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超市
中国医院协会
退出  |  刷新
问与搜帮助中心网站地图 中国康网
中国康网频道网站 当前:全国
医院
医生
疾病
药物
医院圈子
搜索问吧内容
按拼音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部位浏览
全身 头部 面部 眼部 耳部
口部 鼻部 颈部 脊柱 胸部
腰部 腹部 臀部 生殖部位
皮肤 上肢 下肢 手部 足部
按疾病系统
跳过导航链接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血液及淋巴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
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骨科疾病
妇产科疾病
儿科疾病
皮肤病
性传播疾病
耳鼻咽喉科疾病
眼科疾病
口腔疾病
遗传疾病
肛肠疾病
你的位置: 疾病百科 -> 按疾病系统浏览 -> 消化系统疾病 ->肝硬化
疾病名称:肝硬化
其他名称:
疾病编码:ICD-9:571.502 ICD-10:K74.602
所属部位:腹部,
所属科室:消化内科,普通外科,肝胆外科,肝病科
擅长治疗的医院 擅长治疗的医生 相关药物

http://www.zgkw.cn 日期:2009-10-21

    一、概述

    肝硬化(hepafic cirrhosis)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我国肝硬化占内科总住院人数的4.3%~l4.2%,发病高峰年龄在35~48岁。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为主,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经过慢性肝炎阶段演变而来;长期大量饮酒(每日摄入乙醇80g达10年以上)时,乙醇及其中间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作用,引起酒精性肝炎,继而发展为肝硬化;持续肝内淤胆或肝外胆管阻塞时,可引起原发性或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阻塞,可致肝脏长期淤血,肝细胞缺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变成淤血性(心源性)肝硬化;还有工业毒物或药物、代谢障碍、营养障碍、免疫紊乱等可引起肝炎并且最终演变为肝硬化;另外血吸虫病虫卵沉积于汇管区,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窦前性门脉高压,但由于再生结节不明显,故严格来说应称之为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有些发病原因一时难以肯定被称为隐源性肝硬化,其中一部分有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展而成。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和体征

    在我国以20~50岁的男性多见,青壮年的发病多与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及某些寄生虫感染有关。

    肝硬化的起病和过程一般较缓慢进行,也可能隐伏数年之久(平均2~5年)。不少病人是在体格检查或因食管静脉曲张突然呕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剖腹手术时,甚或在尸解时才被诊断。
 
    1.一般症状:疲倦乏力为早期症状之一,此与肝病活动程度有关。产生易疲劳乏力的原因与食欲不振摄入热量不足以及糖类、蛋白质、脂肪等中间代谢障碍,热能产生不足有关。另外由于肝脏损害或胆汁排泄不畅时血中胆碱酯酶减少,影响神经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乳酸转化为肝糖原的减少,肌肉活动后乳酸蓄积过多之故;体重下降也为常见症状,主因食欲减退,胃肠道消化吸收障碍以及体内白蛋白合成减少等;低热原因可能系肝细胞坏死,炎症活动或由于肠道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等致热物质经侧支循环,进入体循环,未经肝脏灭活而引起。此外肝脏不能灭活致热性激素,如还原尿睾酮等也可发现。

    2.消化道症状:常有食欲不振或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与肝功能障碍和门静脉高压,使胃肠道阻性充血而分泌与吸收功能发生紊乱所致。晚期出现腹水或消化道出血。

    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痔静脉曲张:均可引起大量出血,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多见。表现为呕吐大量鲜红色血并有黑便。出血常迅猛,病人可陷入休克甚至死亡。大量出血时可排出血便。痔静脉出血为鲜血便,但较少见。

    ⑵胃黏膜病变:常为肝硬化的并发症。由门脉高压引起的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门脉高压引起胃黏膜和黏膜下血管(包括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普遍扩张、扭曲,形成动静脉短路和血管瘤,黏膜下静脉动脉化所致。内镜下的特征性表现为充血性红斑、“马赛克征”或“蛇皮征”。一般在弥漫性充血、水肿的基础上出现散在的红斑,中央明显发红,周边渐淡,红白区对比显著,界限清楚。有的呈明显的蜘蛛痣样改变,常可伴有散在的甚至弥漫性的糜烂、出血或小的溃疡。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其出血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缓和,可有呕咖啡色物和黑便。

