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编辑审稿、选稿过程中的优化
http://www.zgkw.cn    主编:高起元 章节作者:刘永新 向政

 

  张俊敏,女,1965年4月14日生,山西五台人。1985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生物系,同年考取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198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之后在山西师范大学生物系从事细胞生物学教学工作,1991年晋升为讲师。1995年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2000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01年成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

 

  策划组织了《病理生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进展》、《中药药理研究与药物创新》等教材与著作。

 

人生格言:只要耕耘,就会有收获!

 

刘永新,男,1943年11月生于辽宁省营口县,编审,中共党员。1969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1972年5月至1975年8月于吉林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出国师资储备班在职学习英语);1985年5月任唐敖庆校长秘书兼理论化学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1988年8月调入吉林大学理科学报(含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编辑部,历任副主任、主任、总编辑。先后兼任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期刊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科技期刊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吉林省高校学会自然科学学报编辑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合著并出版《现代有机化学基础》、《高级化学专业英语》、《化学专业英语教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英语》;合译并出版《有机反应历程》。在《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论文《关于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的几点思考》曾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编辑学论著一等奖,个人曾获全国高校学报突出贡献奖。

 

  格言:求新务实办学报,脚踏实地创名刊。

 

  向政,女,1960年8月生,编审,中共党员。1982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吉林大学理科学报助理编辑;1987年晋升为编辑;1994年晋升为副编审;1996年任副总编,主要负责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办刊工作;2001年8月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任、副总编;同年9月晋升为编审。先后兼任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理事及常务理事;吉林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吉林省科技期刊工作者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等。担任《量与法定计量单位辞典》一书的副主编。有两篇编辑作品获得吉林省期刊优秀作品编辑一等奖,其中一篇获得吉林省人民政府期刊优秀作品编辑奖。发表编辑学方面的研究论文20余篇。

 

  格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任火编审在《编辑独语》的中篇,对审稿的意义、作用和方法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论述,既有精辟、独到的理论分析,又有具体、实在的操作方法,对编辑同仁认识审稿的重要性,提高审稿的能力与技巧,很有启发作用。

 

  任火编审在《科技编辑审稿的意义与作用》一文中谈到:编辑的审稿活动是整个编辑活动中的核心部分。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在整个编辑活动中要把审稿、选稿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为了确保审稿质量,各期刊社或编辑部普遍采用编辑初审,同行专家评审和编委会决审的三级审稿制度,这一多方控制,层层把关的审选稿程序实际上就是择优选稿的过程,这一择优过程就是优化,而优化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使录用发表的稿件质量最优。

 

  一、优化的基本原则

 

  1997年2月1日国务院公布的《出版管理条例》第四条明确指出,“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依据这条规定,科技期刊在审稿、选稿的优化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既要考虑稿件的社会效益,又要考虑稿件的经济效益,并恰当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1.社会效益

 

  科技期刊是一种精神产品,期刊所登载的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和对人们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就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期刊传播创新性科技成果,使科研工作者及时获得最新的科技信息,通过相互启发达到知识互补,实现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科技期刊传播科技信息,可使社会公众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并获得经济效益,推进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期刊传播、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科技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因此,科技期刊在审稿、选稿的优化过程中要获得最优的结果,首先应考虑稿件的社会效益。

 

  2.经济效益

 

  科技期刊具有商品的属性,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则受价值规律制约。从广义上讲,经济效益包含在社会效益之内,而从狭义上说,编辑出版科技期刊需要资金投入,投资后得到的期刊则为产品,这种产品通过发行可以获得经济价值。多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大多靠吃“皇粮”办刊,因而在审稿和选稿过程中很少有意识地去考虑经济效益,这与科技期刊具有商品属性的这一客观规律是相悖的。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科技期刊的作者资源、科技信息资源、读者群体、期刊市场已经出现激烈竞争的局面。在这种竞争的态势下,科技期刊在审稿、选稿的优化过程中必须树立市场意识,按照价值规律办事。通过审查稿件,择优选出那些广大读者所需要的科研成果予以发表,从而扩大读者群体,增加发行量,以取得获得增加发行收入的效果。

