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为了庄严的社会责任——读《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发刊词》
http://www.zgkw.cn    主编:高起元 章节作者:刘献

 

  刘献,曾用名刘昀献,男,1956年2月生,《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兼副主编,中共党员,河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兼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期刊协会理事,河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秘书长。1998年至今连续担任河南省出版系列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5篇,其中有2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对10年来中外学者关于苏联演变原因的评析》和《论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其功能》两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先后获省级奖励6项,其中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五个一工程”论文奖2项,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持国家“十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项。先后出版专著4部,代表作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论》。

 

  格言:人生虽短,总应留下点什么。

 

学术以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为己任。学术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系统化,其价值在于“创新性、探索性和学术性”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的园地,理应成为学术精神的塑造者,优良文风的倡导者。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学术期刊,这一圣洁的净土,也开始受到侵蚀,泡沫学术、浮躁文风成为徘徊在这块净土之上的幽灵。

 

  任火先生撰写的《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发刊词,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肩负起学术期刊的“庄严的社会责任”,这一社会责任便是“探求真理”。为了探求真理,倡导“理性的怀疑精神”、“博大的宽容精神”、“豁达坦荡的无私精神”和“理性的求实精神”。这四种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它既是任火先生的经验之谈,也是学术研究应遵循的内在逻辑。

 

  “理性的怀疑精神”和“理性的求实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尊重权威,继承传统是社会文化得以延续的前提和基础,但如果迷信权威,拘泥于传统,社会文化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敢于对既有定理进行重新审视,才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而,“怀疑”必须是理性的,它以“求实”为前提,决不是“怀疑一切”。只有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性思考为指导的“怀疑”,才是到达“真理隧洞的入口”的必经之路。

 

  “博大的宽容精神”和“豁达坦荡的无私精神”也是相辅相成的。探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倡导学术自由,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说理,进行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发现真理。这就需要宽容。有了宽容,才会有学术探讨的广阔空间和求得真理的可能性。探求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为了真理,人们可能要失去些许个人利益,甚至为真理而献身。由于社会历史发展和人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人们的自由空间往往是有限的,所以人们不应该对“学术自由”抱有过高的奢望。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有时还会遇到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的巨大阻力,因而,对真理的探求还需要有不畏强暴、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只有无私无畏的人,才有可能接近真理,发现真理,掌握真理。

 

  上述四种精神在时下赝品盛行、平庸之气蔓延的学术界尤为珍贵,尤为值得称道,应该大力弘扬。我认为,作为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承担起“探索真理、繁荣学术、传播知识、创造文化”的历史重任,在弘扬四种精神的基础上,还应大力倡导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应增强编辑的策划意识。

 

  创新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术理论发展的动力。创新就是在已知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未知,这就需要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种超人的理论勇气,一种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的执著。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都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回答有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学术期刊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塑造中,应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力争对社会文化发挥推动和导向作用,应鼓励人们解放思想,破除因循守旧的理念,敢为天下先,敢于追踪学术前沿、理论热点和社会思潮,大胆地对人们关注和困惑的社会问题作出科学阐释,敢于对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以推动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

 

  增强编辑策划意识,是提升学术期刊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等米下锅,还是主动出击,按计划组织稿件,是两种不同的办刊理念。激烈的学术期刊竞争,实质是优质稿件的竞争。在今天,编辑如果还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坐守案头等作者投稿,只能等来职称稿、平庸稿,难有多少优质稿件。因而编辑人员必须转变办刊理念,增强策划意识,最主要的是加大选题策划的力度。编辑首先要有一个紧密结合本刊宗旨的好的创意,然后再设法实现这一创意。一是要经常深入科研一线去采集、整理、选择与本刊宗旨一致的信息,了解并掌握本校或与本刊有关的学科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能及时反映相关学科前沿成果并能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发展的科研项目,积极主动向项目主持人(或参与者)组稿。二是发挥自身能动性,围绕学科前沿、热点问题精心设计选题,然后组织若干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讨论或笔谈。通过组织一批批高水平的学术文章,把一批批知名专家学者团结在刊物周围,不仅可以提高刊物的发文转载率,也扩大了刊物的社会影响。近年来,《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先后组织了十几组笔谈,仅从2003年第1至4期所刊发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编辑独具匠心的策划意识。在这4期中有4个学术影响较大的笔谈。2003年是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120周年,我们邀约知名专家孙伯鍨等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笔谈。为了推动世界史研究,我们邀约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教授组织了“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现状与前景”的笔谈。为了配合国家开展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我们邀约知名学者冯骥才、刘锡诚、叶春生、白庚胜等组织了“中国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笔谈。为了促进先秦史的研究,我们约请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等十名教授组织了“先秦社会形态”笔谈。这几组笔谈在全国学术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除了这些笔谈之外,在其他栏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知名学者,如朱绍侯、阎照祥、刘昀献、朱荣英等的佳作。可以说,近年来,正是由于《河南大学学报》精心策划选题,才实现了学术质量的大幅提升。据中南财经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服务部的统计,2000年以来《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被转载篇目排序表中均位居前10名以内,其中2002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文章有97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被转载篇目排序表中名列第2位。2004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先后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学术期刊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学术期刊编辑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把关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人文精神的守护者、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在人类探索真理的征途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庄严责任。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应积极倡导并践行“理性的怀疑精神”、“博大的宽容精神”、“豁达坦荡的无私精神”、“理性的求实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并自觉增强选题策划意识,引导学术研究的开展,推动学术事业的繁荣,为传承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上篇:精品推出与编辑素养——读《编辑审稿是对精品的选择》 下篇:保持胸中的浩然正气——读《主编絮语——为文应大气》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