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超市
中国医院协会
退出  |  刷新
问与搜帮助中心网站地图 中国康网
中国康网频道网站 当前:全国
医院
医生
疾病
药物
医院圈子
搜索问吧内容
按拼音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部位浏览
全身 头部 面部 眼部 耳部
口部 鼻部 颈部 脊柱 胸部
腰部 腹部 臀部 生殖部位
皮肤 上肢 下肢 手部 足部
按疾病系统
跳过导航链接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血液及淋巴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
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骨科疾病
妇产科疾病
儿科疾病
皮肤病
性传播疾病
耳鼻咽喉科疾病
眼科疾病
口腔疾病
遗传疾病
肛肠疾病
你的位置: 疾病百科 -> 按疾病系统浏览 ->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地方性斑疹伤寒
疾病名称:地方性斑疹伤寒
其他名称:鼠型斑疹伤寒,蚤型斑疹伤寒
疾病编码:ICD-9:081.001 ICD-10:A75.201
所属部位:全身,
所属科室:急诊科,传染科
擅长治疗的医院 擅长治疗的医生 相关药物

http://www.zgkw.cn 日期:2008-11-27

一、概述

 

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亦称鼠型或蚤型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以鼠蚤为媒介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极低。

 

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为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本病散发于全球,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以晚夏和秋季谷物收割时发生者较多,并可与流行性斑疹伤寒同时存在于某些地区。国内以河南、河北、云南、山东、北京市、辽宁等的病例较多。

 

1.传染源:家鼠如褐家鼠、黄胸鼠等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以鼠→鼠蚤→鼠的循环流行。鼠感染后大多并不死亡,而鼠蚤只在鼠死后才吮人血而使人受染。因曾在虱体内分离到莫氏立克次体,因此病人也有可能作为传染源而传播本病。

 

2.传播途径:鼠蚤吮吸病鼠血时,病原体随血进入蚤肠繁殖,但蚤并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体且可在蚤体长期存在。当受染蚤吮吸人血时,同时排出含病原体的蚤粪和呕吐物于皮肤上,立克次体可经抓破处进入人体;或蚤被打扁压碎后,其体内病原体也可经同一途径侵入。进食被病鼠排泄物污染的饮食也可得病,干蚤粪内的病原体偶可成为气溶胶,经呼吸道或眼结膜而使人受染。螨、蜱等节肢动物也可带有病原体,而成为传病媒介的可能。

 

3.易感者:人群对本病有普遍易感性,某些报告中以小学生和青壮年发病者居多。得病后有较强而持久的免疫力,对普氏立克次体感染也具相当免疫性。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814天,多数为1112天。临床症状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轻,皮疹呈瘀点样者少见。 

 

2.大多急骤起病,少数有12天的前驱症状如疲乏、纳差、头痛等。呈稽留或弛张热,于病程第1周达高峰,一般在39左右,伴全身酸痛、显著头痛、结膜充血等,部分病例有关节痛而影响行动,头痛常可由眶后痛所致。热程一般为914天,大多渐退。

 

3.约50%80%患者出现皮疹,多见于第47病日。初发生于胸腹,24小时内遍布背、肩、臂、腿等处,脸、颈、足底、手掌一般无疹。开始为斑疹,粉红色,直径14mm,按之即退;继成斑丘疹,色暗红,按之不即消失。皮疹于数日内消退。极少数病例的皮疹呈出血性。

 

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除头痛、头晕、失眠、听力减退、烦躁不安等外,脑膜刺激征、谵妄、昏迷、大小便失禁等均属偶见。咳嗽见于过半数病例,肺底偶闻罗音,部分患者诉咽痛和胸痛。大多有便秘,恶心、呕吐、腹痛等也有所见。黄疸在某些系列中的发生率较高,但均属轻度;脾肿大见于过半数病例,肝肿大者较少。心肌很少受累,偶可出现心动过缓。并发症以支气管炎最多见,支气管肺炎偶有发生。其他并发症有肾功能衰竭。

 

三、医技检查

 

发病早期(7天以内),1/41/2的病例有轻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随后,近1/3的病人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但DIC较少见。90%病人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ALTAKPLDH等也多有升高。其他异常尚有低蛋白血症(45%)、低钠血症(60%)和低钙血症(79%)。严重的病例可出现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患者血清也可与变形杆菌OX19株发生凝集反应,效价为1:1601:640,较流行性斑疹伤寒为低;阳性反应出现于第517病日,平均为第1115病日。外斐试验虽然敏感,但特异性差,不可用以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区别。较为敏感和特异的试验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乳胶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固相免疫测定等,所用抗原为特异性莫氏立克次体抗原。间接荧光抗体效价在发病后1周内升高者达50%15天内升高者几乎达100%。有条件单位可用PCR方法检测血标本中的莫氏立克次体特异性核酸。

 

一般实验室不宜进行豚鼠阴囊反应试验,以免感染在动物间扩散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受染。

 

四、诊断依据

 

1.夏秋季多见,有鼠蚤接触史。

 

2.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轻,皮疹较少而稀疏,为充血性。

 

3.外裴试验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同。莫氏立克次体凝集反应、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检查及豚鼠接种后阴囊反应,可与流行性斑疹伤寒鉴别,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网状内皮系统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腹部不适,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和相对缓脉。但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系病原经血播散至全身器官,而并非肠道局部病变所引起。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过及免疫学检查结果做出临床诊断,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2.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呼吸道外的各种病症。典型流感,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呼吸道症状较轻。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充血,咽充血,软腭上有滤泡。本病系流感病毒引起,该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直径80120nm,球形或丝状。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3.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临床特征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

 

4.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nosis):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接触带菌的野生动物和家畜,钩体通过暴露部位的皮肤进入人体而获得感染的人畜共患病。鼠类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因个体免疫水平的差别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者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中期可伴有肺弥漫性出血,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晚期多数病人恢复,少数病人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常为致死原因。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病人必须更衣灭虱。卧床休息、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褥疮。注意补充维生素CB,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软食,多饮开水。

 

2.病原治疗:强力霉素0.1g,每日2次,连服三日。或第1日服0.2g,第二、三日各服0.1g。氯霉素、四环素族(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对本病有特效,服药后10余小时症状减轻。2448小时后完全退热。成人每日2g,小儿2550mg/kg/日,分四次口服。热退后用量酌减,继连服3日。如联合应用甲氧苄胺嘧啶(TMP),每次0.1gm,每日23次,疗效更好。

 

        3.对症治疗。

 

七、预后

 

    预后良好,经多西环素、氯霉素等及时治疗后很少死亡。

 

参考文献:

 

[1] 张文宏,张永信.地方性斑疹伤寒.见: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上册.1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27-428.

[2] 孙传兴,主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疗好转标准.2.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79. 


声明:本站提供的疾病相关资料不作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最后依据
上一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下一疾病:登革热
医院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