 

  3.在审稿中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通过审稿选出拟刊载的稿件,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都应是最大的。然而要同时得到具备两个最优结果的稿件是不容易的。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二者是处于矛盾平衡之中的,所以我们在审稿、选稿过程中要善于用辩证的方法来处理这种平衡关系,以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优的总体效果。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应将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作为审稿、选稿优化的最高原则,有些稿件一旦发表也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其社会效益不一定高,甚至会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例如有的刊物发表了一些非科学的,或者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或者超越人体科学范畴之外的不健康的稿件,这样的刊物在某段时间内或许发行量很大,经济效益很高,但这样的稿件对于提高广大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技术知识,促进人们的行为方式的理智化和科学化,促进和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而那些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不顾论文质量的优劣,给钱便发的做法更是一朝之患,贻害无穷。

 

  科技期刊要想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首先应该靠稿件的社会效益最优。一个刊物发表文章的社会效益越优,刊物的知名度就越大,其威望就越高,读者群体相应越大,发行量就越大,经济效益就越高。

 

  科技期刊是探索和宣传真知的净土,来不得半点虚假、编造和浮躁,因此在审稿和选稿的优化过程中要善于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最佳的审稿、选稿结果。

 

  二、优化的切入点

 

  任火编审在《科技编辑审稿的意义与作用》中谈到,“编辑永远是审稿选稿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由于科技期刊编辑很难做到精通所有的专业和学科,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成果不断涌现出来的今天,摆在科技期刊编辑面前的科技论文往往是不熟悉的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要想正确判断论文的学术质量,编辑人员作为审稿选稿的组织者,必须借助同行专家审稿,以确保选稿的正确性。编辑作为审稿、选稿活动的参加者,需要通过对作者论文的审读结果与同行专家的审稿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从而确保选稿的准确性。审稿、选稿的质量高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想获得最佳审选稿的效果,需要抓住优化的切入点。

 

  1.同行审稿专家的优化

 

  同行专家审稿侧重于对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和水平作出评价,对能否在送审刊物上发表作出判断,指出论文中在科学性和学术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修改和完善的具体意见,为编辑部选稿,编委会决审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同行专家审稿是三审制审选稿中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审选稿活动的组织者即编辑人员对审稿专家进行优化。

 

  同行审稿专家优化的条件是:①在思想上应热爱科技出版事业,甘愿为振兴中国科技期刊事业,为中国品牌期刊走向世界作奉献;②在学术上应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深的学术造诣,熟悉所从事学科的发展状况;③学风严谨,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在学术质量面前人人平等,不以人取稿,不徇私情;④在学术职务和职称上应是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和博士后人员;⑤在学科上应是小同行,即所从事的三级或四级学科应与作者相同或相近;⑥在学术水平上应比作者稿件水平略高一筹;⑦在年龄上应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或科技新秀;⑧在工作作风上应不推诿,不拖拉,不草率从事,能在编辑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审稿。

 

  同行专家并不是生活在真空社会里,如“关系”、“面子”、“感情”、“同美相妒”、“同业相仇”、“相互交易”、“崇拜名家”等因素有时亦会影响某些专家的审稿质量。为防止审稿失实,同行专家审稿方式优化应采用双盲法或单盲法,且前者优于后者,不采用公开审稿法。在考虑同行专家的工作地点和工作单位时应坚持异地优于同地,不选与作者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专家审稿。

 

  2.科研课题成果优化

 

  科技期刊要依据自己所办刊物的宗旨优选稿件。学术类期刊一般优选基础研究方面的论文,技术类的期刊通常优选应用或开发领域的研究论文,凡是不符合自己所办刊物宗旨的稿件,作为审稿、选稿的参加者的编辑人员不要呈送同行专家审查,而应直接作退稿处理。

 

