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第三节 肠道疾病
http://www.zgkw.cn    丁滨

 

人类的肠道粗分为小肠、大肠。如果细分,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包括结肠(又可分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5部分)、直肠。成人的小肠长度平均为7,结肠平均长150厘米,直肠全长约1214厘米。在这么长的一段肠道内,可能发生的疾病肯定是相当复杂多变的,目前已肯定的肠道疾病累计起来有上百种之多,我们在这里还是择其最常见的和最易误诊的几种疾病来谈一谈。

 

尽管急性阑尾炎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但它的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常常与其他急腹症混淆,以致误诊率也在9%36%之间。

 

如果从最常见的肠疾病误诊着手,我们应当把阑尾炎放到首位。阑尾是位于盲肠和回肠交界处突向盆腹腔的一个小小的盲性管腔,一般长约57厘米,直径约0.5厘米。从生理功能上讲,阑尾属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退化器官,可以说是个“废物”。但这个“废物”却经常给我们带来麻烦,据某三级甲等医院统计,急性阑尾炎占该院每年收治的急腹症病人的63.4%。而美国的Putzki 医生和Reichert近年对一组262例手术附带切除的阑尾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82.5%的阑尾或轻或重地存在慢性炎症;国内一组附带切除的25例阑尾,也都存在慢性炎症,而病人却从没有慢性阑尾炎的症状。也有人总结一组21例右侧结肠癌,发现54%的病人并存有慢性阑尾炎。这些数据表明,急、慢性阑尾炎及其并发症,是经常困扰我们的疾病,不能对之太大意。

 

急性阑尾炎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它的表现多种多样,需要与多种腹部疾病鉴别。从通常的情况来讲,阑尾炎属于腹部外科最常见、最易诊断、手术最好做的病,因此阑尾手术往往是一个腹部外科医生的“入门手术”,大多数青年腹部外科医生独立操作的第一台手术是阑尾切除术。但从临床实际情况看,阑尾炎的诊断和处理也常常很复杂很棘手的,阑尾炎误诊为其他疾病或其他疾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情况,在临床上时有发生。而在治疗上,一台小小的阑尾手术,从开腹到缝合,短则仅需半个多小时,如遇异位阑尾或其他意外情况,有时则需三四个小时,即使对富有经验的专家,也不是一台轻松的手术。      

 

根据文献报道,国内近十余年急性阑尾炎的误诊率在9%36%。由于阑尾炎常见,误诊率较高,自然有关其报道也较多,1996 年以来,仅我们编辑部收到的有关阑尾炎的误诊报道就近200篇之多,而刊登的相关文章也有20篇左右,约占同期误诊病例报道类文章的1.7%,此还包括一篇综合了13篇来稿612例误诊病例的综合报道。 612例急性阑尾炎中,70例将阑尾炎误诊为其他疾病,误诊病种达14种,主要有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女性附件炎、上感、胃肠痉挛、肠蛔虫症等,最主要的误诊原因是临床表现不典型;余下的542例为其他疾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病种也达19种之多,其中最多的是卵巢黄体破裂被当做阑尾炎,占23.5%,其次有宫外孕、淋菌性腹膜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盆腔炎、胃十二指肠穿孔、回盲部肿瘤等。

 

从总体误诊情况来看,无论是阑尾炎误诊为其他疾病,还是其他疾病误诊为阑尾炎,都以妇科急腹症为主,612例中就有307例妇科急腹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由此可见,在以转移性右下腹痛就诊的女性病人,并非完全是急性阑尾炎。妇科急腹症的情况极为复杂,它与急性阑尾炎之间的交叉正确诊断率仅在35%左右。如卵巢囊肿破裂也有右下腹痛,但在妇科检查时有宫颈举痛和子宫推动性疼痛;急性化脓性输卵管炎可通过阴道后穹隆穿刺抽出脓液与阑尾炎鉴别;而卵巢黄体破裂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多发生月经周期的后半期;淋菌性腹膜炎的腹痛多开始自下腹部,呈持续性疼痛,同时阴道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最重要的病史是病人自己或配偶多有不洁性生活史。所以女性病人出现急性右下腹痛,在向医生提供病史资料时,一定要详细告知性生活史、月经史及疼痛的性质、部位,把医生的诊断思路引向正确的方向。