    ⑶消化性溃疡:在肝硬化病人比正常人发病多,据报道其发病率在临床尸解中分别为18.6%和17.7%,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其发病原理可能为:①食物中的组氨酸经脱羧后形成组胺,在肝脏内解毒。肝硬化时解毒功能低下,侧支循环形成后存在于门静脉的促胃液分泌的物质组胺、5-羟色胺均不经肝灭活直接入体循环而使胃酸分泌增加。②门脉高压时,上消化道黏膜下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淤血引起黏膜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黏膜细胞坏死,形成糜烂、出血,严重时发生溃疡。③肝硬化时常伴有内毒素血症,肠道吸收内毒素经侧支循环入体循环,加重黏膜屏障的破坏而发生溃疡及消化道出血。④肝肾综合征时有毒物质的贮留直接破坏黏膜屏障。⑤感染作为应激因素而发生溃疡。急诊内镜检查报道肝硬化病人上消化道出血由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引起者占24%~41%,而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占45%~76%。

    ⑷反流性食管炎:腹水病人由于腹压增高,引起胃液反流入食管,侵蚀食管黏膜发生炎症而致食管静脉破裂大出血。

    ⑸腹泻:相当多见,多为大便不成形。由于肠壁水肿,吸收不良(脂肪为主),烟酸缺乏等。

    ⑹胆系感染、胆结石:肝硬化合并此症均高于非肝硬化者。胆系感染多为慢性病毒性感染。胆结石的原因系由于慢性溶血、巨脾分泌溶血素及胆系感染而形成胆红素钙结石。

    3.营养不良的表现:消瘦、贫血、有各种维生素缺乏症。如夜盲、皮肤粗糙、毛囊角化、舌光滑、口角炎、阴囊炎、脂溢性皮炎。指甲苍白或呈匙状、多发性神经炎等。

    4.血液系统表现:出血倾向多见,由凝血因子缺乏及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皮肤黏膜出现出血点或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女性常有月经过多。脾功能亢进时,对血细胞的生成产生抑制作用及对血细胞的破坏增加,使红、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贫血可因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引起。溶血性贫血可因脾功能亢进引起,病情较轻,临床不易辨认。肝炎后肝硬化还可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血液病(血小板增多症、急粒白血病、慢粒白血症、慢性淋巴性白血症及Evans综合征)。

    骨髓检查有助于各种贫血的鉴别。高球蛋白血症时可能有浆细胞的增生,慢性肝功能衰竭时骨髓增生活跃。血色病病人骨髓中可有过量的含铁血黄素。罕见的病例可出现有棘红细胞贫血。
   
    5.呼吸系统表现:血气分析表明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中约半数血氧饱和度降低,氧分压下降。不合并原发性心肺疾病的肝硬化病人由于肺血管异常而出现的动脉氧合不足、动脉低氧血症、发绀、杵状指等症候群称为肝肺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肝硬化伴发发绀、杵状指。发生机制主要是右向左分流所致。肝硬化时可并发肺动静脉瘘和胸膜蜘蛛痣,可使静脉血未经气体交换而直接分流入肺静脉,病人出现明显的发绀、低氧血症,而且吸氧难以纠正。本病可以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采用靛氰绿(ICG)为显影药,与生理盐水适当搅拌可产生微气泡。当从外周静脉注入后,在正常人仅右心显影,气泡不会出现于左心。当存在肺内动静脉分流,则表现为左房延迟显影。99mTc-MAA核素扫描对肺内分流的诊断也有意义。因白蛋白聚合物平均直径为20~60µm,注射后被肺泡毛细血管捕捉而不能在肺外出现。当在肺外扫描发现99mTc-MAA蓄积,则可以认为存在动静脉分流。另外,肺内动静脉的功能性分流也与肝肺综合征存在密切的关系。造成功能性分流的因素可能为心输出量的增加和血管容积的扩张;肺内扩血管物质与缩血管物质比例失常;低氧性肺血管收缩等。同时,门静脉至肺静脉的侧支血管形成以及大量腹水使横膈抬高而减少肺活量也是血氧饱和度降低的原因。

    6.皮肤表现:可有黄疸,血胆红素多在17.1~51.3µmol/L以下,可能由于溶血引起。但多数因肝细胞功能障碍对胆红素不能摄取或不能结合、排泌等所致。若肝细胞有炎症坏死,黄疸加深,可达68.4~85.5µmol/L以上,甚至达342.0µmol/L。

