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一、姚营事件
http://www.zgkw.cn    胡果
 
        战争是残酷的。

    一个为母亲为家园而战的斗士,没有时间去恐惧去感伤。因为此时的流血,是民族存亡、人民解放的唯一前提。

    8年艰苦抗战,4载解放战争,枪林弹雨,千锤百炼。无数危难和风险,林钧才完成了从普通一兵到坚定革命者的转变。

     第一次上战场就赶上胶东抗战史上首次最大规模的战斗。生死考验、血雨洗礼,战火中的青春短暂而绚丽

    永生难忘第一战。

    1938年10月16,八路军山东第五支队驻平度大青杨部队遭到日伪军两千多人偷袭。我军以劣势装备,英勇打退敌人三次进攻,敌死伤230余人,仓皇逃回平度城。敌军随后在重火器掩护下再次发起猛攻,战斗异常激烈,我军伤亡也很惨重。

    第一次上战场,就赶上了胶东抗战史上首次规模最大的战斗。八路军五支队声威大振,林钧才感到一种幸运!

    眼前,是真实的战场。

    前后左右到处炸响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四野里硝烟弥漫,到处是横流的鲜血、残断的肢体。真的站在战场上,直面战争,对峙死神,方才知道什么是血淋淋的残酷,活生生的恐惧。有一刻,他甚至想闭上眼睛……

    一个为母亲、为家园而战的斗士,没有时间去恐惧、去感伤。看着倒在残垣下、躺在荒野里流血呻吟的战友,林钧才忘却了自己的安危。

    胆小不是遗传,勇敢也非天生。感谢这般激烈的初战洗礼!17岁的林钧才一下子成熟了许多,从一个学生变成一名勇敢的战士。从此后身经百战,不管在任何危险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做到镇定自若。

    这永生难忘的第一战,林钧才是以一名军医的身份走上战场的。在敌人的炮火下,他从地沟里抢救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伤员隋秀山。他率领的担架队从掖县城里运回七八十名伤员,他为他们治伤,彼此成了亲密的战友……此时的他,参军不过几个月。

    这又是个传奇!

    话还得从头说起。19383月,林一山接任在雷神庙战斗中牺牲的特委书记、三军司令员理琪之职,率部西上牟平县崖子村。三军军医处成立,处长袁荣胆识过人,下辖5名成员,林钧才便是其中之一。

    在当时的部队里,中学生就是了不得的大知识分子了。林钧才小学毕业,聪明好学,自然算个人才。19387月,入伍不久的林钧才被任命为军医,边学边干,边干边学。

    这一切,今天听来有些稀奇,却是战争环境下的真实,革命队伍迅速发展的需要。

    没有武装,自己创造武装;没有根据地,自己创造根据地;没有政权,自己创造政权。这是当时的一句口号,也是胶东抗日形势狂飙突进的真实写照。

    林钧才是幸运的。初踏革命道路,就投身于一支英雄之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三军。

    这是胶东第一个由地下党领导的武装队伍,人称老三军。八年抗战,在党的领导下,这支由农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组成,用大刀、土炮、红缨枪装备的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日后解放战争中华东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的主力。

    正是这支胶东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光荣之旅,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写下过无数辉煌。攻打济南城活捉王耀武、鲁中大会战击毙张宁甫、鏖战沪宁线解放大上海的27军;抢占东北,又从东北一路南下,过锦州、战天津、攻湖南直达两广的41军;长期驻守福建东南沿海、承担着和平时期特殊使命的31军、32军,皆源出于此。

    1938918,胶东部队整编,三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第五支队,军医处改称卫生处。

    此时的胶东大地,抗日形势如火如荼。年轻的战士林钧才敞开全部身心,勇敢投入这滚滚的抗日洪流,尽情承接着历史变革时期的风雨洗礼……

    战斗并非天天都有,考验却时时存在。

    19392月的一天,军医处处长袁荣把林钧才叫去,笑着问他:小林,有项特殊任务,你敢不敢去?

    什么任务?您快说吧!

    651营当军医。

    林钧才一听,有些踌躇了。

    651营的情况,他有所耳闻。这是个新收编的地方杂牌武装,成分复杂,自由散漫。营长姚时武行伍出身,旧军人习气浓厚,性格善变,是标准的一介武夫。

    为了改造和巩固这支队伍,支队决定调配一批优秀的军事、政工干部去做改造工作。这对不到20岁的林钧才,无疑是个挑战。

    “怎么,害怕了吧?处长像是看出了他的心思,笑意更深了。

    “不!我去。处长的话,激起林钧才心中藏着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就这样,他离开了朝夕相处的部队,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一同派驻一营的干部中,常勇任营教导员(解放后任国防科委政治部主任),盖仲敏任副教导员,他们也是林钧才的入党介绍人。同行的还有曲波。曲波是胶东黄县人,日后以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名扬全国,此行任一营一连文化教员,教战士识字唱歌。

    一营原来没有医务人员,林钧才的到来受到指战员的热烈欢迎。

    他到任第一件事,便是办培训班。从各连挑选有文化的年轻战士集中培训,让他们在较短时期内成为卫生员,然后每连配备一人。一番忙碌,全营的卫生组织建立起来,工作局面迅速打开。很快,一营战士对林钧才既佩服又欢迎,有病没病,都爱来瞧瞧年轻英俊的林军医。   

    营、连是部队的基层战斗单位,是火线,不到半年,林钧才就参加了5次战斗。

    1939年3月7,部队奔袭招远县城,敌人调遣驻守黄县的日军前来支援。

敌人迫近城下,部队不得已紧急撤退。

    情况万分危急,战士们一次次催促林军医赶快转移。忙着抢救伤员的林钧才不为所动,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决不能拉下一个伤员!

