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超市
中国医院协会
退出  |  刷新
问与搜帮助中心网站地图 中国康网
中国康网频道网站 当前:全国
医院
医生
疾病
药物
医院圈子
搜索问吧内容
按拼音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部位浏览
全身 头部 面部 眼部 耳部
口部 鼻部 颈部 脊柱 胸部
腰部 腹部 臀部 生殖部位
皮肤 上肢 下肢 手部 足部
按疾病系统
跳过导航链接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血液及淋巴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
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骨科疾病
妇产科疾病
儿科疾病
皮肤病
性传播疾病
耳鼻咽喉科疾病
眼科疾病
口腔疾病
遗传疾病
肛肠疾病
你的位置: 疾病百科 -> 按疾病系统浏览 -> 消化系统疾病 ->下消化道出血
疾病名称:下消化道出血
其他名称:
疾病编码:ICD-9:578.903 ICD-10:K92.207
所属部位:腹部,
所属科室:消化内科,普通外科,肛肠外科
擅长治疗的医院 擅长治疗的医生 相关药物

http://www.zgkw.cn 日期:2013-04-11

一、概述

 

下消化道出血(low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是指距十二指肠悬韧带50cm以下的肠段,包括空肠、回肠、结肠以及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其临床表现以便血为主,轻者仅呈粪便潜血或黑便,出血量大则排出鲜血便,重者出现休克。

 

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其中结肠、直肠癌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占下消化道出血病例的3050%,其次是肠道息肉、炎症性病变和憩室:①肛管疾病:痔、肛裂、肛瘘;②直肠疾病:直肠的损伤、非特异性肠炎、结核性直肠炎、直肠肿瘤、直肠类癌、邻近恶性肿瘤或脓肿侵入直肠;③结肠疾病: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憩室、息肉、癌肿和血管畸形;④小肠疾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空肠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小肠肿瘤、胃肠息肉病、小肠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等。在西方国家,血管病变和消化道憩室是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病因,其次是结肠肿瘤和炎症性肠病。

 

二、临床表现

 

1.呕血、黑便和便血:是消化道出血特征性临床表现。右半结肠出血时,粪便颜色为暗红色;左半结肠及直肠出血,粪便颜色为鲜红色。在空回肠及右半结肠病变引起小量渗血时,也可有黑便。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消化道出血因失血量过大,出血速度过快,出血不止可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临床上可出现头昏、乏力、心悸、恶心、口渴、出冷汗、黑蒙或晕厥;皮肤灰白湿冷;按压甲床后呈现苍白,且经久不见恢复;静脉充盈差,体表静脉瘪陷;同时进一步可出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等,甚而引起死亡。

 

3.贫血:一般经34小时出现贫血。出血后2472小时血液稀释到最大限度。贫血程度除取决于失血量外,还和出血前有无贫血、出血后液体平衡状况等因素有关。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即见增高,以后逐渐降至正常。如出血未止,网织红细胞可持续升高。

 

4.氮质血症:由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造成肾血流暂时性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和肾排泄功能降低,以致氮质贮留。在纠正低血压、休克后,血中尿素氮可迅速降至正常。当严重而持久的休克造成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失血更加重了原有肾病的肾脏损害后,临床上可出现尿少或无尿。

 

5.发热:多数患者在休克被控制后出现发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

 

三、医技检查

 

1.常规血、尿、粪便及生化检查。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及回肠末端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其优点是诊断敏感性高、可发现活动性出血、结合活检病理检查可判断病变性质。检查时应注意,如有可能,无论在何处发现病灶均应将镜端送至回肠末段,称全结肠检查。

 

3.X线钡剂检查:用于诊断大肠、回盲部及阑尾病变,一般主张进行双重气钡造影。其优点是基层医院已普及,患者较易接受。缺点是对较平坦病变、广泛而较轻炎症,要求在大出血停止至少3天之后进行。

 

4.手术探查:各种检查不能明确出血灶,持续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必须手术探查。有些微小病变特别是血管病变手术探查亦不易发现,此时可借助术中内镜检查帮助寻找出血灶。对持续大出血患者则宜及时作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在出血量>0.5ml/min时,可以发现造影剂在出血部位溢出,有比较准确的定位价值。对于某些血管病变如血管畸形和血管瘤、血管丰富的肿瘤兼有定性价值。

 