    ⑴胡萝卜素血症(carotinemia):正常时肝细胞能将胡萝卜素转为维生素A。由于肝功能减退,在食用大量胡萝卜素的水果或蔬菜时,出现胡萝卜素血症,皮肤、手掌、足心呈黄色。

    ⑵蜘蛛痣:典型蜘蛛痣的形状是中央隆起3~5mm,周围直径2~3mm,称体部。该部体温较周围高3℃;周围呈血管网,称为爪。每个爪的分支如放大20倍,可以看出有6~7个小分支。蜘蛛痣大小不等,多种多样,初发者可仅1mm大小。特点是鲜红色,血流方向为自中央流向四周,用大头针尖压体部,周围血管网即消失。较大的蜘蛛痣中央可有搏动,望诊、触诊均能证实。

    蜘蛛痣的好发部位是面、颈、手各部,其次为胸、臂、背等处,极少见于口唇、耳、甲床、黏膜;脐以下更少见,原因尚不清楚。蜘蛛痣在正常女性可以发生。但如大而典型则多为肝病引起。男性病人出现蜘蛛痣对肝病更有诊断意义。

    ⑶肝掌:一般在大小鱼际,该处皮肤发红。重者各指尖端甚至掌心部均发红。因这些部位动、静脉吻合支比较集中。同样表现也可以出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妊娠。

    ⑷毛细血管扩张:原理同蜘蛛痣,多发生于面部及下肢,呈细分支状,色鲜红。

    ⑸指甲:可有白色横纹(Muehrcke line)。Terry曾描述肝硬化的白指甲。

    ⑹肝病面容:面色多黝黑污秽样无光泽,可能由于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或肝脏不能代谢黑色素细胞刺激素所致。除面部外,手掌纹理及皮肤皱褶处也可有色素沉着。

   7.内分泌系统:女性月经紊乱。男性性欲减退、阳痿、睾丸萎缩及男乳女化。

    8.糖代谢: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比非肝硬化者为高。肝功能损害严重时还可出现低血糖,进食可缓解。

    9.电解质代谢

    ⑴低钾:是肝硬化常见的现象。醛固酮增多,易引起排钾。利尿药的应用,常造成电解质紊乱而产生低血钾。若有呕吐、腹泻可致大量失钾。肾小管回吸收钾的功能较差,而回吸收钠的能力较强。有碱中毒时,已处于严重缺钾状态,肾小管仍可排除大量钾,使细胞内外的pH梯度增加。细胞内的K与细胞外的H交换,使细胞内的pH降低,易引起氨的吸收而诱发肝性脑病。

    ⑵低钠:水肿和腹水可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利尿药的应用可引起缺钠性低钠血症。是肝硬化常见的现象。

    10.肝脾情况:肝硬化时肝脾的大小、硬度和平滑度,随病情的早晚而不同。肝脏性质与肝内脂肪浸润多少,肝细胞再生与结缔组织增生和收缩的程度有关。早期肝大、表面光滑、中等硬度,肋下1~3cm。晚期缩小、坚硬、表面结节状不平、边锐利。肋下不能触及时,剑突下多可触到,一般无压痛。如有炎症存在可有压痛。大部分病人有脾大,可在肋下触及,一般2cm以上。晚期可肿大平脐,有时为巨脾。无压痛,表面光滑。若伴脾周围炎或脾栓塞时可有压痛。

    11.腹水:腹水的出现常提示肝硬化已进入晚期,是失代偿的表现。在出现腹水前,常有腹胀,其后腹水逐渐出现。短期出现较多量腹水者常有诱因可寻,如上消化道出血、感染、门静脉血栓、外科手术等等。

    12.胸腔积液:腹水病人伴胸腔积液者不少见,约5%~10%,多为右侧,双侧者较少,单纯左侧胸腔积液者少见。胸腔积液发生的原因,可能有低蛋白血症;奇静脉半奇静脉开放,压力增高;肝淋巴流增加导致胸膜淋巴管扩张、淤积、破裂,使淋巴液外溢;腹腔压力增高,膈肌腱索变薄形成孔道,则腹水流入胸腔。但因肝硬化时抵抗力下降,应警惕结核性感染导致的胸膜炎。