    敌人的进攻越来越急,炸弹不时在身边开花。指挥员急了,命令战士:“去,抬也要把林军医抬走!”

几个战士扑上去,连拉带拽,都被他用力挣脱。此时的林钧才,全然忘记了周围的世界,整颗心都系在伤员身上。

    隆隆枪炮声中,所有伤员安然撤退!林钧才几乎最后一个撤离战场。几分钟后,敌人占领了招远县城。

    部队成功撤退,招远城里冲天的火光渐行渐远。低头再看,才发现身上的军装不知何时全湿透了……

    此役的纪念物,是三块钢洋(银圆)——部队首长给他记功授奖的全部奖金,也是当时最高标准的奖励。不过,奖金最终没有到手,营部工作人员聚了一次餐,打了一回牙祭。

    战火中的青春是短暂的,因为残酷的斗争催人快快成熟。这短暂的青春岁月,也在血与火的背景映衬下,迸发出夺目的光彩。在党的领导下,这个新编营很快成为战斗力极强、颇有名气的姚营。这一年的4月,18岁的林钧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谁也没有想到,3个月后,发生了姚营叛逃事件。

    炎炎七月,一个普普通通的夜晚。65团团部率一营奉调到距掖县城东40公里的爬头张家村休整。村中一条沙河,团部驻沙河北,一营驻沙河南。

    村小部队多,林钧才在村东尽头找了间农民存放柴草的棚屋,和卫生员小宫把药箱、急救包放下,已至深夜。两人吃了点干粮就睡了。

    将近拂晓,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姚时武的亲信、外号没耳朵(当土匪时被割掉了一只耳朵)的一连副连长闯进来,气喘吁吁地说:林军医,我们找你好苦。快!有战斗任务,营长让你带上药品,马上跟随部队出发!

    深夜闻此急令,感觉有些蹊饶。再看来人神色慌张,语言支吾,林钧才当下镇定地说道:你先走一步,我收拾收拾医药包,马上就来。

    走到街上,只见岗哨密布,口令声声,异乎寻常。林钧才提出要见营长和教导员,得到回答:掖县城的敌人出来了,他们到前面指挥部队去了。林钧才定睛一看,河对面的团部机关亮着灯,却寂静无声,便心生一计,说:我要到卫生队去补充药品。

    一进卫生队的门,见到团卫生队长寇秋凯安静地坐在油灯下。林钧才忙说:有敌情,你们为什么还不出发?寇队长说不知此事。林钧才更觉不妙,放下药箱,解下拴在皮带上的小手枪,坐下来坚决不走。寇队长也不放他走。没耳朵毫不理睬,指示两个同来的通信兵,架着林钧才就往外走。林钧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出事了。

    月光如水。不远处传来几声蛙鸣,一切显得那么宁静、安谧。林钧才的脑子却在高速运转,拼命想着脱身的方法。

    卫生员小宫追出来,抗议他们不问青红皂白带走林军医,双方争吵起来。林钧才给小宫使了个眼色,暗示他情况不妙。

    聪明的小宫见状提高了声调,嚷嚷得更起劲了。林钧才乘机磨磨蹭蹭,越走越慢。对方拿他们没有办法,又恐动静太大,天已放亮,后有追兵,无奈之下弃之而去。虽然他们非常需要林钧才这样的医生,最终却没能把他胁迫走。

    后来证实,由于姚营的营、连军事主官没有更换,部队并未得到彻底改造,加之我们的思想麻痹,已有先兆却未引起重视,收编不久的姚营在营长姚时武的带领下叛逃。据中途放回来的党政干部说,姚时武要他们转告高锦纯司令:他还要抗日,只是因为这里的纪律太严,经济不自由,才决定脱离八路军的。

    大浪淘沙。

    突发的姚营叛逃事件,给林钧才上了生动的一课——革命形势是轰轰烈烈的,也是瞬息万变的,关键时刻,一定不能缺少独立的判断,冷静的思考。作为军医,对此事件虽不负重要责任,但教训是相同的:要居安思危。

    其后几十年,风风雨雨中,林钧才始终用这件事提醒自己:要练就独立思考的能力,情势越是危急,头脑越要清醒。也许正是这一点点清醒,屡屡在关键时刻救了他,也于有意无意中帮助了许多别的同志。

 

下篇:二、“三光”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