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超市
中国医院协会
退出  |  刷新
问与搜帮助中心网站地图 中国康网
中国康网频道网站 当前:全国
医院
医生
疾病
药物
医院圈子
搜索问吧内容
按拼音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部位浏览
全身 头部 面部 眼部 耳部
口部 鼻部 颈部 脊柱 胸部
腰部 腹部 臀部 生殖部位
皮肤 上肢 下肢 手部 足部
按疾病系统
跳过导航链接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血液及淋巴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
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骨科疾病
妇产科疾病
儿科疾病
皮肤病
性传播疾病
耳鼻咽喉科疾病
眼科疾病
口腔疾病
遗传疾病
肛肠疾病
你的位置: 疾病百科 -> 按疾病系统浏览 -> 消化系统疾病 ->胆囊结石
疾病名称:胆囊结石
其他名称:
疾病编码:ICD-9:574.203 ICD-10:K80.203
所属部位:腹部,
所属科室:普通外科,腹部外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
擅长治疗的医院 擅长治疗的医生 相关药物

http://www.zgkw.cn 日期:2009-10-15

    一、概述

    胆囊结石在我国北方和城市人口中常见,女多于男,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胆囊结石在初期对胆囊组织的损害和功能的影响均较轻,随结石存在时间的延长,对胆囊的损害和功能的影响逐渐加重,可形成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胆囊积水、胆囊萎缩、胆囊癌等病理改变,胆囊结石进入胆总管可引发胆管炎和或急性胰腺炎。部分胆囊结石病人可多年或终身无明显症状,大多数病人在不同时期出现程度不等的临床表现。

    正常情况下胆囊是不会发生结石的,因为在正常胆汁中有一定比例的胆盐、卵磷脂使胆固醇保持溶解状态而不析出。要形成结石必须有一定的成石条件,即胆囊胆汁中抗成核因子减少,促成核因子增加,在增加的促成核因子作用下胆固醇容易析出形成结石。常见能形成结石的因素有:①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膳食使体内胆固醇增加或肝脏合成胆固醇量增多,造成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②某些肠道疾病由于丧失了胆盐,也使胆固醇处于相对过饱和状态。③不能按时进餐,胆汁在胆囊内潴留时间过长。④胆道感染,胆囊壁发炎,其收缩功能减退。⑤某些溶血性疾病或肝硬变时也可导致胆囊结石,但这种结石多半是黑色结石。⑥由于妊娠引起的胆汁淤滞,神经系统平衡失调,也可引起胆囊结石。⑦长期禁食、静脉内营养,可导致胆囊内胆汁淤滞,结石形成。⑧胃大部分切除或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后,也可使胆囊排空延迟,利于胆石的形成。

    二、临床表现

    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与结石是否引起胆囊梗阻及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较大的结石不易引起胆囊的梗阻,可长期不发生症状,病人无任何不适感觉,仅在B超体检时发现。

    1.症状和体征

    ⑴有部分病人表现为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如饭后上腹饱胀或隐痛,且多与吃油腻食物有关。平时有上腹不适及嗳气等消化不良症,易误认为是胃病。

    ⑵有时感右上腹及肝区隐痛,多为持续性,同时出现一些胃肠道症状,可被误认为是肝炎。

    ⑶当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时,则出现典型的胆绞痛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右上腹绞痛,呈阵发性加剧,同时向右肩或胸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及呕吐。

    ⑷起病多与饮食、吃油腻的食物、劳累及精神因素有关。

    ⑸发病早期可以没有发冷及发热,当胆囊有化脓感染时,则可出现发热、恶心及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⑹胆囊发生坏疽和穿孔是急性胆囊炎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老年有动脉硬化的病人,腹痛剧烈,病情发展较快。同时出现脱水、休克及腹膜炎等症状。

    ⑺较小的一些结石,可通过胆囊管下降至胆总管内。结石进入胆总管后可以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或慢性胰腺炎及缩窄性乳头炎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2.并发症:①胆结石可能会癌变。胆结石是胆囊癌发病诱因。胆囊长期受慢性炎症和胆结石内胆酸、胆碱的刺激,容易使胆囊黏膜发生癌变。由于胆囊癌患者往往都有胆结石,因此诊断时经常误诊。②继发性胆管结石。③继发性感染。

    三、医技检查

    1.超声检查。

    2.口服或静脉胆囊造影。

    3.计算机断层扫描(CT)。

    4.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

    5.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6.超声内镜(EUS)。

    7.核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

    8.螺旋CT胆管成像。

    9.放射性核素扫描

    四、诊断依据

    1.常有右上腹部疼痛病史,并向右肩部放射,伴有发热等。

    2.对那些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主要依靠B型超声波检查来及CT检查,胆囊结石的诊断多不困难。B型超声检查发现胆囊内有结石影;十二指肠引流取胆囊胆汁检查,可发现胆砂或胆固醇结晶;CT检查亦有助于诊断。

    3.现代超声显像是一种非创伤性,非侵入的诊断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胆囊,对胆囊结石的诊断率高达95%以上,能够发现直径0.3cm以上的结石。一般认为B超对胆囊结石的诊断优于CT及口服胆囊造影等。所以,对怀疑有胆囊结石的病人,一般选用B超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如果想进一步确定胆囊的结石,可以同时观察胆囊的浓缩功能和排空功能。

