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超市
中国医院协会
退出  |  刷新
问与搜帮助中心网站地图 中国康网
中国康网频道网站 当前:全国
医院
医生
疾病
药物
医院圈子
搜索问吧内容
按拼音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部位浏览
全身 头部 面部 眼部 耳部
口部 鼻部 颈部 脊柱 胸部
腰部 腹部 臀部 生殖部位
皮肤 上肢 下肢 手部 足部
按疾病系统
跳过导航链接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血液及淋巴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
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骨科疾病
妇产科疾病
儿科疾病
皮肤病
性传播疾病
耳鼻咽喉科疾病
眼科疾病
口腔疾病
遗传疾病
肛肠疾病
你的位置: 疾病百科 -> 按疾病系统浏览 -> 神经系统疾病 ->运动神经元病
疾病名称:运动神经元病
其他名称:
疾病编码:ICD-9:335.216 ICD-10:G12.210
所属部位:头部,脊柱,
所属科室:神经内科
擅长治疗的医院 擅长治疗的医生 相关药物

http://www.zgkw.cn 日期:2009-09-01

一、概述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 MN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上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体征并存,表现肌无力、肌萎缩与锥体束征不同组合,感觉和扩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临床最常见的MND类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呈全球性分布,年发病率约2/10万,人群患病率46/10万,90%以上为散发病例。

 

   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原因中5%10%可能与有关,而散发性病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中毒因素:兴奋毒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盐可能在ALS发病中参与神经元死亡。此外植物毒素如木薯中毒,微量元素缺乏或堆积,摄入过多的铝、锰、铜、硅等元素,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均可能与致病作用有关;②免疫因素:尽管MND患者血清曾检出多种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但目前认为,MND不属于神经自身免疫病;③病毒感染:有人推测MND与脊髓灰质炎或脊髓灰质炎样病毒慢性感染有关。但ALS患者脑脊液、血清及神经组织均未发现病毒或相关抗原及抗体。

 

二、临床表现

 

本病根据功能缺损分布(四肢或延髓肌)及性质(上或下运动神经元)可分为四型:

 

(一)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 

 

是最常见的类型,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受累,无论最初累及上或下运动神经元,最后均表现肢体和延髓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

 

1.多在40岁以后发病,男多于女,首发症状为手指运动不灵和力弱,后大、小鱼际肌和蚓状肌等手部小肌肉萎缩,渐向前臂、上臂及肩胛带肌发展,萎缩肌群出现粗大肌束颤动;伸肌无力较屈肌显著,颈膨大前角细胞严重受损,上肢腱发射减低或消失,双上肢同时或向后相隔数月出现;与此同时或以后出现下肢痉挛性瘫痪、剪刀步态、肌张力增高、腱发射亢进和Barbinski征等。

 

2.延髓麻痹通常晚期出现,眼外肌不受影响,不累及括约肌。

 

3.可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等,即使疾病晚期也无客观感觉障碍。

 

4.病程持续进展,最终因呼吸肌麻痹或并发呼吸道感染死亡;本病生存期短者数月,长者10余年,平均35年。
   

(二)进行性脊肌萎缩(PSMA

 

仅由脊髓前角细胞变性所致

 

1.发病年龄约30岁,男性多见。

 

2.隐袭起病,表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束阐动等肢体下运动神经元功能缺损症状体征;首发症状常为一手或双手小肌肉萎缩、无力,渐累及前臂、上臂和肩胛带肌,肌张力和腱反射减低,无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不受累。
   

3.波及延髓发生延髓麻痹者存活时间短,常死于肺部感染。

 

(三)进行性延髓麻痹(PBP

 

病变主要侵及延髓和脑桥运动神经核

 

1.多在中年后发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咀嚼、咳嗽和呼吸无力,构音障碍;检查可见上腭低垂、咽反射消失、咽部唾液积存、舌肌明显萎缩伴肌束震颤。

 

2.下颌发射亢进,后期伴强哭强笑,表现真性与假性球麻痹并存。

 