 

此外,从报道情况和临床情况看,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误诊也相当常见,文献报道的小儿阑尾炎误诊率也显著高于成年人,约为58.6%63.0%,而且年龄越小,误诊率越高,一组58例幼儿阑尾炎,按2岁以前、23岁、35岁分3组,结果误诊率依次为81.8%71.4%38.5%。为什么小儿急性阑尾炎最容易误诊?医生们认为,小儿不能准确、详尽地叙述病史,越小的孩子越难以描述清楚,尤其是象转移性右下腹痛这一特征性症状,而家长也不可能提供准确的病情。急性阑尾炎诊断中最重要的一个体征是麦氏点压痛,即右下腹脐部与髂骨最高点之连线的外1/3 处压痛最明显。但在小儿,查体往往不合作,尤其在腹痛时做腹部触诊,肯定会使病儿拒绝哭闹,难以查到明确的墨非征阳性。加之小儿在患急性阑尾炎之前多有上感、肠炎、消化不良等诱因,而且这些疾病的症状常常延续到阑尾炎出现腹痛之后,所以容易掩盖阑尾炎的症状而致误诊。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和发热,由于腹痛以右下腹为主,所以许多病儿喜欢取右侧卧位,双腿略微屈曲。只要孩子同时具备这些症状,应当首先考虑急性阑尾炎的可能,及时到医院小儿外科或腹部外科就诊。此外有的病儿也可伴有腹胀、腹泻、便秘等,甚至以这些症状为主。对于诊断一时难以明确者,医生会提出诊断性腹腔穿刺的要求,作为病儿的父母,此时应配合医生,做好孩子的工作,不能出于心疼而拒绝,否则延误病情会危及孩子生命的。小儿阑尾炎的病情发展快,穿孔化脓的发生率高,有人统计病程超过1424小时、误诊24小时以上的小儿急性阑尾炎,约83.8%均发生穿孔,继而会发展成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一组12例小儿急性阑尾炎,在误诊24天后确诊为阑尾炎,此时已有7例并发了穿孔和腹膜炎,4例血压下降出现休克,3例形成阑尾周围脓肿,2例转为慢性阑尾炎,后5例都在半年内再次急性发作而重复手术。

 

在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疾病中,男性病人以胃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胆囊炎为多,中老年人则以回盲部肿瘤居多,右侧结肠癌与急、慢性阑尾炎的并存率为11.1%54.0%,即有相当一部分的右侧结肠癌病人同时有阑尾炎,有时以阑尾炎症状就诊,以麦氏小切口手术,发现回盲部肿物时再扩大切口就会比较被动。一位中年女教师,因突发腹痛伴恶心呕吐4小时急诊入院。就诊时自诉半年以来间断出现右下腹隐痛,未在意。查体在右下腹未触及包块,麦氏点明显压痛,血、尿、粪常规都正常,腹部B超已未发现肿物,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局麻下拟行阑尾切除术。手术中发现阑尾充血肿胀,盲肠部有一核桃大小肿块。术中冰冻病理切片证实为腺癌,不得已重新麻醉,扩大切口,改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加阑尾切除术。

 

新近的几项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大肠癌属于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大肠癌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多已进入中晚期,这种状况使得大肠癌的平均误诊率达到50%左右。

 

