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二、心理与疾病
http://www.zgkw.cn    主编:陈晓红 刘振华 赵可

 

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风、寒、暑、湿)、有害的物理、化学因素和具有致病作用的病毒、细菌、寄生虫侵害人体后,可引起疾病,甚至死亡;而恶劣的经济生活、不良的劳动条件、社会动荡、紧张不安的生活环境、复杂的人事纠纷,也同样可危害人类的健康。一个人如果经受不了生活中的各种威胁、诽谤和歧视,承受不了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同样也可使身体受到摧残而患病,或由此而丧命。这些因素就是通过心理刺激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心理不但与生理密切相关,同时还与疾病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心理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对人体的作用而言,可概括为二大类:一种是有益于健康的良好心理,另一种是对身体有害的不良心理。凡是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就可以使人产生肯定性的态度,产生愉快积极的心理感受,这种心理就是良性的,它可以使人充分发挥机体潜在能力,调动原有的生理功能,提高体力、脑力劳动的效力,使机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凡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或与自己的意愿相违背的事物,就会引起否定性态度,产生不愉快的、消极的心理感受,如愤怒、恐惧、焦虑、忧愁、悲伤、痛苦等。这就是有害身体健康的不良心理。这种心理如长期反复频繁地出现,就可能产生生理功能紊乱,导致病理变化,出现疾病,这是因为不良的心理可使人们出现强烈的情绪变化,从而对身体构成刺激,致使下丘脑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影响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并使心血管系统活动发生改变。

 

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心理因素之所以能影响人体器官的活动,是因为人体各器官都受大脑皮层调节。大脑皮层与内脏的活动是十分密切的,高级神经正常的活动对内脏的活动有正常调节和保障作用;而异常的心理情绪会使高级神经系统向内脏发出病理性冲动信号,从而失去了正常的调节作用,引起内脏机能失调,出现一些病理性的表现,而这些疾病的痛苦表现,又反过来加重或影响心理变化。因此,心理与疾病也有相互的作用。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事件,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绪变化,对机体产生各种刺激。根据各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在不同人身上,即使相同的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在评价心理情绪对人体的危害时,也不好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各种不良的心理情绪可以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一点是比较肯定的。经动物试验证明:如把白鼠放进曾使其受过电击的装置中,则可引起恐惧的情绪,而迅速出现排便现象;用猴子作试验,两组猴子同时都断绝食物,甲组单纯禁食,乙组除禁食外给一些毫无营养的安慰剂,观察它们在饥饿中的反应和机体激素的变化。结果发现甲组猴子表现烦躁不安,体内激素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乙组由于给了安慰剂,虽没什么营养,但变化却不明显。有人给同时出生的两只羊羔以同样的食物喂养。其它物质条件也相同,但在其中一只羊身旁拴着一只狼,让它随时都能看到,结果这只羊羔由于经常恐惧不安而不吃食物,逐渐消瘦死亡;另一只羊羔却健康成长。

 

在临床上,不良的心理情绪导致疾病,或促使疾病恶化,甚至因强烈情绪刺激突然死亡,这也是十分常见的。如心脏病患者的情绪变化,可引起心律失常、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甚至心窒纤颤,引起猝死;长期的恐惧能使胃酸的分泌增加而促成溃疡病;忧虑,沮丧的情绪可使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受到抑制,因而缺乏集团蠕动发生便秘;愤怒、敌意或经常持有反抗情绪时,出现乙状结肠痉挛、腹痛及大便规律的变化。

 

在实际生活中,还可看到另外一种现象,有些人虽然受到各种各样的恶性心理刺激,但没有立即得病,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健康的。同样的生活境遇,接受了相同的心理刺激,并非每个人都能得病,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是我们研究心理与疾病时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是由于机体对各种心理刺激在生理上有一个自身调节的过程,任何刺激自身都有一个量的积累问题,每个人有对心理刺激的最大耐受量,在外界的刺激没超出这种耐受的最大量时,一般不会致病,或暂时不致病;如果各种不良的刺激超出了最大耐受量,或某种刺激较长时间作用于人体,随着心理刺激的持续作用,机体的反映不断增加,当达到不能耐受时,就可能出现病态。其次是每个人由于社会经历、文化水平、对事物认识水平的差异、个人兴趣爱好、所信仰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同,同样一件事每个人所产生的心理刺激自然也不同了。比如一个具有严格家教的懦弱女子,当听到别人议论她有作风问题时,她可能感到无脸见人,并因此会出现精神失常,或者自杀;相反,一个水性扬花的女子,即使在大街上有十几人指点着议论她,也许会不以为然,更不可能因此得病。在临床上,许多人听说患了癌症,都感到吃惊,有的人听到自己或亲人患了癌症时,顷刻间会出现各种反应,或惊慌失措,或晕厥,或镇定自若,等等不一。虽是同样刺激,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反应,这就是同样的心理刺激,有的人得病而有些人并不得病的原因。

 

另外,同样是心理刺激,为什么有的人患了精神病,或者胃肠功能紊乱,而有的人却患的是冠心病,或者是恶性肿瘤呢?这也是我们要弄清楚的问题。这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刺激的性质,如愤怒和忧虑,虽然都产生心理刺激,但对身体的损害部位可能不完全相同;再者是心理刺激作用人体后的所作用的方向。

 

    实验研究证明,任何心理因素的刺激都是以信息的形式,通过人的感觉传入大脑皮层,或通过其它的侧支传导使信息进入大脑的网状结构和丘脑下部。大脑皮层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传给丘脑下部,兴奋植物神经系统与脑垂体使垂体分泌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作用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当机体突然接受外界刺激时,肾上腺髓质迅速分泌,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引起面红、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肌肉紧张甚至出现震颤、出汗等表现。如突然的剧烈愤怒,还可同时出现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增加、一些慢性的持久性刺激,这两种激素的分泌增加可能更为突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可使机体的代谢加快,血糖、血脂的含量增加。虽在一般情况下机体有能力依靠其生理功能维持内部环境的平衡,消除外来刺激所造成的危害、但这种生理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当刺激超过了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就可能发生各种生理功能的紊乱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其致病的作用方向可概括如图2所示。

 

  0718image004.jpg

  图2 心理因素致病的作用方向


上篇:一、心理与生理 下篇:三、心理致病的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