    13.神经精神症状:如出现嗜睡、兴奋和木僵等症状,应警惕肝性脑病的发生。

    根据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情况可将肝硬化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多数是缓慢的(除急性重症型、亚重症型肝炎短期内即发生肝硬化外),肝脏再生能力很强,有较大的代偿能力,也往往有一个相当长的代偿期。如及时发现代偿期的肝硬化,控制病程的进展,有可能使病人长期处于代偿阶段。

    ⑴代偿期(早期或隐性期):临床无明显表现,甚至无任何不适,如常人。在健康检查或因其他疾病行剖腹手术时偶被发现,或因突然消化道出血以及腹腔检查、死后尸解被发现。此期可有不甚明显的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大便不成形等消化系统症状,也可有肝区痛、消瘦、乏力等一般症状。体格检查可发现蜘蛛痣、肝掌、肝脾大,且质较硬。一般无压痛,肝功检查可在正常范围内或仅有轻度异常。多见于小结节性肝硬化,进展缓慢,最后进入失代偿期出现呕血或腹水等并发症。
   
    ⑵失代偿期(晚期):表现肝硬化的各种症状及体征。常有各种并发症出现,如腹水、呕血、黄疸、肝性脑病等。肝功能检查呈现明显异常。多见于大结节性肝硬化,病变持续进展,而因肝功能衰竭告终。

    (二)并发症

    1.肝性脑病。

    2.上消化道大出血:大多数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但应考虑是否并发消化性溃疡、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贲门撕裂综合征等胃黏膜病变。曲张的静脉破裂出血多因较粗糙较硬的或有棱角的食物创伤,食管受胃酸反流的侵蚀、剧烈呕吐等引起。出现呕血和黑便。若出血量不多,仅有黑便。如果大量出血可引起休克。肝脏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常使肝功能恶化。出血又使血浆蛋白丢失,可导致腹水形成。血液在肠道经细菌分解产氨被肠黏膜吸收后,可诱发肝性脑病甚至导致死亡。出血后原来肿大的脾脏可以缩小甚至触不到。

    3.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减退、脾功能亢进以及门体静脉之间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了病原微生物侵入体循环的机会,故易并发各种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结核性腹膜炎,原发性腹膜炎,胆道感染及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等。原发性腹膜炎是指肝硬化病人腹腔内无脏器穿孔的腹膜急性炎症,发生率占3%~10%。多发生于有大量腹水的病人,多为大肠埃希杆菌引起。其原因为肝硬化时吞噬细胞的噬菌作用减弱,肠道内细菌异常繁殖,通过肠壁进入腹腔。又因肝内外血管结构的改变,细菌还可通过侧支循环引起菌血症或带菌淋巴液自肝包膜下或肝门淋巴丛漏入腹腔而引起感染。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胀,腹壁压痛及反跳痛,腹水增多,血白细胞增高,腹水混浊,呈渗出液或介于渗出液与漏出液之间。腹水培养可有细菌生长。少数病人无腹痛发热,而表现为低血压或休克,顽固性腹水及进行性肝功衰竭。

    4.肝肾综合征:肝硬化合并顽固性腹水时未能恰当治疗或疗效欠佳,易出现肝肾综合征。其特征为少尿或无尿,低血钠与低尿钠,肾脏无器质性改变,故亦称功能性肾衰竭。其发病原理尚不完全清楚。研究结果证明:

    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减少,分别为20~50ml/分钟(正常120ml/分钟)及250~500ml/分钟(正常600~800ml/分钟)。

    ⑵肝肾综合征病人肾脏的血流发生重新分配。用对氨基马尿酸(PAH)吸取试验表明肾髓质的血流较肾皮质血流相对较多。用133Xe洗脱技术证明肝肾综合征的肾皮质血流减少。叶间动脉和近侧弓动脉血管痉挛,而同一病人死后再做动脉造影血管完全正常。

    ⑶可用肝肾综合征病人的肾做肾移植,移植后的肾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肝肾综合征的病人经过肝移植后肾功能也完全恢复正常。说明肾的病变是功能性的,是可逆的。