大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直肠和回盲部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大肠癌过去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高发病,这与饮食习惯有关。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也朝着高蛋白、高脂肪、精细化过渡,膳食中的纤维素减少,影响肠道胆固醇和细菌代谢而产生致癌物质,导致大肠癌发病率的上升。新近的几项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大肠癌属于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天津市肿瘤研究所1988199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的发病率升高的三种肿瘤中,就有结肠癌;重庆市调查197319751993199520年来恶性肿瘤的死亡资料,男性大肠癌死亡率增加了57.10%,占升高癌种的第4位;女性增加了12.03%,占第3位。大肠癌的发病年龄以4070岁居多,但近年来30岁以下的大肠癌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由于很多医生尚未注意到这一趋势,所以青年人大肠癌的误诊率要高出平均误诊率的20个百分点。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仅稍微感到食欲减退、腹部不适、饱胀感、便秘、腹泻等,往往不容易为病人自己注意,即便就诊,对这些轻度的、毫无特征性的症状,医生也不容易考虑到大肠癌,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多已进入中晚期。这种状况使得大肠癌的平均误诊率达到50%左右,而大肠癌延误诊断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有人统计,临床上确诊为的病例中,没有淋巴结转移的的Ⅰ期直肠癌仅占43.2%,已有淋巴结转移或无法行根治切除术的Ⅱ、Ⅲ期病人却占56.8%。而从手术治疗效果看,各期病人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Ⅰ期为98.1%,Ⅱ期68.4%,Ⅲ期为39.7%;若已有广泛的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仅有10.2%

 

大肠癌最突出的症状是腹泻和大便质量的改变,但依肿瘤发生的部位不同,腹泻的特点有不同,如左半结肠癌的腹泻为鲜血便或脓血便,血液不与粪便混淆,附着于其表面此型最易发生肠梗阻,出现剧烈的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在晚期可在左中下腹摸到包块;而右半结肠癌的粪便为黑便或果酱样便,粪便于血液混淆;在直肠癌,便血多为间断性,血液也分布在粪便表面,伴里急后重感,容易被诊断为痔疮或细菌性痢疾。

 

原患有痔疮的病人,因日常就间断有便血,所以合并大肠癌后出现的便血,往往掉以轻心,不能及时到医院就诊。贺叔是我一位好友的父亲,5年前因直肠癌去世了。当贺叔第一次手术后,我到病房看望他,他同我说,数月前开始断断续续地在大便表面带鲜血,自以为是老毛病痔疮犯了,就自己按痔疮处理。谁知老是不好,这才觉得有问题,到医院一做肛门指检,发现了直肠内的肿物。贺叔手术时病程已进入二期,行人工造肛后,维持了两年多,不到60岁就辞世了。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粪便形状、色泽的改变和排便习性的改变,都应引起注意,及时到医院就诊。一般来说,大肠癌的诊断并不困难,肠镜、钡剂灌肠造影和直肠指检,多能较确切地反映肿瘤变化。

 

发生在各年龄段的大肠癌,也各具特点。近十余年来,老年人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约占同期总发病率的28.7%32.2%,此考虑与人口老龄化和纤维肠镜检查的普及有关。1987年~1995年,江苏省启东市普外科通过肠镜和病理学确诊的144例大肠癌中,60岁以上者占37.7%45例)。这些老年人的主要症状即为便血,同时伴腹痛、腹部包块以及腹泻、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等。但有5例无任何症状不适,在体检中发现大便隐血实验持续阳性,并伴贫血,从而行肠镜检查发现肿瘤。如何减少老年人大肠癌的误诊?陆承涵等医生提出几点:其一,重视直肠指诊和结肠镜检,是减少误诊的关键。文献报道老年大肠癌由医生未做直肠指检而造成的误诊占全部误诊病例的87.5%90.0%。在这组病例中,有11例(34.4%)直肠癌的癌肿距肛门缘仅8厘米之内,只要一指之劳即可触及,可惜首诊时未做直肠指检,延误了诊治。大肠癌术前最有效的确诊方法当属纤维结肠镜检查,不仅可直接观察到整个大肠肠腔内的病变,还能取活检获得病理学诊断。其二,注重从高危人群中筛选早期大肠癌病人,切实抓好二级预防,也是相当重要的。目前认为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包括:① 大肠癌高发地区的成年人;② 大肠腺瘤和大肠息肉病人;③ 以前患过大肠癌者;④ 血吸虫病病人;⑤ 盆腔接受过放射治疗者;⑥ 乳癌病人合并大肠癌者较多,也应在筛选之列;⑦ 此外,癌症家族成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石棉工人、有肾癌或膀胱癌病史者,也应列筛选之列。其三,掌握老年人大肠癌的病理特点,加强宣教,督促老年人有不适时及早就诊并定时体检,早期发现,改善预后。因为老年人大肠癌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病程相对较长,这些都是手术治疗的有利条件。但遗憾的是,由于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淡漠,对症状的感觉较差,或担心无力医药费用等,延误就医者甚众,结果必然会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大大缩短生存期,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如我的贺叔。