  为了促进科技繁荣,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每年都拨出大量资金作为科研基金,凡获得科研基金资助的课题在基金评审过程中已进行过优化,因此科技期刊在审稿、选稿过程中可以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为基础择优选用稿件。对于由不同渠道提供基金资助的课题成果,应优先考虑国家资助课题的成果,其次是部、省级资助课题的成果,再次为高校或研究所内部资助的课题成果,最后为无基金资助的课题成果。就国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成果而言,重大项目资助课题的成果应优于重点项目资助课题成果,重点项目资助课题成果应优于一般项目资助课题成果。就探索自然规律和奥秘的创新知识成果而言,原始性创新成果应优于继发性创新成果,继发性创新成果应优于积累性创新成果。对于技术性科研成果,要按其首创性、改创性和仿创性的顺序进行优化。

 

  然而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虽然有些课题已获得科学基金资助,但是就其中某篇论文而言,可能是拼凑的,也可能是替换式练习,还可能是水平低下的;有些论文虽然未获得科学基金资助,但作者确实是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潜心研究,并获得突破性进展,因此课题成果是否已获科学基金资助并不是审稿、选稿优化的绝对条件,在审稿、选稿中尚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那些浪费国家资助经费而无太大价值的论文在优化中予以剔除,对那些虽然未获科学基金资助,但确实是属于很有创新的成果,在优化中一旦认定,就应录用。

 

  在科学研究中存在着热门课题和冷门课题,人们习惯于“一窝蜂”地跟踪研究某些热门课题,而忽略那些重要的原创性的冷门课题。科技期刊也习惯优先选择热门课题成果发表,而对冷门领域的研究论文却很少顾及。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研中的热和冷是相对的,热门课题都是在冷门课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著名遗传学家Mendel于19世纪60年代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观察到了遗传现象,提出了遗传因子显性、隐性等基本概念,提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这些成果因当时未被人们认识而埋没了30多年,然而这些理论后来却成为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学和基因工程学这些热门领域研究的基础,指导了近年来农林牧业上的杂交育种技术的发明,促进了当前转基因克隆等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可见热门和冷门是互相转化的。因此,期刊编辑在审稿、选稿的优化过程中要以敏锐的鉴别能力,将那些挂着热门研究领域标签而水平差层次低的论文拒之门外,同时还要以伯乐识马的精神和胆识善于发现、识别那些目前尚处于冷门,但今后有可能成为热门的研究成果,并予以录用发表。

 

  在稿件审查和筛选过程中还存在着“共识”和“非共识”两种情况。在审稿、选稿过程中,那些经过三步审查均通过(即取得共识)的文章大多可被期刊录用发表,而那些被专家或编委否定(即非共识)的文章大多被退稿。我国产出的科研成果中有些出自科学前沿领域,有些出自边缘学科领域,有些出自交叉学科领域,如果我们遴选的审稿专家或呈送决审的编委尚未涉足这些领域,对所审稿件中的创新内容一无所知,可谓其为“外行”,他就有可能将这样的稿件拒之门外。在经过审查但未获得共识性评价的稿件中确实会有些属于原始创新的成果,因此,对于那些审查评价大相径庭的稿件,编辑在审选稿的优化过程中如果判定其为探索性的和原创性的成果应敢于冒一些风险,为这样的稿件打开绿灯,为其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空间。

 

  在稿件的优化过程中,还要注意成果的完整性,要注意识别和发现那些将一个完整系统的成果写成几篇的文章,要注意识别和发现那些将已发表的文章改头换面再投的稿件,要注意识别和发现那些挂有令人颇感创新的标签而无实质性内容的稿件,凡遇到上述种种情况,都应将稿件作退稿处理。

 

  任火编审在《科技编辑审稿方法》中谈到,“对编辑而言,审稿是最困难、最有价值同时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工作”。由于编辑审稿选稿不准,”将内容错误或不够发表水平的稿件予以发表“或”将确有价值甚至可以彪炳千古的佳作打入冷宫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所以编辑要以“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敬业精神和深厚的业务功底来组织和参加审稿选稿”,通过优化的途径择优选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稿件,将其载入科学的史册,为实施精品期刊战略,在世界上打造中国科技期刊品牌添砖加瓦。


上篇:编辑的成功要从基本功做起——读《编辑独语·中篇》 下篇:精品推出与编辑素养——读《编辑审稿是对精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