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功夫在编外——读《编外随笔》
http://www.zgkw.cn    主编:高起元 章节作者:王雪丽

 

  王雪丽,女,1948年生,浙江青田人,编审,作家。历任《沈阳化工》杂志副主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东北记者站副主编,《沈阳化工》杂志主编,现任《当代化工》杂志社社长兼主编。辽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温州王十朋研究会副会长。自1990年以来出版论著逾百万字。著有《王十朋传》、《雪晴集》、《云彩集》、《中国大豆制品》等,另著有10集电视系列片《源远流长话豆腐》,1995年在辽宁电视台播出。发表化工科技论文20 余篇。编有《颂梅集三百首》、《王十朋纪念论文集》。1997年获辽宁省优秀编辑称号,2001年12月获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银牛奖。1999年历史人物传记《王十朋传》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50年研讨会”一等奖。

 

  格言:真诚地面对人生。

 

  2004年5月的一天,友人高起元编审到我《当代化工》编辑部,亲手送我《编辑独语》一书,并嘱我为该书的编外随笔部分写上一点书评。高先生随后向我夸起这本书的作者:“他是《河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的主编,是一位文理兼融的杰出编辑人才。”受先生之托,我马上翻开《编辑独语》中的“编外随笔”浏览起来。

 

  读着一行行散发着翰墨书香的《主编絮语》,看着一页页跳动着时代脉搏的华美文字,品着一段段严谨博大的宏文妙论,我仿佛听到作者那一声声心灵深处的编辑独语。他在我空旷蒙眬的心海激起了一阵阵的涟漪,书中那优美的散文诗般的语言和大气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拨动了我长久以来少有的感动。凭着科技编辑和作家的双重感悟,一个题目跳出我的脑际,我脱口而出:“功夫在编外。”高先生拍手称好,随即又补了一个副题:评任火《编辑独语·编外随笔》。文章的题目就这样在片刻之内被敲定了下来。“何时交卷?”我笑问先生。“一月为限。”高老师临行前言辞切切。

 

  此后编务家务之余,我便手捧《编辑独语》细览。面对书中那一个个飞快跳动的文字,在渐行渐远的蒙眬意象中,它们仿佛变成一块块凝重的方砖、基石,突然,一座坚固宏伟壮丽的编辑文化大厦突兀在我的面前。这是书作者以其独特的立论和别具一格的洞察方式,运用老辣独道的笔力、功力和学力以及大气磅礴的神气、骨气和才气,为我们整个编辑部落构建的一座前所未有的文化大厦。他神采飘逸如行云流水般的隽永文笔,使我耳目为之一新。站在这座文化大厦面前,我仰视头顶群星闪烁的长空,觉得自己是那样的苍白无力。面对编辑理论家的作品,让我去写一段书评,这不是班门弄斧了吗?

 

  夏日炎炎。正值夏荷时节,北国沈城久旱无雨,连续34℃的高温,叫人酷热难当。

 

  幸得这几日天公怜恤,普降甘霖,那枯黄的草地重新泛起绿意。在蒙蒙的细雨中,我徜徉在家居楼下北运河的岸边,静静地梳理着近日来“独语”的思绪。雨过天晴,我坐在岸边的石阶上,索性赤脚浸入河水之中,任流水一味地抚弄着身心。望着波澜不惊的河面,平稳清凉的河水在我脚下流过,我久旱困惑的心感到一丝丝凉意,如清风好雨沁入心脾,顿觉精神为之一振。望着河两岸空蒙滴绿的草地,我敞开心扉,从容地与《编辑独语》对话。

 

  时间流回20世纪的70年代初期,在那茫茫的戈壁滩上,在那苍凉古朴的黄河古道旁,一位漂泊探索的青春少年向我们走来,面对无奈人生中的文化荒漠,敢问路在何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青年人,只要你的心不死,前面总还有希望。周围的一切你无法去改变,但你手中有一支求索的笔,还有一颗鲜活跳动的心,于是心底的挣扎和咏叹化成了一句句诗行和文章。最初的才华使你赢得了报道组组长的“桂冠”,并拥有了一块供你的文才驰骋的黑板,开始了你的编辑生涯。也许那过于装饰的板报不免使你难堪和无奈,然而在那个被扭曲了的年代,你那用赤诚写成的充满了希望和文明的小小的黑板上的句句文章,却为那蛮荒的生活撒播了一缕文化阳光,成了当时人们心中渴望文化滋养的矿泉水,你这个文明使者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人们心灵的沙化。这难以忘却的文化黑板啊,尽管它还有些许的粗糙和稚嫩,然而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它竟是你心路历程中永远也抹不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机遇等待着有准备的人,造物主也格外恩赐他那些勤勉不懈的子民。在那个蛮荒的年代,你作为北京钢铁学院的工农兵学员是何等的荣幸。岁月固然匆匆,常人也难免随波逐流,亦昏亦沉。然而你却用清醒勤奋和实力为你的人生坐标定位。你将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化修养以及雄厚的科技专业知识同铸一炉,通过心灵不断地历练和升华,终于踏进了文化原野中的编辑群落,漂泊的心找到了归宿。故乡山川的钟灵毓秀,编辑生涯的文化熏陶,构建丰碑的精神召唤,你一步一个脚印,最终登上了编辑文化峰巅。也许高处不胜寒,你却用火一样的挚爱和责任,把心底最美好的文字撒向人间。你以雄厚的实力和独特的风格构建了编辑文化丰碑,使《编辑独语》成为编坛上一种奇特的、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并以燎原之势,在编辑群落中燃烧得风风火火。

