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第三节 胰腺内分泌异常的疾病
http://www.zgkw.cn    丁滨

 

胰腺是人体内最大的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腺体,它的重量约60125克,位于中上腹部腹膜后,位置比较隐匿。胰腺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种功能,其腺泡分泌胰液,直接排泄入肠道,参与食物的消化;其内分泌功能主要靠胰岛细胞来完成,胰岛细胞分泌微量的胰岛素和胰高糖素入血,调节机体血糖的平衡。因此,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时发生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功能障碍时发生的疾病属于内分泌疾病。

 

胰腺的内分泌疾病主要有糖尿病和胰岛细胞瘤两种。

 

我国25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病人在过去的15年里增长了2.7倍之多,糖尿病已成为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人类第三大“杀手”!

 

说起糖尿病,人们一般都知道得了这种病“血糖高,尿中有糖,要控制饮食,不能再吃甜食”,而且不少人还了解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这都得宜于近些年糖尿病知识宣教工作的普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冠心病、高血压一样,在呈几何倍数的概率增长,我国25岁以上的人群中,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患病率,1980年还不足0.9%,而到了1995年已上升到2.5%,也就是说,糖尿病病人在过去的15年里增长了2.7倍之多,而且预计到2010年自然人群的患病率将达到6%8%。据WHO调查,全球糖尿病病人已达一亿两千万之多,仅中国境内就有2千万之众,糖尿病已成为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人类第三大“杀手”!如此高的发病率,使我们不得不对它保持高度警惕。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基本病理特征是血糖增高并出现糖尿,典型的症状是前面所提的“三多一少”。对于症状如此简单的糖尿病,想来是不大容易误诊吧。其实不然,很多糖尿病病人并不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对于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就诊的病人,如果忽略血糖、尿糖的检查,就会误诊漏诊糖尿病,若再误用葡萄糖输液,则可能发生严重后果。文献报道的糖尿病误诊病例,有的因牙龈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及牙周脓肿就诊于口腔科,误诊为牙龈炎和牙周炎;有的以四肢肢端麻木、疼痛、烧灼感就诊于神经科,误诊为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2例以间断腹泻误诊为慢性结肠炎。一例42岁男性病人,在体检中发现Ⅱ型轻度糖尿病,仅有口干、多饮、多尿,平素靠节制饮食控制血糖,所以常常忽视糖尿病的存在。两年后发生不明原因的牙龈、咽喉和舌肿痛,到某医院口腔科就诊,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坏死性龈口炎留院观察,接诊医生既没有仔细询问病史,病人在陈述病情时也未告知医生有糖尿病史,在未检查血、尿、便常规的情况下,就将抗生素加入10%葡萄糖液中给病人输注。6小时后,病人出现心慌、呼吸困难、四肢冰冷,意识朦胧,呼吸深大,急作相关检查,发现血糖高达50.3mmol/L ,尿中糖和酮体均强阳性,血pH 降低,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转内科治疗,1天后死亡。感染是糖尿病病人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以肺部感染占首位,其次为尿路感染、胆道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及口腔咽喉部粘膜的感染,一些病人在抗感染治疗无效后,才想起查血糖。因此,中老年人发生不明原因的感染时,一定要想到糖尿病继发感染的可能,常规查血糖和尿常规,以免漏诊误诊糖尿病,酿成不必要的悲剧。

 

发生在成年期以后的糖尿病,医学上称为Ⅱ型糖尿病,也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此型胰岛细胞没有病变,实际分泌的胰岛素量并不少,只是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大,正常分泌量的胰岛素不能满足代谢需求,从而使胰岛素相对不足。Ⅰ型糖尿病在幼年期既发病,也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细胞的病变,使胰岛素合成与分泌绝对减少,终生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发生在儿童期的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加上以呼吸道、消化道急性感染就医时,很易误诊而误输葡萄糖溶液。有的病儿可能直接以酮症酸中毒就诊。一位13岁男孩,主因频繁呕吐伴昏迷19小时入院。病儿3岁起既开始间断发作癫痫,智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半年前出现烦渴、多饮、多尿、精神不振伴进行性消瘦,家长未予注意。入院前两天发热、牙痛,次日频繁呕吐,4小时后意识不清,急送当地县医院,按昏迷原因待查给予补液、抗感染,其间输注多量葡萄糖溶液。治疗后血压下降,昏迷加深,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转入上一级医院。此时病儿已昏迷近20小时,呈重度脱水貌,血压偏低,呼吸深大,口唇呈樱桃红色(这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的特征性唇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糖异常增高,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脑脊液中糖和蛋白增高,尿糖和酮体强阳性。既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抢救病情无好转,家长提出放弃治疗。

 

糖尿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上述这些病例,如果能及早查血糖,不致误诊误治甚至死亡。目前在一定规模的医院,对不明原因的发热、感染和昏迷病人,多常规进行尿常规、血生化和血糖的检测,而且输注抗生素时多以生理盐水作媒介,极少会发生类似的误诊。但在基层医院受条件和医生知识面的限制,就有可能使简单的糖尿病被误诊。

 

不明原因的周期性发作的低血糖症候群, 是胰岛素瘤的唯一症状,切不可掉以轻心哦!

 

胰岛素是主要由胰岛的β细胞分泌,如果β细胞生成腺瘤或癌或增生,就统称为胰岛素瘤。由于β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胰岛素原过多,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就以反复发作的空腹低血糖为特征。如果长期低血糖,使大脑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损害,还会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本病的主要表现被归纳为Whipple三联征,即胰岛素休克症状(低血糖症候群),空腹血糖≤2.8mmol/L,静脉注射葡萄糖可迅速缓解症状。若同时胰岛素释放指数(即同步监测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与葡萄糖的比值)大于0.4,则胰岛素瘤的诊断成立,为剖腹探查的指征,即便CTB超等影象学检查未发现占位性病变,也应酌情探查。由于低血糖症候群是胰岛素瘤的唯一症状,其本身并无特异性,加上许多病人对病初的发作性软弱无力、出汗、饥饿感、心慌、面色苍白、手足发凉、乏力和恶心等症状不大注意,而且这些症状多在进食后缓解,病人或家人会误以为是“饿坏”的,往往不及时到医院就诊。到了疾病晚期,长期低血糖造成的大脑营养障碍,会出现癫痫、精神异常、性格改变、抽搐、偏瘫等一系列脑功能不全的症状,此时病人又多就诊于神经科或精神病医院,很容易被误诊为脑动脉硬化、癫痫、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痴呆或功能性低血糖等病。因此,胰岛素瘤的误诊率是比较高的,80年代文献显示的415例胰岛素瘤的误诊率为46%,我们近年报道的30例误诊病例,因文献无病例基数而无从统计误诊率。从误诊情况看,胰岛素瘤最容易误诊的疾病依次为癫痫、精神病、癔病和神经症。因此,如果您经常出现上述低血糖症状,且无服用降糖药物史,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记住:最好先找内分泌科大夫!


上篇:第二节 甲状旁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