    4.具有典型症状的胆囊结石诊断比较容易,但由于有些胆囊结石的病人没有什么症状或症状比较轻微,没有明显的胆石症特点,以致在诊断方面会走一些弯路,没有能及早发现。例如有不少胆囊结石的病人,在没有查出胆囊结石之前,常常因为上腹部不适、胃饱胀、嗳气及食欲不好等而被当作是胃炎、胃溃疡或消化不良等,吃了很长一段时间治胃病的药,但没有什么效果,最后找到有经验的医生诊治,经B超检查或口服胆囊造影而确诊为胆囊结石。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变等。

    2.胃肠道疾病:如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性溃疡、位置高的阑尾炎及右侧结肠疾病等。

    3.胆道疾病:如胆道功能失调、胆囊肿瘤、胆囊息肉样病变及胆道寄生虫等。

    4.其他:如右侧肾盂肾炎,带状疱疹及神经根炎等。

    由于上述疾病容易与胆囊结石混淆不清,所以要求病人在就诊时应系统地、仔细地讲述自己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情况,以便给医生的诊断提供充足的资料。同样,作为医生也应全面地询问病史,详细地进行各种有关的检查,并把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尽可能及时确诊。

    六、治疗原则

    1.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在健康成人中可不进行治疗,合并糖尿病或需长期应用静脉营养的病人可做预防性胆囊切除。

    2.非手术治疗是以减轻症状为主,很难将结石排出或排净,勉强排石有把胆囊结石变为胆囊管、胆总管结石的可能。

    3.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

    ⑴清除结石而保留有功能的胆囊:①药物溶石治疗:可溶解胆固醇类结石,适用于肝功正常、胆囊功能良好、<1cm的阴性结石。此法疗程长、药费贵,停药后结石复发率高;②体外冲击波碎石,用于胆囊功能良好,直径小于2cm的单发阴性结石;③胆囊置管用甲基叔丁醚溶石,用于胆囊功能良好,且胆囊与肝脏接触面较大易于置管的病人,可溶解胆固醇结石;④经皮胆囊镜碎石取石。以上四种方法虽有一定效果,除有合并症或副作用外,尚有一共同的问题就是结石复发,其复发率约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⑵手术切除胆囊和结石:过去都用开腹手术,近几年用腹腔镜监视下切除胆囊,有切口小、痛苦轻、出血少、对脏器功能干扰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合并有急性胆囊炎、胆囊穿孔、胆囊内瘘和胆囊癌的病人仍应用开腹手术治疗。

    七、预防

    饮食调控是防止胆石症、胆囊癌发生的最理想预防方法。预防胆结石应注意饮食调节,膳食要多样,此外,生冷、油腻、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及烈酒等易助湿生热,使胆汁淤积,也应该少食。
   
    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鱼类及海产类食物则有助于清胆利湿、溶解结石,应该多吃。

    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按时吃早餐、避免发胖、减少妊娠次数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每晚喝一杯牛奶或早餐进食一个煎鸡蛋,可以使胆囊定时收缩,排空,减少胆汁在胆囊中的停留时间。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坚果的摄取似乎能降低患胆结石的危险。健康饮食的脂肪来源,有大部分是来自于坚果类。胆结石饮食预防的十种方法:

    1.多喝水,不憋尿。不要憋尿,多喝多尿有助于细菌、致癌物质和易结石物质快速排出体外,减轻肾脏和膀胱受害的机会。

    2.少喝啤酒。有人认为啤酒能利尿,可防止尿结石的发生。其实,酿啤酒的麦芽汁中含有钙、草酸、乌核苷酸和嘌呤核苷酸等酸性物质,他们相互所用,可使人体内的尿酸增加,成为肾结石的重要诱因。

    3.肉类、动物内脏要少吃。控制肉类和动物内脏的摄入量,因为肉类代谢产生尿酸,动物内脏是高嘌呤食物,分解代谢也会产生高血尿酸,而尿酸是形成结石的成份。因此,日常饮食应以素食为主,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品。

    4.少吃食盐。太咸的饮食会加重肾脏的工作负担,而盐和钙在体内具有协同作用,并可以干扰预防和治疗肾结石药物的代谢过程。食盐每天的摄入量应小于5g。

    5.慎食菠菜。据统计,90%以上的结石都含钙,而草酸钙结石者约占87.5%。如果食物中草酸盐摄人量过多,尿液中的草酸钙又处于过饱和状态,多余的草酸钙晶体就可能从尿中析出而形成结石。在食物中,含草酸盐最高的是菠菜,而菠菜又是人们常吃的蔬菜之一?

    6.睡前别喝牛奶。由于牛奶中含钙较多,而结石中大部分都含有钙盐。结石形成的最危险因素是钙在尿中浓度短时间突然增高。饮牛奶后2~3小时,正是钙通过肾脏排除的高峰,如此时正处于睡眠状态,尿液浓缩,钙通过肾脏较多,故易形成结石。

    7.不宜多吃糖。服糖后尿中的钙离子浓度、草酸及尿的酸度均会增加,尿酸度增加,可使尿酸钙、草酸钙易于沉淀,促使结石形成。

    8.晚餐早吃。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上床入睡,尿液便潴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不断增加,容易沉积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

    9.多吃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含维生素B1及维生素C,它们在体内最后代谢产物是碱性的,尿酸在碱性尿内易于溶解,故有利于治疗和预防结石。

    10.减少蛋白质的摄入。有研究表明高蛋白饮食可增加尿结石的发病率。因此节制食物中的蛋白质,特别是动物蛋白质,对所有结石患者都是有益的。

声明:本站提供的疾病相关资料不作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最后依据
上一疾病:胆囊穿孔 下一疾病:胆囊息肉
医院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