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国际名刊的编辑特色及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读《编辑忧患论》
http://www.zgkw.cn    主编:高起元 章节作者:黄良田

 

  柳志慎,男,1943年生,浙江宁波人,编审、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农业经济、编辑学。担任主编或副主编出版书刊10部(本),参与撰写书8部(本)。在《历史研究》、《人民教育》、《萌芽》、《江西文艺》、《编辑学报》、《学报编辑论丛》、《大学出版》、《光明日报》、《江西日报》等发表文章60余篇;发表(俄)译作6篇。曾任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东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协会秘书长、理事长,江西省期刊协会常务理事、江西高校学报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先后获全国高校学报优秀编辑、江西省首届“十佳”出版工作者、江西省首届优秀编辑标兵等称号。所主编的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获全国首届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第二届国家百种杰出期刊。

 

  编辑格言:当好一名编辑要做到:谦逊敬事,照亮他人,体现自我。

  

  任火同志的《编辑独语》以深邃的思想、浓烈的诗味、广袤的情怀从自然与社会的万象中描绘着编辑博大的心襟和对人类文化传承的伟大作用,读起来令人深思,令人感慨,真好似沉浸在诗情里、漫游于画意中……

 

  一、《编辑忧患论》的警示意义

 

  拜读全书,深习《编辑忧患论》一文,感受至深。任火在《编辑忧患论》中说:“我们不能不时时关注文化,与它共命运同呼吸;我们不能不时时审视文化,体验忧虑感受危机。面对跌宕起伏的文化原野,我们怎能不时刻警醒:我们是走向不灭的辉煌,还是化作无以辨认的废墟?我们精心塑造的一切,是永久的矗立,还是终将成为散落荒野的残垣断壁?”他的这些论述具有非常重要的警示意义,有助于唤起我们的忧患意识,增强我们的危机感,使我们认识到:要使我国的期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知己知彼,正确分析国际期刊编辑特色和我国期刊出版业现状,找出我们的期刊和国际名刊的差距,借鉴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任火说:“守望文化,是对现实与历史的梳理。”本着这种思想,我们总结了第四军医大学学报过去取得的成绩和体会。我们感到要办好期刊,最重要的是抓好以下三点。一是树立名牌的意识,为了使这个意识更加明了,就必须研究与借鉴国际名刊的经验,把国际名刊作为自己的标杆。二是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严格执行国家的出版政策和法规;坚持执行国家标准,正确使用量和符号单位,使其在所编期刊的外部特征上达到与国际接轨。三是紧紧地依靠编辑委员会,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编委的作用;广泛依靠本行业的专家和课题负责人,诚恳地到他们身边去,为他们的成果推广和论文产出服务;依靠编辑部的集体智慧,充分发挥每一个编辑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所谓“什么样的编辑,出什么样的杂志”即是这个道理。我们把这三点概括为:“一个树立,两个坚持,三个依靠。”这是我们成功的保证。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取得一定成绩就满足,就停顿。满足就会落后,停顿将被淘汰。常怀忧患意识,才能常备拼搏精神,才能跻身于名刊之列。

 

  二、国际名刊的编辑特色

 

  如何办出特色,是科技期刊编辑学者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英国《Nature》及《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和美国的《Science》及《JAMA》(《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等名刊百年不衰, 享誉世界。 它们的许多办刊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1.不变的办刊方针

 

  始终不渝的办刊方针是科技期刊形成优势的重要前提。著名的《Nature》,《BMJ》,《Science》及《JAMA》分别创刊于1869,1840,1880和1883年。

 

  在一个多世纪漫长多变的岁月里,他们始终坚持不变的办刊方针,历代办刊人都自觉地崇尚一种理念,即把握科学研究的独创性和跨学科的前沿性以及广泛的实用性,使撰稿人和读者群不断扩大作为自己永无止境的奋斗目标。他们认为,只有继承、传扬既定方针,才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求得生存和发展。《Nature》始终将报道原始科学研究(主要成果和结论不得在其他地方发表或演讲)和具有突出的科学重要性以及令其他专业读者感兴趣作为自己办刊的准则。办刊方针的多变等于没有方针,何谈形成特色。因此坚持办刊方针是形成自己优势和特色的重要前提。