 

相比较而言,青年人大肠癌的情况更不容乐观。一方面其恶化程度高,病程进展快,转移灶出现的早;另一方面,医生和病人脑海中都对大肠癌缺乏认识:年纪轻轻,怎会是癌症?遇这样的病人,医生多考虑炎症、息肉等良性病变;而病人也多对出现的症状不以为然,其结果必然是导致青年人大肠癌的高误诊率、高死亡率。一组51例大肠癌,年龄最小15岁,最大32岁,平均仅26.7岁。就诊症状主要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带血或带粘液脓血,肛门坠胀感,腹部包块,肠梗阻,贫血,消瘦等。51位病人在两个月到4年的就医过程中,分别被多家医院误诊为痔疮、慢性结肠炎、痢疾、阑尾炎、肠结核、肠息肉及克罗恩病等。一位29岁男青年,因反复右下腹痛半年,加剧2天,在某县级医院以急性阑尾炎手术,术后腹壁形成窦道,70余天刀口始终不愈,才转至另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入院次日行窦道造影,发现窦道已与升结肠形成内瘘,行钡剂灌肠发现回盲部肿瘤,手术切除肿物,病理诊断为结肠回盲部腺癌。由于病人基本情况已很差,手术后不到1年即衰竭死亡。

 

从大肠癌整体发病情况和误诊状况看,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只要出现了便血及大便性状、习性的异常改变,都应当警惕大肠癌的可能。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发病率仅占胃肠道肿瘤的2%左右,客观上又缺乏较理想的辅助检查方法,所以较大肠癌而言,诊断更加困难。

 

如果说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但起码多有大便情况的改变,可引起病人或医生的注意。相比较而言,小肠肿瘤的诊断就更加困难一些,由于小肠占据腹腔位置大,较游离,肿瘤发生的位置不固定且变异行大,所以临床表现缺乏规律性,同一种小肠肿瘤,不同病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症状。

 

小肠粘膜占胃肠道粘膜的90%以上,但原发性小肠肿瘤的发病率仅占胃肠道肿瘤的2%左右,其中腺癌、淋巴肉瘤及平滑肌肉瘤等恶性肿瘤约占3/4。就发生部位而言,生长在空肠、回肠的肿瘤较多,十二指肠的恶性肿瘤仅占25%左右。小肠肿瘤少见,并不说明它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低。相反,由于其多为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早期病人多无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客观上又缺乏较理想的辅助检查方法,所以更应当对其注意。根据国内医学文献提供的误诊率,均在50%以上,一组文献调查833例小肠肿瘤的平均误诊率达到79.3%;安徽省立医院1980年至1996年收治的21例小肠平滑肌肉瘤病人,只有1例术前曾考虑到该病,其他术前诊断为消化道出血、卵巢肿瘤、细菌性腹膜炎及消化性溃疡等;浙江省临海市某医院1984年以来收治的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在行胃镜检查活检病理确诊前,均误诊为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胆石症、胆囊炎、慢性胰腺炎、幽门梗阻及钩虫病等。

 

一位27岁青年女教师,反复右上腹部疼痛两年,一年半后开始间断出现柏油样便,在县医院先按慢性胰腺炎、后按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病情始终不见好转,最后因剧烈腹痛伴黄疸转入某市级医院,初步诊断考虑胆石症或胆囊肿瘤。B超提示胆总管占位病变,而CT却提示胰腺壶腹部癌可能性大。行纤维内镜检查才明确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癌。即行手术,发现肿瘤已浸润到胰腺和周围淋巴结。

 

