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一、国失梁柱吾失师
http://www.zgkw.cn    胡果
 
        1976年,在寒冷中悄悄来临。

    寒冷凝固了一切。初冬的京城,出奇的静。故宫角楼的影子冻在筒子河里,格外清瘦。天安门广场游人稀少,一地落雪已成浅灰。淡淡的天光下,长安街更显空旷悠长。

    这静寂如同冬云,阴沉在心头,压得人阵阵憋闷。静默中,一种无来由的惶惑从心底生出,悄悄爬满整个心窝。

    静默中的共和国,迎来多事之秋。

    197618,周恩来走完最后一段旅程。亿万国人痛失总理,林钧才还失去一位恩重如山的良师

    197618,共和国不会忘记。

    上午957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带着满身疲惫与无限忧思,走完最后一程。

    国失梁柱。那冰冷和迷茫,愈发彻骨。

    110,北京医院太平间告别大厅。哀乐低回,悲泣四起。

    周恩来仰卧在铺着白布的平台上,消瘦的身躯覆盖一面鲜红的党旗。簇簇洁白的马蹄莲环绕四周,两名手持钢枪的战士肃立两旁。风雨飘摇中,这消瘦之躯苦苦支撑着8亿人口的大国,拼尽最后一丝劲,沥干最后一滴血,终于倦了。

    臂缠黑纱的政治局委员们依次走来:朱德、王洪文、叶剑英、邓小平、张春桥、江青、陈锡联、姚文元……一一在遗体前肃立默哀,鞠躬诀别。

    年迈的朱德拄着手杖伫立灵前,老泪纵横。鞠罢躬,他缓缓抬起右臂,向老战友行了最后一个军礼,被人搀扶着蹒跚离去。

    邓小平随着低沉的哀乐走进大厅,神情凝重。他默默凝视闭目而卧的周恩来,许久,两颗硕大的泪珠顺着脸颊缓缓滚落。朝遗体深深三鞠躬后,他抓起周恩来放在胸前的右手用力一握,转身大步而去。

    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是党、政、军机关和北京市的各界代表。黑压压的人群排成长阵,一道哀痛的河,在北京医院太平间狭窄的过道里缓缓流动……

    111,这哀痛的河流淌到了长安街。黑纱、白花,哭泣的眼、悲鸣的心。呼号的北风中,十里长街汇聚起情感的波澜。这波澜起伏着、翻卷着,滚涌成三个月后清明时节天安门广场排山倒海的巨浪。

    在这个异常抑郁的冬日,那声撕裂沉沉阴霾的春雷,隐隐可闻!

    总理的病逝,令北京医院全体职工悲痛欲绝。

    总理生前亲自抓北京医院的医疗保健工作。高干医疗保健工作充满风险,尤其在这个政治斗争频繁、风云翻卷变幻的年月。有些问题一时说不清楚或不便说明,总理就帮医院向病人家属、向各个方面解释。他,是提心吊胆做着医疗保健工作的医护人员的主心骨。他的逝世,使医生失去依靠,病人失去保护,医院失去屏障。

    林钧才已经连着两天没阖眼了。身为北京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周恩来医疗组成员,他在哀痛中更交织着沉重的失落。

    总理病重后,并未住在他生前最为关心的北京医院,而是住进了北海边上的305医院。

    305医院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一手组织修建,紧挨着8341部队。原是为毛泽东准备的,主要出于安全保卫考虑,建好后毛不愿离开中南海游泳池,一直空着。总理病重后,依然坚持工作,有时一天要接见好几批外宾。为了方便迎来送往,他选择了305医院。此时的305只有一个外壳,人员、器材都由北京医院调遣。总理医疗组由吴阶平、吴蔚然兄弟领衔驻守305,林钧才则在北京医院做他们的总后台,要人要物,随时提供。

    然而,再精心的医治也无法挽回周恩来疲累的脚步。伟人去矣!总理逝世后,为方便群众悼念,遗体由305医院移至他生前最熟悉的北京医院。连日来,组织接待上万人的群众遗体告别长队,应付处理非常时期的各种繁杂事务,林钧才每天几乎24小时连轴工作,试图用身体的高度紧张,去冲淡内心那份深深的痛楚。

    1月16下午4时,总理追悼大会过后,邓颖超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了即将解散的医疗组全体同志。

    邓大姐克制着内心极大的悲痛,缓缓说道:

    “感谢医疗组的同志们,你们辛苦了。你们面临着一场考验。有人已经打电话来问,总理患的是什么癌,为什么没有治好?总理的骨灰撒在哪里?我向子侄们交代过,有的病能治好,有的治不好,有人问到这些事,可以告诉他去看报纸。”深切的关心与体谅,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大姐又说:“十几年前,总理和我互相作了保证,死后把骨灰撒到祖国大地上。他说他能做到,怕我做不到。这次我向中央报告了总理的意愿,得到毛主席、党中央的同意,这对总理是个安慰……”

    邓大姐向每人赠送了一幅镶在镜框里的总理头像,亲自签了名。合影之后,她与每位医务人员道别。

    走到林钧才面前,邓大姐紧紧握住他的双手:我知道你在你的医院里为总理做了很多工作,谢谢!

    一句话,暖着伤痛冰凉的心,也勾起幕幕往事。思念的潮水,顿时在胸中汹涌翻滚……

    人生倘有缘分,周恩来与林钧才之间的交往,可算佳话一段。

    一个是巨臂擎天的伟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医务工作者,因着共同的使命与责任,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代里,交织出息息相通的默契。

    自1960年调任协和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以来,10年间,林钧才三度被周恩来点将,屡屡受命危难——

    1960年,总理一纸调令,林钧才脱下军装,入主著名的北京协和医院,打造出政治风浪中难得的“黄金时期”。

    1970年,总理亲自过问,林钧才从囹圄深陷中解救出来,南下桂林,一个月内奇迹般组建起我国第一所国际医院。

    1973年,又是奉总理之命,林钧才再返京城,开始重建文革初期就被当作“老爷医院”彻底砸烂的北京医院,将之建设成周恩来在动乱岁月里保护老干部的大本营。

    危难之中,他是周恩来最信任的医院院长。在他心底,周恩来是亿万中国人民的总理,更是于己有着知遇之恩、恩重如山的良师!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生得一良师幸甚。

    这特殊的缘分,造就了林钧才跌宕起伏、充满挑战的人生。这巨大的信任,使他无论浮沉升谪、谷底峰巅,内心总葆有一种泰然和充实。
 

下篇:二、重建北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