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六、容易与哪些病互相误诊?
http://www.zgkw.cn    丛书总编:陈晓红 刘振华 王羽 分册主编:丁滨 刘洁

 

1.肺结核。卫氏肺吸虫最常寄生的部位是肺,发病后有咳嗽、血痰等呼吸道症状,X线胸片可显示片状或结节状阴影,或密度不均、边缘模糊的云絮状阴影,极易误诊为肺结核。但肺结核常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多有长期低热,每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晨降至正常,伴有疲倦、乏力、夜间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妇女可有月经不调、易激惹、心悸、面颊潮红等。留痰查结核菌、结核菌素皮试等阳性,即可确诊为肺结核。肺吸虫病无明显的全身感染等中毒症状,痰中可找到虫卵、嗜酸性细胞及夏科-雷登结晶等,可资鉴别。

 

    2.结核性胸膜炎。当肺吸虫四川并殖吸虫移行入胸腔时,咳嗽、血痰较少,而主要是胸痛、渗出性胸腔积液或胸腔肥厚等改变,易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但此病除有结核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外,胸水早期中性粒细胞占多数,慢性期则以淋巴细胞为主;而肺吸虫病的胸水中主要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找到虫卵。肺吸虫病的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后尾蚴膜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阳性,均有助诊断。

 

一位28岁男病人,因发热、出汗、咳嗽、咳铁锈色痰,全身酸痛、乏力,胸部触及包块1周入院。查体:体温39,右侧胸、腋部皮下有约红枣大小的包块,质地软,无压痛。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血白细胞10.5×109/L,中性粒细胞0.70,嗜酸性粒细胞0.10;痰涂片未见致病菌。X线胸片示肺小片浸润阴影。诊断为肺炎,肺结核待除外。用青霉素等治疗,全身情况好转,但先后在胸、腹、背部出现多个大小不等圆形包块,且呈游走性。追问病史,病人1个月前在外打猎,有过饮溪水、生吃蟹史,即取胸、背部皮下包块活检为嗜酸性肉芽肿,最后确诊为肺吸虫病。经服吡喹酮1周,皮下包块消失,痊愈出院。

 

3.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肺吸虫病表现为腹痛、腹泻、脐周围压痛,腹部可扪及结节或肿块,虫体在腹腔内移行可以引起广泛炎症粘连或腹水,易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但结核性腹膜炎病史中大多数病人有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史,有结核的全身中毒表现,有腹胀、腹痛、腹泻、腹水,腹壁触诊有柔韧感为其特征。腹水为淋巴性渗出液,腹膜穿刺活检可显示干酪性肉芽肿,染色可见抗酸杆菌,腹腔镜检查可见黄色粟粒样结节等。这些均可与腹型肺吸虫病相鉴别。

 

4.颅内肿瘤。脑型肺吸虫病可表现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早期易误诊为颅内肿瘤。但该病除有以上表现外,一般有某项特定的脑功能(如说话、语言、空间定向等)的进行性损害,颅内某个特定解剖部位的局部神经损害(如桥小脑角),癌症病人突然出现脑神经症状等,均应考虑到颅内肿瘤。脑CT、磁共振成像等检查可确诊。

 

一位9岁男孩,因头痛、呕吐1个月,左侧肢体功能障碍3天入院。查体:体温37.5,左侧轻度面瘫,左上、下肢肌力减弱,左侧巴宾斯基征阳性,皮肤无包块。血嗜酸细胞计数0.65×109/LX线胸片无异常,脑CT扫描提示右丘脑区多个圆形等低混合密度影,病灶周围有水肿,右侧脑室受压,但中线移位不明显;增强CT扫描有斑片状不规则强化。CT诊断为胶质瘤。转外科治疗,为了排除颅内动静脉畸形做右侧颈内动脉造影,结果未见异常。追问病史,患儿在3个月前有食生蟹史,肺吸虫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确诊为脑型肺吸虫病。用吡喹酮100毫克/公斤2日疗法,每疗程间隔7天,共用4个疗程后复查CT,颅内病灶消失,治愈出院。

 

5.原发性癫痫。脑型肺吸虫病多见于儿童与青壮年,如肺吸虫的幼虫移行到颅内,在脑组织内停留,可引起组织破坏,形成穴状病灶,其周围有肉芽组织增生等改变。临床除有神经系统的症状外,还可有癫痫发作,易误诊为原发性癫痫。但肺吸虫病有癫痫发作者,一般在下腹部至在腿间皮下深部肌肉内可扪及16厘米的肿块,结节内若发现成虫或虫卵即可明确诊断而排除原发性癫痫。


上篇:五、误诊原因有哪些? 下篇:七、如何自我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