    肝肾综合征发生于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常有低蛋白血症、门脉高压和高度腹水,钠潴留严重,常伴黄疸。常发生于大量应用利尿药或胃肠道出血以及放腹水后。处于低钠、低钾和肝性脑病的病人更易发生。病人无任何肾炎或肾盂炎情况下,发生少尿或无尿。尿常规检查几乎无异常。尿浓缩功能正常,尿中无钠。水负荷试验常有排尿困难。因无尿而出现氮质血症,最终死于尿毒症。
   
    5.腹水:正常人腹腔中有少量液体,大约50ml,当液体量大于200ml时称为腹水。腹水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有经典学说、泛溢学说以及外周血管扩张学说。

    ⑴充盈不足学说。主要是由于血浆与腹水之间的胶体渗透压差与门脉毛细血管与腹腔内液体静水压差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所致。其机制为:①血循环中血容量减少,引起肾素、醛固酮产生过多,水钠潴留。②硬化使白蛋白合成减少,引起低蛋白血症。③门静脉及肝窦压力增高,引起液体静水压增高。④由于肝血窦两侧压力差增高,液体由肝窦流入Disse间隙,形成过多的淋巴液。⑤腹水形成后由于有效血容量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产生过多,造成水钠潴留。⑥压力感受器兴奋,去甲肾上腺素增加,交感神经兴奋,血管升压素增加,加重水钠潴留。

    ⑵泛溢学说:主要是由于门脉高压激活了血窦周围丰富的神经纤维和压力感受器,增强肝肾神经反射,钠潴留,全身血容量增加,液体由内脏循环中漏出,形成腹水。

    ⑶外周血管扩张学说:肝硬化患者存在严重的门静脉、血窦高压和高动力状态,表现为血压下降,高血容量,高心排出量和血管阻力降低,外周血管扩张,小动静脉短路,引起血容量和血管容量不平衡。机体反射性地出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交感神经兴奋,ADH产生增多,水钠潴留,使肝和内脏的淋巴液产生过多,引起液体流入腹腔。

    6.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时易并发肝癌,尤以肝炎后肝硬化时多见。近年证明乙肝病毒为直接造成肝癌的原因之一,其发生率9.9%~39.2%。约2/3的肝癌是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如临床出现肝脏进行性肿大,尤其局限性增大并迅速出现大量腹水或腹水为血性,病情急剧恶化、黄疸加重 肝区剧痛等应做甲胎蛋白(ɑ-FP),>200ng/ml即应怀疑肝癌,并应动态观察,如逐渐增加且病情无好转即可诊断。在活动性肝炎时ɑ-FP也可增高,但可随着病情好转而下降。肝核素扫描、超声波、CT等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肝脏穿刺活检病理找到肝癌细胞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

    三、医技检查

    1.实验室检查

    ⑴血常规:在脾功能亢进时,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常在4.0×109/L(4000)以下。血小板多在50×109/L(50000)以下。多数病例呈正常细胞性贫血,少数病例可为大细胞性贫血。

    ⑵尿检查有黄疸时尿胆红素/尿胆原阳性。

    ⑶腹水常规检查:腹水为漏出液,密度1.018以下,李氏反应阴性,细胞数100/mm3以下,蛋白定量少于25g/L。

    ⑷肝功能试验:肝脏功能很复杂。临床检验方法很多,但还难以反映全部功能状态。各种化验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2.超声波检查:肝硬化时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超声显示均匀的、弥漫的密集点状回声,晚期回声增强。肝体积可能缩小。如有门静脉高压存在,则门静脉增宽,脾脏增厚。

    3.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用此法可以确定诊断同时可了解肝硬化的组织学类型及肝细胞受损和结缔组织形成的程度。但如果取材过少,可有假阴性。目前多采用快速穿刺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安全。

    3.腹腔镜检查:是诊断肝硬化的可靠方法之一,可直接观察肝表面。典型者可见肝表面结节状、腹壁静脉曲张及脾大。还可以在直视下行肝穿刺取活组织检查。对于临床不能确诊的病例经此项检查可确诊,并可以发现早期病变。

    4.食管X线钡餐检查:食管静脉曲张时,曲张静脉高出黏膜,钡药于黏膜上分布不均出现虫蚀样或蚯蚓样充盈缺损,纵行黏膜皱襞增宽。胃底静脉曲张时,钡药呈菊花样充盈缺损。

    5.食管镜或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胃有无静脉曲张,并了解其曲张程度和范围,有助于对上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通过胃镜检查静脉曲张的正确率较食管X线钡餐检查为高。