无论是发生在小肠哪一部位的哪一种恶性肿瘤,大体临床表现有腹部包块、腹痛、呕血或黑便、厌食或恶心呕吐,伴随症状可有消瘦、贫血、乏力、黄疸、发热等,有的病人对早期症状不在意,肿瘤浸润发展,会出现消化道大出血、肠梗阻、肠套迭或急性腹膜炎等并发症,部分病人以这些突发的急腹症就医。上述这些症状,是大多数消化道疾病共有的表现,所以从共性中析出小肠肿瘤的特性,是比较困难的。小肠肿瘤误诊的误诊率何以这么高?医生们认为与下列因素不无关系:

 

其一,原发性小肠肿瘤少见,许多临床医生对此缺乏应有的认识。其二,小肠肿瘤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不易与其他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区分,尤其是女性病人出现的下腹部包块不易与妇科盆腔肿瘤区分,当病人以肠梗阻、消化道大出血等急腹症就诊时,也不易与单纯的急腹症区别,如果手术中又忽略冰冻病理切片,会继续误诊。其三,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虽然目前有很多种检查方法可用于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但各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前述的21例小肠平滑肌肉瘤,虽然术前分别进行了十二指肠镜、小肠钡剂造影、CTB超等检查,但仅1例在小肠造影时发现龛影而考虑小肠肿瘤。近年发展比较快的内窥镜检查,目前普及应用的胃镜和乙状结肠镜,也只能上及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下及结肠、直肠,而中间的一段空、回肠则是盲区,发生在这一部位的肠肿瘤不可能在术前获得病理学资料,只能通过影象学资料进行诊断分析。当然,综合应用、分析各种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体征,还是有可能提高小肠恶性肿瘤的术前诊断率的。近来纤维小肠镜、ECT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等诊断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早期发现小肠肿瘤。

 

发生在肠道的各种疾病相当繁复,一些报道并不多听起来病名比较陌生、但实际发病率不低的疾病,由于人们对其认识不多,故误诊并不鲜见。

 

96年秋季至97年夏季的10个多月的时间里,江西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的刘医生在门诊相继接诊了一批以上腹痛、胸骨后不适或烧灼感、嗳气、上腹胀满等消化不良症状就诊的中青年病人,他们都曾经在县乡或厂矿医院、单位卫生所,按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胆囊炎及胃癌等疾病接受过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刘医生仔细询问了他们的病史,疼痛的特点以及有无规律性、有无诱因等等,又给他们做了全面的体检和辅助检查,包括三大常规、X线胸片、肝肾功能、B超、胃镜等,除部分病人胃镜发现轻度的浅表性胃炎外,各项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考虑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所有病人给予胃肠动力药,对有焦虑症状者辅以抗焦虑药,10天后再次复诊时,病人的症状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是80年代后期才被正式命名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综合征,在我国,约占所有消化系疾病的20%40%,在有些地区患病率可能更高。作为一种新命名的疾病,不少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会感到陌生,头脑中没有此病的概念,自然会误诊或漏诊。本病的主要症状有上腹不适、隐痛、早饱、烧心、食欲减退等,但不能仅根据症状来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在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完全排除了胃肠、肝胆、胰腺等器官的器质性疾病后,才能下这个诊断。如果把器质性疾病简单归结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97年克隆羊多利的问世,成为震惊世界的新闻。“克隆”一词已被人们熟识,于是,当看到“克隆病”的字样时,我们可能心里会打个问号:“克隆”技术和我们人类所患的“克隆病”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答案是“NO!”克隆和克隆病都是音译词,按全国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新颁布的《医学名词》,克隆病(Crohn`s disese)的正确称谓应是“克罗恩病”,只是医生们还没有习惯“改口”。克罗恩病实际上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病变呈跳跃式发生的肠炎,又称节段性肠炎, 最常发生在小肠远端和结肠部位。本病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表现,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急性肠炎的症状,如腹痛、腹泻,腹泻很少有脓血和粘液便,病变在结肠时可有便血;在亚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小肠不全梗阻症状,如阵发性的腹部绞痛、腹胀、肠鸣音亢进、腹壁可见肠型,肛门排便、排气后症状可又所缓解;慢性期的主要表现为逐渐形成并发展的肠梗阻,恶心呕吐、低热、营养不良等。在临床上,许多病人的症状不典型,以类似急腹症的症状就医时,由于术前难以明确诊断,往往为了解病因而行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手术。一位15岁少年,下腹持续性疼痛3天,伴恶心、呕吐、发热,中下腹压痛,以右下腹为著,血白细胞升高,诊断急性阑尾炎,急诊行阑尾切除术,未再探察腹腔其他部位即关腹。术后病理虽然证实为阑尾炎,但病人腹痛、腹肌紧张反而加重,体温持续升高,术后一周出现腹泻,解血性水样便,诊断性腹腔穿刺术抽出淡血性液体,遂再次剖腹探查。二次手术见回肠呈界限清晰的节段性病变,诊断克罗恩病,未处理,关腹。确诊后给予抗感染和地塞米松治疗,症状逐渐缓解出院。以上我们已了解到,克罗恩病的症状轻重不一,病程长短不同,病变部位变异大,所以临床上的鉴别诊断是比较困难的,从误诊病例来看,多数被误诊为阑尾炎、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或肠肿瘤,文献报道的误诊率也近80%之高。本病一般可以通过X线全消化道钡剂造影、内窥镜及其活检、肠系膜动脉造影等检查方法发现病变。

