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第二节 胃疾病
http://www.zgkw.cn    丁滨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占全部癌死亡率的23%,在过去20年间,死于胃癌者上涨了20.57%

 

在胃疾病中,首先要谈的应当是胃癌。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占全部癌死亡率的23%,在男性为20.93/10万,女性为10.16/10万。重庆市调查19731975年至19931995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其中死于胃癌者20年间上涨了20.57%。在男性,胃癌居各器官恶性肿瘤之首;在女性,它仅次于宫颈癌和乳腺癌而居于第三位。

 

胃癌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国外有出生后10天婴儿患胃癌的报道,国内也见到过周岁以内的胃癌病儿,但均属罕见。一般说来,胃癌的发病率在20岁以后逐渐上升,我国胃癌的高发年龄平均在48岁。近年来青年人胃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大约占胃癌病人的5%左右。由于青年人的胃癌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医生对主诉为胃部不适的青年人多忽视胃癌的可能性,故青年人胃癌的诊断比较困难,据19811991年国内文献报道的260例青年人胃癌的误诊率为44.6%,其中省市级医院的误诊率就达29.1%65%。解放军251医院近20年间收治了32例青年人胃癌,其中26例(80.12%)曾在其他医院误诊为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胆囊炎和胃炎等,后在该院经胃镜检查和钡餐造影临床诊断胃癌并通过手术病理证实。可以说,这26位病人的确诊主要有赖于胃镜检查。但另一组青年人胃癌却因胃镜检查误诊,最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其误诊原因,一是医生对青年人胃癌缺乏警惕性;二来内镜直观下病变表现皆为充血、糜烂、水肿等炎性改变,并无粘膜异常隆起;第三是取活检不到位,未钳取到癌变粘膜。此组胃癌属于微小型胃癌,手术直观下见病灶仅为直径35毫米的小结节状隆起或小凹陷、溃烂或粘膜粗糙,如此小且不典型的改变,在胃镜下即使仔细观察,也是很难发现的,所以说微小胃癌的术前诊断是想但困难的。

 

青年人胃癌同老年人胃癌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的病程短,大部分在6个月内,最短者40天,70%的病人病程在1年以内,所以病情进展快,短期内即出现衰竭。其次,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较高且严重,病人迅速发生重度贫血;再者,个别病人症状隐匿,长期误诊,以致死亡后尸检才发现胃癌。有人报道34例青年人胃癌,22例误诊,误诊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者2年,结果确诊至死亡时间仅为418个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青年人胃癌都可能有哪些症状:平素健康,不明原因地出现上腹隐痛或饱胀感,食欲下降、乏力、体重下降;位于喷门附近的癌肿可较早出现吞咽困难、反胃;邻近血管周围的癌肿会较早出现呕血和便血。相当一部分病人早期体检没有任何体征,或仅有上腹部深压痛或轻度的腹肌紧张感,一旦出现明显的上腹部压痛并扪及包块,则表明病程已进入中晚期。上述这些症状没有特异性,可见于很多消化系统疾病,所以当青年人出现上腹隐痛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时,一来自己不在意,总以为挺一挺抗一抗就过去了,不能及时到医院就诊;二来即便因腹部不适到医院就诊,如果遇到对青年人胃癌缺乏诊断经验的医生,往往考虑胃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等疾病,延误正确诊治时间。

 

随着青年人胃癌检出率的提高,医生们对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人提出青年病人具备下列表现之一者,应高度警惕胃癌:① 即往身体健康,近期不明原因地出现上腹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贫血,或者伴有腹部包块,特别是有胃癌或其他恶性肿瘤阳性家族史且对症治疗无效者。② 即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近期腹痛程度、性质及规律发生变化,经正规抗溃疡治疗46周无效者。③ 青年病人不明原因地出现呕血、便血或贫血,经多种检查排除了肝胆、胰腺疾病,且无长期服用损伤胃粘膜的药物史,经一般止血、纠正贫血治疗无效,尤其是有阳性家族史者。

 