    6.放射性核素扫描:用胶体198金或其他核素作肝扫描,肝硬化病人肝区可见放射性普遍稀疏,不均匀或斑点状放射减低区。用99m锝和113m铟的扫描可见脾脏大小及形态。肝硬化时,代偿期可见肝影增大,晚期肝影缩小,脾影增大。

    7.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对肝硬化诊断价值较小。早期呈肝大,密度低。晚期肝缩小,密度多增高,伴脾大和腹水。有人认为可用舌叶与右叶宽度比值来诊断肝硬化,二者比值>65%,肝硬化可能性极大;<6%可能性较小。

    8.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术:可反映肝硬化的程度/范围和类型,对与原发性肝癌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9.经皮脾静脉造影:可观察脾静脉/门静脉及侧支静脉的影像,鉴别门静脉高血压系肝内抑或肝外梗阻引起。并能了解侧支循环的程度和血流方向,为分流术提供资料。

    10.肝静脉导管术:可以测肝静脉压,以了解门静脉压的改变。

    四、诊断依据

    1.发病前有乙型、丙型或丁型肝炎病史,或有酒精中毒、血吸虫病、长期严重营养不良、长期肝脏郁血、肝豆状核变性、遗传性血色病、肝外胆管梗阻、肝内小胆管非化脓性病变等病史。

    2.早期(代偿期):食欲不振、腹胀、恶心、腹泻。轻度肝脾肿大,蜘蛛痣等。晚期(失代偿期):肝体积缩小、腹水、出血倾向、黄疸、脾脏明显肿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

    3.肝功能检查:代偿期肝功能检查正常或轻度异常,或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失代偿期多种肝功能异常: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球蛋白异常增高,两者比例倒置。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IX/型胶原、层黏蛋白及透明质酸等升高。其他肝功能也可有异常。

    4.血小板、中性粒细胞降低,乃至全血细胞减少。

    5.食管钡餐及纤维内镜检查有食管静脉曲张,可伴有胃底静脉曲张。

    6.B型超声检查示肝脏有密集或较密的大小不等、弥漫分布的光点、光带或光团。门静脉直径大于1.5cm。脾脏增大,脾静脉(脾门)直径大于1.2cm。肝脏多普勒超声检查肝脏血流量较正常明显减少。

    7.CT检查:肝体积缩小,有时右叶缩小显著而尾叶代偿性增大或左叶外侧段增大。肝裂增宽,肝门区扩大,呈左右肝叶分离状。严重者,肝表面轮廓可见大小不一的结节影。也可见全肝叶或局灶密度减低改变。

    8.磁共振成像,所见与CT大致相似,对肝内及下腔静脉等血管的行走与结构,显示更清晰。

    9.肝活体组织检查可确诊。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肝硬化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需与有类似表现的疾病相鉴别。腹水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⑴结核性腹膜炎:肝硬化腹水初起,且进展较快时,可有腹部胀痛,触诊有压痛,需与结核性腹膜炎鉴别。后者有结核中毒症状,腹部可有柔韧感,压痛及反跳痛,症状及体征持续不退,腹水性质为渗出液,极少数可为血性腹水。

    ⑵癌性腹膜炎:腹腔脏器的癌瘤可转移至腹膜而产生腹水。年龄在40岁以上,起病快发展迅速,腹水可呈血性,腹水中可找到癌细胞。

    ⑶卵巢癌:特别是假黏液性囊性癌,常以慢性腹水为临床表现,病情进展缓慢,腹水呈漏出液,有时造成诊断困难,妇科及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⑷缩窄性心包炎:可有大量腹水、易误诊为肝硬化,但静脉压升高、颈静脉怒张,肝大明显,有奇脉,心音强、脉压小等表现可资鉴别。

    ⑸巨大肾盂积水及卵巢囊肿:较少见,无移动性浊音,无肝病表现,前者肾盂造影,后者妇科检查可助诊断。

    2.上消化道出血需与消化性溃疡、出血性胃炎,胃黏膜脱垂、胆道出血等相鉴别:

    ⑴消化性溃疡出血:常有溃疡病史,脾不大、无脾功能亢进表现。但与肝硬化同时存在,则鉴别困难。急诊内镜有助诊断。肝硬化病人因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占53%。其余为溃疡病或胃黏膜病变。