 

  2.编辑人员组成

 

  BMJ有专职人员21人,其中14名具有医学专业研究背景,6名负责稿件的文字润饰,即文字编辑,1名专门负责封面、图表设计的美术编辑。JAMA有专职编辑20人,其中15名具有医学专业研究背景,5名专做文字的润色加工。其中一名文学素养颇高者专门负责撰写每期的“封面故事”。而Science杂志则有80人之多,并由多学科专业人才组成,大都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经历,其中多数人致力于编辑专业的目的是努力在自己狭小的专业面上向更广阔的科学领域拓展。

 

  除专职编辑之外,他们还拥有成百上千的跨国编辑、记者为之服务,并在国外设有分部,如《Nature》就在伦敦、华盛顿、慕尼黑、巴黎、东京和莫斯科设有编辑机构;美国《商业周刊》在全球设有26个办公室,配有200多人的采编人员。总之多学科高层次跨国际的编辑形式是国际名刊编辑部组成的特点。

 

  3.编委会的职责

 

  编辑委员会是一个杂志的业务性指导机构。国外著名杂志的编委会是由许多国际著名专家组成的。他们不求人多,而求精干实效。《JAMA》杂志仅由美国(19位)、 荷兰、德国、澳大利亚、法国、丹麦及日本(各1位)的25位著名的科学家组成。他们的职责主要是撰稿和审稿,编委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不是审稿而是为进一步办好杂志出谋划策,提出建设性意见。

 

  4.审稿

 

  名刊的审稿普遍不局限于主办单位和主办国,而有一个专业背景翔实的跨国审稿专家数据库。《Science》杂志跨国审稿人多达万人以上并遍及几十个国家,部分专家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由责任分工编辑首先将稿件按学科领域分送给编委评审,编委们一般在48小时内将稿件审完并用传真或E-mail将意见返回。责编根据编委意见决定是否将稿件进一步送同行评审,50%稿件在此环节即被退回,若作者3周内没接到退稿,说明已进入了同行评审过程。一篇文章通常送二三位同行专家并在2周内完成评审。《JAMA》同时送3位专家(其中一位为统计学专家)评审。

 

  国际名刊的共同特点就是讲求办事的时效性,《JAMA》从收稿到论文刊出不超过150天,《Science》从收稿到同行评审为6周,3个月内予以刊出。

 

  为审稿人保密也是各刊坚持的原则,但允许作者提出不宜某些人审稿的意见,以防止某些利益的冲突。

 

  5.栏目

 

  名刊不但具有极高的学术质量,而且非常考究栏目设置和编排装帧艺术。《Science》,《Nature》以其响亮的名称、精美的编排、每期各异的彩色封面以及彩图随文和生动活泼的广告插页赢得读者青睐。

 

  在栏目的设置上亦别具匠心。《JAMA》设有近70个栏目,除论著、临床研究、综述、述评、特讯、简报等学术性栏目外,还有政策性、医学继续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医学新闻及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栏目,诸如“我的一点想法(A piece of my mind),脉博,诗歌与医学(Poetry and Medicine),《JAMA》100年以前,封面故事,本周《JAMA》,《JAMA》俱乐部等。这些栏目内容既面对高层次的专门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也面向在读学生和住院病人,十分灵活且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达到了活跃学术期刊沉闷气氛的目的。

 

  三、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瓶颈

 

  我国目前有科技期刊4 800多种,承载着我国50多万篇的论文(另50余万篇发表在学术会议上),数量之多在世界上也算名列前茅,在国外被《SCI》、《EI》和《ISTP》收录的论文也在逐年增长,2001年以64 526篇占世界论文总数1 472 280篇的4.4%,比2000年49 678篇增长了0.8%。在《SCI》收录的期刊中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7种上升至现在的67种,影响因子大于1的已有4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论文仅相当于美国的12%,英国的23%,日本的25%,其原因可能与我们的期刊大部分是中文版有关。外国绝大多数科学家不会阅读中文,世界科技界对中国科技发展整体状况的认识总的说来是模糊的。不仅如此,许多中国科学家本身也不经常阅读国内的期刊。中国期刊作为向世界科学界传播中国科学家研究成果、科学发现与学术思想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因此,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成为我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