 

陶老汉今年58,是胶东半岛的渔民。一年多前,他开始感到每每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时肚脐周围疼,有时还伴恶心,少吃点儿东西或空腹时疼得就轻一些。他到县上的中医院看病,大夫告诉他是脾胃虚弱,给他开了中药方剂。前前后后抓了几十付中药,陶老汉感到腹痛好一些了,但上腹部老有烧心、发热的感觉。到县医院内科,大夫又说可能是溃疡病,但做胃镜只发现胃粘膜充血,并无溃疡。按慢性胃炎吃了几个月的三九胃泰、胃康U之类的药,也不大见效,餐后腹痛逐渐加重,以致陶老汉见了饭就害怕,食量越来越小,体重也下降了十多公斤,于是转到地区医院住院。入院时查体除发现血压高,其他并无异常,腹部也无压痛。入院诊断:高血压病,高血脂症,慢性胃炎,冠心病。住院期间行肠系膜动脉造影发现肠系膜动脉缺血、狭窄,始明确腹痛原因为肠道缺血引起的肠痉挛。陶老汉被确诊为慢性肠缺血综合征后,医生给予了积极降血压、降血脂及扩张血管治疗,陶老汉心里的石头放下了,也逐渐感到腹痛减轻了,食欲也见增,便出院回家服药治疗。在中老年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的病人中,肠系膜动脉的硬化、僵硬和狭窄会导致倡导供血不足,在就餐后肠道需血量大时,缺血的矛盾更加突出,引起肠道平滑肌缺血性痉挛,出现明显的餐后腹痛。久而久之,病人会畏惧进食,导致营养不良等。陶老汉几次被误诊,关键原因在医生对老年人的缺血性肠绞痛认识不足,没有把既往的高血压史和现时的腹痛联系起来分析,以致误诊十几个月。

 

肠梗阻是一类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腔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为肠梗阻。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肠道不蠕动了,发生“交通事故”阻塞了。肠梗阻一般按病因和病理改变分为机械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和缺血性肠梗阻。无论哪一种肠梗阻,其实质都是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所以产生的症状大体一致,可疑归纳为“痛、胀、吐、闭”四个字,即腹痛、腹胀、呕吐和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肠梗阻的诊断并不难,我们这里要说的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肠梗阻——原发性假性肠梗阻。对于此病,我也是处理近几期稿件时才有所认识的。

 