    ⑵出血性胃炎:可有诱因如酗酒、药物等引起,可有胃痛。与肝硬化合并存在胃黏膜病变时,鉴别困难。可靠的诊断法是急诊内镜检查。

    ⑶胆道出血:较少见,常有上腹剧痛、发热、黄疸、胆囊肿大压痛等,呕血常在腹部剧痛后发生。胃镜检查,或止血后作逆行胰胆管造影或经皮经肝胆管造影,可发现胆道系统病变。

    以上各种出血均可在必要时选择腹腔动脉造影法进行鉴别诊断。造影药在出血部位逸出而显影。根据解剖部位可以推断出血的来源。

    ⑷脾大:需与其他原因所致的疾病鉴别,如疟疾、白血病、霍奇金病、血吸虫及黑热病等。疟疾有反复发作史,血中可查到疟原虫。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末梢血白细胞可达10×109/L以上,分类中有幼稚粒细胞,骨髓检查可确诊。霍奇金病常伴淋巴结肿大,依靠淋巴结活检可确诊。黑热病在我国已少见,偶有个别病例,不规则发热、鼻出血、牙龈出血、贫血及末梢血白细胞显著减少(3.0×109/L以下),骨髓检查或脾穿刺可找到利杜体。血吸虫病有反复疫水接触史,血吸虫环卵试验 血吸虫补体结合试验及皮肤试验等检查为阳性。直肠黏膜活检可找到血吸虫卵。可做粪便孵化试验。

    六、治疗原则

    肝硬化是因组织结构紊乱而致肝功能障碍。目前尚无根治办法。主要在于早期发现和阻止病程进展,延长生命和保持劳动力。

    1.代偿期:肝硬化诊断确定后,注意劳逸结合,合理治疗及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为宜,严禁饮酒。避免应用有肝损害的药物。一般可参加轻工作。定期随访。

    2.失代偿期:一般病情较重,需休息或住院治疗。

    ⑴饮食:以易消化,富营养的饮食为宜,适当高蛋白,按1.0~1.5g/(kg•d),适当的高糖、低脂,脂肪约相当于热量的1/3,总热量每天8000~10000卡。有肝性脑病时,应限制蛋白,每天0.5~1.0g/(kg•d)。防止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应免用刺激性及硬的食物。有腹水及水肿时应限钠和水的摄入。液体量的维持,以24小时的排尿量和不显性消耗量为准,或每天在1500ml以下为宜。

    ⑵补充维生素:肝硬化时有维生素缺乏的表现,适当补充维生素B1、B2、C、B6、烟酸、叶酸、B12、A、D及K等。

    ⑶有慢性肝炎活动时,应控制肝炎,必要时抗病毒及免疫调正治疗,如干扰素,阿糖腺苷等,必要时应用强地松等治疗。

    ⑷抗肝纤维化药物:抗纤维化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可阻止肝脏纤维化,但临床使用尚少。常有副作用,影响应用。

    泼尼松(强的松)在肝硬化前期(肝纤维化时)有效,可以促进蛋白合成和胶原吸收,肝硬化晚期则无效。

    铃兰氨酸(脯氨酸类似物Cis-4-crminoproline;L-azetidine-2-caboxylic acid;AZC),置换前胶原的羟脯氨酸,影响胶原的合成和分泌,从而使胶原生成减少。

    秋水仙碱,每日1~2mg,每周用药5天,疗程14.5个月,经连续肝穿刺观察,可见纤维化显著减少。肝功能改善,腹水、水肿消失脾脏缩小。

    青霉胺(D-青霉胺)是含巯基化合物,与铜络合,抑制含铜氨基氧化酶如赖氨酰氧化酶的活力(即单胺氧化酶)切断胶原形成过程的前胶原的共价交联,使胶原纤维的形成受阻。激活胶原酶,促进胶原分解及吸收。每天800mg。