 

  四、国外期刊业发展过程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期刊到底何去何从呢?有专家认为,我国科技期刊应加大出版周刊和半月刊的力度,同时增加期刊的信息量,逐步办成一些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期刊。鉴于目前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不宜再新办期刊,而应在现有期刊的基础上,有条件地选择一些期刊进行合并,并建议《中国科学》各辑合并成一种综合性期刊,代表我国综合性期刊的最高水平;一些期刊较多的学会如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华医学会等也应发挥重要作用,集中所属各期刊的力量办一级专业期刊,不宜再细;快报则以科学通报为主,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应在经费上给予支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其办好,合并后出英文期刊(而不是英文版)。

 

  21世纪的最初10年,有两件事情对中国社会将具有历史意义:中国传媒(实质意义)的民营化和按照国际化标准经营的中国传媒。前者更具有社会变革的价值,虽然可能是渐进的;后者则具有全面的产业飞跃意义。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中国杂志的市场化、产业化还将遇到许多困难和波折。比如,跨地区办刊的协调问题;很多有意投入杂志的投资公司很难取得广告经营许可证和发行牌照;资本由于意识不到杂志作为“内容工业”的特殊性、建立顾客忠诚度所需的长期性,出现盲动投入、进而失望退出或转手倒卖的行为;最紧要的是,政府的审批和管理政策还不够明晰,刊号作为最重要的发展资源没有放开的迹象,使真正的投资者不可能大举进入。这样,中国要崛起众多杂志集团,还很不现实。从宏观看,中国杂志业尽管改革开放后成就很大,但多是单兵作战,规模、实力上(无论财力、市场、人才还是知识信息的储量)无法与美国杂志抗衡。而且从结构上,能够像三大新闻杂志和商业杂志那样发挥社会主流影响力的杂志几乎没有。从微观看,无论是人才、运行机制还是管理水平,差距也很大。因此,我们殷切盼望管理部门对杂志业更多一些关怀和扶持。固然,我们杂志的地位和电视、报纸比有很大距离,领导多关注电视、报纸是正常的,但这不等于杂志的发展,没有未来。相反,这正说明中国杂志业有很大发展潜力,值得我们全身心投入,去耕耘和探索。

 

  五、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五大战略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国科技期刊既要适应新的形势,更要为中国的科技事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一种支撑作用。由此,国家科技部提出:在未来三五年内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应该以“提高质量、打造精品”为主题。总的思路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鼓励精品、创造环境、加强监管”。基本目标是解决三大问题:①结构优化的问题,克服分散重复。②造就一批精品的期刊群,搞一些大刊名刊。③创造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具体措施是实施五大战略:

 

  1)结构调整战略。在刊号资源有限的现实背景下,下功夫解决低水平重复办刊问题,核心是解决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利用率,发挥好资源效率。

 

  2)精品期刊战略。分两个层次进行扶植,对目前已经处于国际水平的刊物进一步鼓励,加强支持,同时对势头很好的刊物进一步培育。归结一句话,要在世界上创造中国期刊的品牌。

 

  (3)规模发展战略。解决分散办刊的问题。一方面对于刊物办得好的单位、好的地区,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另一方面尝试新的办刊机制,比如允许有条件的期刊进行和社会资本结合的试点。核心问题是提高中国科技期刊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技术提升战略。目前办刊的手段还比较差,要充分把现代的先进技术应用在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环节上,提高期刊办刊的效率,缩短出刊周期。

 

  5)人才发展战略。人才战略目的是提高办刊队伍的素质,目前我国办刊队伍整体上与国际同行、与未来发展的要求有明显差距。一个方法是引进一些国际上的优秀人才,开放式办刊,找有办刊经验的人员、优秀的科学家担任编委甚至是主编。另一个方法是通过培训、学习、出国考察提升现有的办刊人员素质,开阔他们的视野。

 

  任火说:“守望文化,是对今天与明天的希冀。”我们相信,通过五大战略的实施,可以为我国科技期刊注入强劲的活力。我国科技期刊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走出国门,大踏步地进入国际市场行列。


上篇:总编辑的战略思想与决策——从《主编论》说开去 下篇:用理性擎起科学精神的大旗——读《论编辑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