很大的精力组稿、审稿和发稿,扶植青年作家,有时亲手为一些青年作家修改稿子,改后往往还要替他们重抄一遍。1934年,他的代表作《边城》问世,引起巨大反响。他原计划写10个《边城》一样的中篇来描绘当时中国社会的全景,总题目就叫《十城记》,但由于繁重的编辑工作,只好放弃了这个庞大的计划。曾任作家出版社社长的王任叔,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编辑出版上,直到他逝世10年后,人们才得知,仅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超百万字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却一本也没拿出来出版,原因只有一条——“因为我是出版社的社长。”靳以,曾被巴金誉为“一位最好的编辑”,在3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他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编辑文学杂志上,为喜爱和从事的编辑工作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姜椿芳,不顾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等多种疾病的折磨,冒寒风、踏危楼,为开拓中国大百科全书事业亲自拜访专家学者,仅《戏剧卷》的36名顾问、编委中,他亲自登门求助的就有20位之多。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为大百科全书事业不遗余力、终日拼搏,终因积劳成疾,不治而逝。吴孟复,晚年患肺气肿,咳嗽剧烈,呼吸相当困难,有时靠不断喷射药物来坚持工作。就在这种情况下,先生放下自己正待完成的著述,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为一名作者审读近百万字的书稿《古事比》。他精益求精,认真查核每一条典故、词语,记下不同版本、内容方面的有错讹的文句及需要纠正的地方,所作的审读记录竟超过了10万字,不仅提高了书的质量,也使作者获益匪浅。

 

编辑人品境界的主要特征,就是忘我奉献的敬业精神,痴心投入的勤业意识,呕心沥血、一丝不苟的精业追求。所有这些,无一不是体现了编辑追求至善之境界。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善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善而进行的,并不是为了其他目的而行善。”[6]正是为了善,我们才做其他事情,包括追求快乐,而不是为了快乐而行善。善不仅是单个人生的最高目的,而且也是社会生活的全部目的。善是一切行为的目的,也是最高的道德价值,而至善是人生的最高目标,编辑的至善乃是编辑人生的最高境界,编辑美德是编辑对善的追求和实现。

 

二、编辑的知识境界——学术修为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项被认为是“大学”中的八条目。其中的“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就是我们在兹所讲的知识和境界,“格物致知”属于知识的范畴,“诚意正心”可归于境界一类。二者是统一的,因为“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当然,两者也是有差异的,正因为如此,才需要统一。

 

学报编辑虽然并不一定是某一个学科的顶尖专家,但一个高素质的编辑,其知识与学术之修为,并非一般专家可比。他要对所有学科中一般学者不能看到的问题有所发现,并把握学科发展之前沿,要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特别是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娴熟的业务技能;敏锐的洞察力和过硬的文字功夫;熟练的计算机、网络技能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超前创造性思维能力;强烈的时代意识;前沿意识、信息意识和精品意识;还要具备信息素质。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编辑的知识境界与修为。苏格拉底在强调美德的整体性时,已经把美德的基础规定为共同的理智本性,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论点。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之所以为美德,就在于它是对事物本性和善的认识。他强调,德行在于洞见。由此,要获得美德,要行善,必须获得相应的知识。因为智慧是最大的美德。柏拉图的《普罗太戈拉篇》记述了苏格拉底和智者首领普罗太戈拉关于美德和知识的讨论。在讨论中,苏格拉底揭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道德观,多数人主张不是人拥有的知识支配人的行为,而是激情、快乐、痛苦、爱或恐惧等等情感支配人的行为;另一种道德论则主张知识是最能支配人的行为的美好的东西,因为它能使人辨别善恶,智慧是人最需要的援助。前者被称为情感道德论,后者即苏格拉底的理智道德论。为了说明自己美德即知识的论点,苏格拉底对情感道德论作了有力的批判。他指出,人的生活不能满足于情感道德论所导致的知善而不为、知恶而故犯,浑浑噩噩地得到快乐和避免痛苦。苏格拉底认为,道德行为需要选择,面对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快乐和痛苦,人们总是选择较大分量或程度的快乐,较小分量或程度的痛苦;当面对痛苦和快乐交叉的事情时,总是选择快乐超过痛苦的事情而避免痛苦压倒快乐的事情。人们对快乐和痛苦作出选择时必须对它们加以衡量和测度,这种测度本身就是知识,只有知识才能保证作出正确的选择,保证我们获得善的生活。因此恰恰是知识支配快乐和痛苦等情感,是知识构成美德的基础。

 

三、编辑的学习境界——自知无知乃一切真知之始

 

    学报编辑要面对的是要对众多学科稿件,通过各种方法,辨其真伪。因此,必须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无知。只有自知无知,才能有所成,自知无知乃一切真知之始。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是美德的基础,是通向至善的人生境界的钥匙。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而非意见)呢?苏格拉底提出了他那句著名的口号:“认识你自己。”人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认为,神才是全知的,人才可能由无知到知,进而至真知,找到通向至善之路的入口。求得真知的第一步,就是承认自己一无所知。也就是说,人们首先必须对自己以前获得的那些外在的具体的意见进行充分的怀疑,然后才可能求诸自己内在的灵魂而获得真知。作为编辑,认识到这点,极为重要。这不是一种谦虚或做作,实际上,当编辑把视野从天地而转向人自己时,才能感到外在知识的无用性以及对自己本性的一无所知的状态。在苏格拉底看来,面对自己的灵魂,只有承认自己一无所知,才不至于妄自拿自己曾经有的各种意见来冒充关于人的真知,也才能认认真真去求得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从而实现各种美德,以达到至善。苏格拉底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不仅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而且通过强调人自知无知,通过对自己本性的洞察而获取真知,进而通过熟悉事物本性,认识各种美德而达到施行各种美德,以通向人生最高境界实现至善这一人生最高目的。

 

要想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编辑,仅认识到无知是不够的,要变无知为有知,就要学习。

 

宋代道学家谢良佐曾说:“学者且须是穷理。物物皆有理。穷理则能知人之所为,知天之所为,则与天为一。与天为一,无往而非理也。穷理则是寻个是处,有我不能穷理,人谁识真我,何者为我,理便是我。穷理之至,自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天,理也,人亦理也。循理则与天为一,与天为一,我非我也,理也;理非理也,天也。”(《宋元学案》卷二十四《上蔡学案》)

 

谢良佐认为,境界就是自我对私我的克服和对真我的认知。“私我”就是“有我不能穷理”的“我”,真我指的是理,人若能“穷理之至”,自然就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与天为一”。当然,这就是圣人的境界了。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然而,编辑不是圣人。正如安造计所论,编辑“人境”追求的是崇高,编辑“学境”追求的是专与博,编辑“心境”追求的是和谐。只要能够往“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目标前进,就能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任火.编辑独语[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2]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3]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九)[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4]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5]  安造计.论编辑境界[J].编辑之友,1997,(3):20-23.

[6]  汪子嵩.希腊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上篇:构建宏伟的编辑境界——读《编辑境界论》 下篇:策划:现代编辑的重要基本功——读《编辑策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