    葫芦素B(甜瓜蒂)有报告其有明显抑制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尚不明。

    山黧豆素(lathyrus-fator)、木瓜蛋白酶,具有对单胺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丹参、冬虫夏草有明显的抗纤维化作用。近年,有的活血化瘀中药方药在抗纤维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⑸保护肝细胞,促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坏死的药物:常用有葡萄糖醛酸内脂(肝太乐)可有解除肝脏毒素作用。每次0.1~0.2g,每日口服3次。或肌内注射、静脉点滴。水飞蓟宾片(益肝灵)有保护肝细胞膜、抗多种肝脏毒物作用,每次2片,每日3次。肌苷、三磷酸胞苷、能量合药、蛋白同化药等促进肝细胞再生。近年研究证明促肝细胞生长素、前列腺素E2、硫醇类(谷胱甘肽,半胱氨酸)、维生素E等均有抗肝细胞坏死,促进细胞再生作用。丹参也可改善肝缺氧,降低变性坏死,改善微循环,促肝糖原及三磷腺苷合成,可使心肌排血量增加、减少肝淤血利于肝细胞再生。

    3.合并症的治疗

    ⑴腹水的治疗:①限制钠和水的摄入:采用低盐饮食,肝硬化腹水病人对钠、水常不耐受,摄入1g钠可潴水200ml。因此严格限盐对消腹水有利。每天摄入氯化钠不超过2g为宜,一般腹水病人每天水的摄入应不超过1000ml。稀释性低钠血症者液量更应限制在500ml以内。②利尿药:可用各种利尿药,单独使用或联合应用。常用的利尿药有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每日50~100mg;氨苯喋啶每日100~200mg;呋喃苯氨酸(速尿),每日40~160mg,口服或肌注或缓慢静注。也可用利尿酸钠50mg与5%葡萄糖20~40ml静脉滴注。螺内酯(安体舒通)系抗醛固酮制药,每日60~100mg不引起低钾,是比较合乎生理的利尿药。故有人主张为首选药物。利尿效果不明显时可合用排钾利尿药。

    ⑵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应积极抢救。①卧床休息,禁食,密切监测血压及脉搏。烦躁不安者可予安定,禁用吗啡、哌替啶(杜冷丁)。待出血停止24~48小时后方可逐渐进食。注意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②三腔管压迫止血,是较有效的急救止血法。③降低门脉压药物治疗:④内镜下治疗。⑤外科手术治疗:如上述方法不能止血,可行胃底静脉结扎等外科手术治疗。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al 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是经皮穿刺颈静脉,在肝实质内建立肝静脉和门静脉主要分支之间的分流通道,并放置特殊的金属支架以保持其通道的永久通畅的方法,为非外科的门体静脉分流术。

    ⑶脾功能亢进的治疗:脾功能亢进最有效的治疗是脾切除术。但是单纯脾切除仅暂时降低门静脉压力,血象可以好转或恢复(尤其血小板恢复)。而脾与周围组织之间有丰富的侧支循环,手术时一旦被切断往往反使门静脉压增高,同时又会给以后作脾-肾静脉吻合术时造成困难。因此,脾切除同时进行脾肾静脉吻合术,对降门静脉压更有利。有人主张用血管栓塞术治疗门静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经导管血管闭塞术(transcatheter vasal Occlusion,TCVO)栓塞脾动脉分支和末梢血管后,脾实质发生缺血性梗死,随后机化和萎缩,削弱了脾脏破坏血细胞和分泌功能,脾亢获得改善,同时保留了脾的免疫功能。脾动脉栓塞后大大减少门静脉的血量,使门静脉压下降。副作用有脾区疼痛、发热、脾脓肿或肺炎等。

    ⑷继发感染的治疗:根据继发感染的疾病病因,分别应用各种相应的抗生素,并加强支持疗法。

    七、预防

    1.代偿期肝硬化可以长期维持健康状态。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较差,70%~95%病人在5年内死亡。但也有生存达20年者。死亡原因主要是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肝性脑病及严重的感染,如肺炎等。

    2.该疾病的病因复杂,最常见的为病毒性肝炎。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较高,因此预防病毒性肝炎极重要。注意卫生,严格器械消毒,严格筛选献血员,以及肝炎疫苗预防注射等均属重要的措施。节制饮酒,合理的营养,避免应用损害肝脏的药物也应注意。已发现的肝硬化病人,应予以适当保护措施,如适当减轻劳动强度,防止并发症的出现,维持健康和延长寿命。

声明:本站提供的疾病相关资料不作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最后依据
上一疾病:肝损伤 下一疾病:肝炎性假瘤
医院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