慢性原发性假性肠梗阻是由于不明原因的胃肠动力异常引起的反复发作的不全性肠梗阻,有开腹手术者,并未见机械性肠梗阻改变。但病人可由于长期呕吐、腹泻导致营养不良,逐渐衰竭死亡。目前的研究表明此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美国的一组病例调查显示,它与指纹变异有显著的关系,此组病人大多有3指以上的环型指纹,说明3条以上环型指纹者患本病的概率要比?型指纹者大得多。98年夏季,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收治了一位因腹胀、呕吐急性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3年余,辗转省内外十余家医院始终得不到确诊的14岁少年。病儿3年前开始出现腹胀,半年后出现发作性呕吐,腹胀每于呕吐后缓解。严重时每天早上进食,午后将食物呕出,不吐的时候腹胀如鼓。在某县医院行全消化道造影,诊断“先天性中肠旋转不良、不全性肠梗阻”,建议手术治疗。但孩子的父母认为手术太伤孩子的“元气”,不同意手术,便离开这所医院。3年来,这对夫妇带着孩子到处求治,症状时好时坏,但孩子却一天天瘦下去,不再发育,不得以慕名来到省城大医院求治。入院时病儿骨瘦如柴,毛发枯黄,腹部高度膨隆,但无压痛,未触及包块,有腹水。对腹水进行结核、肿瘤相关检查,未发现异常。全消化道造影提示小肠肠腔明显扩张,肠蠕动明显减慢。先后按结核性腹膜炎、重度营养不良、不全性肠梗阻治疗5周,症状无改善。后组织全院会诊,方考虑“慢性原发性假性肠梗阻”,经胃肠减压、清洁灌肠、服全胃肠动力药西沙必利等治疗,腹胀、呕吐、腹泻逐渐好转,食欲也见增,半月后体重增加2公斤

  

慢性假性肠梗阻属于先天因素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而先天性巨结肠症则属于先天性的肠道畸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小儿消化道畸形。其病因是乙状结肠或直肠上段肠壁肌层内的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如,使肠壁持续处于痉挛状态,最终造成的结果也是肠梗阻。大约90%的先天性巨结肠症在婴儿期即被发现,比如顽固性便秘、腹部膨隆如鼓、消瘦营养不良等,可通过矫形手术治愈。但在医疗条件较差的偏远山区,可能受条件所限而长期误诊。96年春季的一天,一位来自川东山区的9岁男孩,因进行性腹胀、便秘7年余,以肝大、腹水待查住进了自贡市某医院小儿科。孩子父母陈述道,娃儿打出生后大便就没有规律,有时一天一两次,有时两三天一次。1岁半以后,肚子逐渐胀起来,一星期解一次大便。我们带着娃儿在区医院、县医院看了好多次,医生给开的消炎药、驱虫药、泻药,都起不到好大作用。这两年,娃儿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每到解大便时又哭又闹,大汗淋漓,村里的医生来给灌灌肠,解出大便后就好一些。孩子母亲说到这儿,望一眼9岁了才30来斤重骨瘦如柴的儿子,不禁泪眼汪汪。医生体检发现,病儿腹部异常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肠痉挛蠕动时,可在左侧上腹至下腹摸到一约半尺长手腕粗的条索状肿块,表面光滑,压痛明显。肝大,有压痛。行3次不保留灌肠,才排出一些干结的粪石,常规检查未发现虫卵。腹腔穿刺抽出淡黄色腹水。MRI检查示全腹积气,被明显扩充的肠管填充。钡剂灌肠造影也提示结肠高度膨隆,与直肠交界处狭窄。诊断未先天性巨结肠症,经过短暂支持治疗后,转外科手术,切除扩张的直肠和结肠。但病儿终因体质太差,难以经受手术打击,术后出现感染性休克,3天后死亡。本病是比较常见的新生儿消化道畸形,早期治疗通常可取得满意疗效,延误诊断的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死亡率越高。此例误诊9年才确诊,与山区基层医生的诊断经验有限不无关系。因此,自出生即出现的排便不规律和便秘,要引起家长的注意,及时到医院检查孩子是否存在先天性巨结肠症或直肠肛门闭锁等肠道畸形。


上篇:第二节 胃疾病 下篇:第四节 肝胆脾胰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