上面所说的胃癌是指局限于胃的某一或若干部位的癌肿,如果癌细胞弥漫性广泛浸润胃壁全层,这时就会导致整个胃壁肥厚、僵硬,胃蠕动极弱甚至消失,胃腔狭小,而胃粘膜却可能完全正常或仅有小的糜烂和浅溃疡。这型胃癌的病理改变比较特殊,于是它就有了一个颇形象的名称——“皮革胃”,意即胃壁肥厚僵硬如皮革。皮革胃又称弥漫浸润型胃癌,仅占全部胃癌的2.76%,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进展很快的恶性肿瘤。由于其临床少见,症状缺乏特异性,胃镜下粘膜表面的改变类似于溃疡和炎症,不易发现“肿物”,所以很容易误诊慢性胃炎、胃溃疡,尤其是个别病例癌肿由胃壁深层向胃壁外突出,粘膜表面相对完好,胃腔也不缩小,更易给人以错觉。关于皮革胃的报道并不多见,近年我们也仅报道了5例。江苏如皋市的一位50岁女工人,一天前不明原因地突然解大量柏油样粪便,伴头晕、无力,入住该市某院。查体除发现贫血、胃脘部轻度压痛外,余无异常。即往没有胃病病史,也未服用过对胃肠粘膜有刺激的药物。经过止血、补液等治疗,两周后出血完全停止。行胃镜检查见胃粘膜苍白,可透见血管,粘膜表面有一些小的结节,胃蠕动存在。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急性胃粘膜病变。因出血停止,病人出院回家。此后一年间,又多次出现少量柏油便,口服止血药后能够缓解。因病人并无任何腹部不适,也就未到医院复查胃镜。一年后再次发生消化道大出血住院,止血治疗后行胃镜检查,见胃腔缩小,胃壁僵硬,弥漫性不规则隆起、糜烂,此时方考虑皮革胃,活检病理结果为低分化腺癌。手术中见整个胃壁增厚、僵硬,许多不规则肿块向胃壁内外突起,腹腔内淋巴结广泛转移。行胃癌根治术后5个月死亡。另一位也是中年女性,不规则的上腹部隐痛10余年,一直未就医,后因突发恶心、呕吐、胃部灼热感1周入院。入院查体见上腹部明显膨隆,轻度压痛,考虑幽门梗阻,对症治疗使呕吐缓解,3天后和1周后两次行胃镜检查,均未做活检,仅据直观所见溃疡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幽门梗阻。半个月后病人再次呕吐,急诊手术探察,见整个胃壁仅遗留片甲大的正常胃体组织,肿物向胃壁外突出,腹腔内已有广泛转移,病理检查诊断为未分化腺癌,也在术后数月内死亡。

 

屡治无效的消化道大出血,可能是罕见的胃Dieulafoy病。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上消化道大出血是常见的急危重症, 死亡率可高达10%。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繁多,常见的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各种应激因素所致的急性胃粘膜病变等等,胃Dieulafoy病也是之一,且其出血更为凶猛,延误诊治更易造成死亡,综合近年我们报道的10余例误诊病例,近半数病人因误诊而死。一组4例中老年病人,既往没有胃病、肝炎、肝硬化和上消化道出血史,均无明显原因突然出现大量呕血、黑便,急诊入院。入院时均处于早期休克状态。3例急行胃镜检查:1例胃内大量积血而难以明确出血部位;1例在胃后壁见点状隆起,,周围粘膜糜烂,诊断“胃癌出血”;1例在胃小弯发现一圆形溃疡在活动性出血,诊为“胃溃疡出血”。3例在胃镜检查后行手术探查,另1例因呕血不止,直接剖腹探查。结果4例术中均在胃壁发现正在喷血的小动脉,行锲形胃切除并动脉缝扎止血,出血停止,病理报告为胃Dieulafoy病。还有一位30岁青年男子,因突然排黑便2小时,以“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入院。急诊胃镜检查见胃粘膜有部分散在糜烂和浅表溃疡,一处有活动性出血,考虑多发性胃溃疡并发出血。次日转外科手术,术中见胃内积血达500毫升,胃窦、胃底粘膜有散在小溃疡、出血点,维持原诊断,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第二天再次出血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尸检发现胃粘膜一溃疡面下有一裸露的断裂小动脉,病理诊断为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即“胃Dieulafoy病”。本病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发病机理尚不大清楚,现多认为与胃肠血管走行异常有关。正常情况下动脉进入胃壁后分支逐渐变细,最终形成胃粘膜下的毛细血管网。而胃Dieulafoy病病人动脉分支进入胃壁后却保持恒定的直径。随着年龄的增大,动脉管径变粗,管壁变细,覆盖动脉的胃粘膜长期受压而逐渐萎缩,失去对粘膜下血挂的保护作用,在胃液和饮酒、药物、吸烟及胆汁反流等外界因素作用下,粘膜糜烂,其下的恒径小动脉裸露,在外界的机械、化学因素的作用均可使裸露的小动脉破裂出血。因为是扩张的小 动脉出血,所以一旦破裂,出血就难以制止。本病的病灶小,出血部位隐匿,临床诊断颇困难,有人认为以前许多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在做了胃大部切除术后再次出血,可能就是胃Dieulafoy病。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本病的诊断率有所提高。但在术前诊断胃Dieulafoy病,病灶隐匿且小,胃内又有大量积血,故对胃镜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对基层医生和青年医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误诊也很难避免。


上篇:第一节 食管疾病 下篇:第三节 肠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