3.进展较快,预后不良,多在13年死于呼吸肌麻痹和肺感染。

 

(四)原发性侧索硬化(PLS

 

极罕见,选择性损害皮质脊髓束,导致肢体上运动神经元功能缺损

 

1.中年或更晚起病;首发症状为双下肢对称的痉挛无立,缓慢进展,渐波及双上肢,出现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征,无肌萎缩,不伴束颤,感觉正常。

 

2.皮质延髓束变性出现假性球麻痹,伴情绪不稳、强哭强笑

 

3.多为缓慢进行性病程,偶有长期生存报告。

 

三、医技检查

 

1.神经电生理:肌电图呈典型神经源性改变。静息状态下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有时可见束颤电位;小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大、多相波增加,大力收缩呈现单纯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运动诱发电位有助于确定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2.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但无特异性。早期为神经源性肌萎缩,晚期在光镜下与肌源性肌萎缩不易鉴别。

 

3.其他:血生化、脑脊液检查多无异常,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可轻度异常,MRI可显示部分病例受累脊髓和脑干萎缩变小。

 

四、诊断依据

 

1.根据中年以后隐袭起病,慢性进行性病程,表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伴腱反射亢进、病理征等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征象,无感觉障碍,典型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通常可临床诊断。 

 

2.世界神经病学联盟肌萎缩性侧索硬化诊断标准的基本要点是,延髓、颈髓、胸髓、腰骶髓4个部位中3个部位同时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为确诊,2个部位出现为拟诊,仅1个部位出现为可能,至少2个部位下运动神经元体征为疑诊。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脊肌萎缩症:是选择性累及下运动神经元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肌无力和肌萎缩多从四肢近端开始。

 

2.脊髓性颈椎病:是颈椎骨质增生和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导致脊髓压迫性损伤。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与MND相似,呈慢性进行性病程,颈椎病肌萎缩局限于上肢,常伴感觉减退,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肌束震颤少见,无球麻痹;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查无异常,ALS异常率可高达94%,有助于鉴别。

 

3.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是慢性进展的区域性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肌无力呈不对称分布,上肢为主,不伴锥体束受损表现,感觉障碍罕见,伴多灶性运动传导阻滞和纤颤波,血清单克隆或多克隆抗神经节苷酯GM1抗体滴度升高,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可有戏剧性疗效。MMNPSMA发病机制和预后不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节段运动神经传导测定是最重要的鉴别手段。

 

4.X-连锁脊髓球部肌萎缩:是一种X-连锁的下运动神经元病,男性中年起病,进行性肢体和球部肌肉无力和萎缩,可伴男子女性型乳房和生育能力下降,锥体束通常不受累,部分患者有轻微感觉性神经病。

 

5.脊髓空洞症:可见双手小肌肉萎缩、肌束震颤、锥体束征和延髓麻痹等,进展很慢,常见节段性分离性痛温觉缺失,多合并Arnold-Chiari畸形等,MRI可显示空洞。

 

6.良性肌束震颤:正常人有时可见广泛粗大的肌束震颤,无肌无力和肌萎缩,肌电图正常。

 

六、治疗原则

 

目前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1.力鲁唑:可能通过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内谷氨酸释放,减低兴奋毒性作用,推迟ALS患者发生呼吸功能障碍时间及延长存活期,但不能改善运动功能和肌力。适用于轻、中症患者,但价格较昂贵。

 

2. 维生素E:可能对ALS患者有益。

  

3.对症治疗:流涎多可给予抗胆碱能药;肌痉挛可给予安定、氯苯氨丁酸等;积极预防肺部感染。被动运动和物理疗法可防止肢体挛缩。

 

4.支持治疗:对保证患者足够营养和改善全身状况颇为重要。严重吞咽困难时需给予半流食,呼吸困难时,呼吸支持可延长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5.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21-224.

 

(李艳敏 整理) 

 


声明:本站提供的疾病相关资料不作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最后依据
上一疾病:遗传性共济失调 下一疾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医院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