5.放射性核素扫描或选择性腹部血管造影:必须在活动性出血时进行,适用于:内镜检查和X线钡剂造影不能确定出血来源的不明原因出血;因严重急性大量出血或其他原因不能进行内镜检查者。可视情况选择放射性核素扫描或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亦可两种检查先后进行。放射性核素扫描是静脉推注用99m锝标记的患者自体红细胞作腹部扫描,在出血速度>0.1ml/min时,标记红细胞在出血部位溢出形成浓染区,该检查创伤少,可作为初步出血定位。对Meckel憩室合并出血有重要诊断价值。

 

四、诊断依据

 

1.消化道出血的识别:一般情况下呕血和黑便常提示有消化道出血,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应注意鉴别。口服禽兽血液、骨炭、铋剂和某些中药可引起粪便发黑。少数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临床上尚未出现呕血、黑便,首先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因此,凡患者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除排除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以及子宫异位妊娠破裂等疾病外,还应考虑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可能。直肠指检有助于发现尚未排出的血便。

 

2.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和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临床观察,成人日消化道出血>510ml粪便隐血试验出现阳性,日出血量50100ml可出现黑便。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400500ml,可出现头昏、心慌、乏力等全身症状。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l00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3.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继续出血或再出血,需及时处理:①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充分补液输血而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暂时好转而又恶化;②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③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4.出血病因和部位诊断:过去病史、症状与体征可为出血的病因提供重要线索。但确诊出血的原因与部位需靠器械检查:①内镜检查:是消化道出血定位、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可解决90%以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②X线钡剂检查:仅适用于出血已停止和病情稳定的患者,其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阳性率不高。③放射性核素显像:创伤小,可起到初步定位作用。④血管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对急性、慢性或复发性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⑤剖腹探查:各种检查均不能明确原因时应剖腹探查。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2.大肠癌:直肠或左半结肠癌多伴有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及大便习惯的改变。后期可出现肠梗阻。右半结肠癌大便可呈酱红色甚至黑色。有时病人突出表现为贫血。病变部位往往有压痛,有时可触及包块。

 

3.肠息肉:肠息肉便血多数为间歇性,量少,个别有大出血。有时息肉自行脱落后,蒂部血管出血可致休克。由于肠息肉多分布在左半结肠及直肠,因此排出的血色鲜红或暗红。

 

4.肠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伤寒杆菌由口进入消化道,侵犯小肠黏膜的淋巴组织,在淋巴结内繁殖增多,再进入血液引起发烧、、腹泻等症状,发病的第二、第三周,在肿胀的基础上,局部坏死、结痂,结痂脱落即形成溃疡,溃疡达到一定深度、大小,可以引起出血和穿孔。

 

5.急性坏死性小肠炎:起病急骤、急性脐周或中上腹剧痛,不同程度腹胀,腹肌紧张,全腹胀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病变主要发生在空肠或回肠,严重者累及全小肠,呈节段性肠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广泛出血、坏死及溃疡形成甚至穿孔,病死率高达25%30%

 

  六、治疗原则

 

下消化道出血主要是病因治疗,大出血时应积极抢救。

 

1.一般急救措施及补充血容量详见上消化道出血。

 

2.下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凝血酶保留灌肠:对左半结肠出血有效。

 

内镜下止血:急诊结肠镜检查如能发现出血病灶,可试行内镜下止血。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血管加压素、生长抑素静脉滴注可能有一定作用。如作动脉造影,可在造影完成后动脉滴注血管加压素0.10.4U/min,对右半结肠及小肠出血止血效果优于静脉给药。

 

动脉栓塞治疗:对动脉造影后动脉输注血管加压素无效病例,可作超选择性插管,在出血灶注入栓塞剂。本法主要缺点是可能引起肠梗死,拟进行肠段手术切除的病例,可作为暂时止血用。

 

紧急手术治疗:经内科保守治疗仍出血不止危及生命,无论出血病变是否确诊,均是紧急手术的指征。

 

3.针对不同病因选择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择期外科手术治疗等。

 

七、预后

 

下消化道出血病因纷繁多种,按出血量多少、速度快慢、在肠腔停滞时间的长短,临床表现不同,各种病因的预后亦有十分显著的差异。下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常常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故不可满足于便血症状的消失或缓解,更重要的是尽快找出出血的部位及病因。寻找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部位有时是困难的,需反复检查,在出血未停止时的检查更为重要(如内镜、核素扫描,血管造影等),治疗上也要采用病因性治疗方案,彻底铲除患根。

 

参考文献

 

[1] 胡品津.消化道出血.见: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6.北京:人民卫生出2004.480-488.

[2] 沈锡中,杨蕊敏.消化道出血.见: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下册.1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38-1843.


声明:本站提供的疾病相关资料不作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最后依据
上一疾病: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下一疾病:原发性腹膜炎
医院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