 

  面对《编辑独语》,面对编辑大家的作品,激起我心底深处的地下河流不断地向地面涌动,然而要对这道独特的编辑文化景观做一番贴切精致的点评,却让我手中的笔再三难落。他在独语,他在呐喊,他在为构建编辑文化丰碑添砖加瓦,用智慧之火点燃生命的火把,创造未知世界里的无限风光。辍笔临窗,但见雨后的天空星光灿烂,人间万家灯火阑珊。任火,你这与我素不相识却一路同行的朋友啊,今夜你使我无眠。

 

  纵观《编辑独语》,使我感悟最深最真的只有两个字:文化。通篇闪烁不已的还是这几个字:大文化。只有文化人才能写出文化作品,也只有大雅者才能写出大文化的上乘之作。任火以散文家的大手笔,向人们展示了当今编辑文化群落所应有的精神架构与哲学感悟,是优美华丽的哲理散文篇章,也是诗化了的科技宏文论著。在当前为数不多的科技编辑论著中,《编辑独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有大文化信息含量的好书。是任火创造了科技编辑作家化、科技著述文学化这样一种独特的文理兼融的编辑文化现象。

 

  走近《编辑独语》,我仿佛在欣赏一幅画家大写意技法的完美画卷,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作者酣畅泼墨,挥洒自如。字里行间,脱俗飘逸,似江南空蒙淡泊的小桥流水,给人以美的享受。篇章布局文脉跌宕,气贯长虹,更有那百川归海、大江歌罢掉头东的气势,给人以豪情的激励。编辑立论,意境高远,社稷为怀,是对中国文化执著的传承,是对世界科技文明的吸纳和出新,以天下为己任,使同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捧读《编辑独语》,深为“编外随笔”的广阔内涵和儒雅的书卷气而动容。文中折射与透视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史学知识及可贵的文化品格,其流畅的散文家的生花妙笔,这种编外功夫决非一般的理工科主编所能具备。作为大学学报自然版和社科版的主编,他本来就是一位文理兼长,学富五车的年轻学者。其广阔的文化视野,对年轻编辑同行来讲,是一种示范与昭示:你要做一个好编辑,那么功夫在编外。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具备一般的学科和编辑专业的知识只是基础,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你还要不断地更新所学的专业,不断地“充电”和完善。学文可以怡情,学史可以明智,学书可以审美,学做市场可以开拓……凡有所学均有益处。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对其子有一番精辟的诗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梨园弟子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都说的是台外功夫。北宋苏轼论书很强调书外功夫,他的著名诗句:“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其诗传之百代,警醒无数后学。编外的功夫是重在学习和读书,这是一个优秀编辑终身的追求。“编辑部里无文化”那是一种职业的悲哀。编辑部是做学问的地方,故编者必须是有学问的文化人,以往常称编辑为“杂家”,说的就是其学问涉猎之广。只有读破万卷书,广增学识,增加文化素养,笔下才能超凡脱俗,才会创造出高深的格调和意境。为诗,为文,为画,为书,无不如此。科技编辑的特殊使命,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文如其人,每部作品无不反映出其作者的胸怀、气质、才学和修养。《编辑独语》的编外之功岂可等闲视之!

 

  编辑部落在文化原野中是一个传承文明、开创未来、撒播文化阳光的文化群体。文章千古好,势力一时荣,传世者文章也。出于编辑工作的特殊使命感,笔者认为,编辑学者化,这应当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高新要求。今人尚且不论,请看我国历史上翰林院中的编修官,哪个不是妙笔生花的诗人和学者?可见,编辑学者化在中国历史上是由来已久的。因此,应当把加强编辑们的编外功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起码编辑应当是一个会写文章的人。唐代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编辑独语》作者的神来之笔,需读万卷书来做铺垫。编余多读书,多下笔,此乃是编者正事,决不可掉以轻心。科技编辑应当注重自己文化品格的培养,不断提高文化品味,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可以说,任火的《编辑独语》,在国内编辑文化圈内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任火编辑文化现象。作者在“编辑十五论”中,以其独有的风格和实力,为我们编辑群落修建了一座思想殿堂,营造了一道文化景观,构筑了一座精神丰碑。同时在编坛上也确立了他作为编辑理论家的地位。他把美好的文字撒向人间,让人们在学习研究编辑思想理论与科技编辑审稿实践中,又同时感悟语言文字给人们的视觉和心灵带来高品位的美学享受。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用忠诚和智慧撒播科技信息与文化阳光,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代编辑文化人的使命和责任。

 

  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任火,你这壮志凌云的火凤凰,展翅高飞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翔,你前面的路还很远很长……


上篇:独语者,论语也——读《编外随笔》 下篇:任火,你是团火——读任火专著《编辑独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