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四、高血压冠心病
http://www.zgkw.cn    主编:陈晓红 刘振华 赵可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伴有血管、心脏、脑和肾等器官生理或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危及心  脏和脑血管,是目前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血压到底多少才称为高血压呢?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为  21.28/12.63kPa(160/95毫米汞柱)以上。1978年我国华北  会议讨论,为了既便于同国际标准比较,也不打乱我国多年  常用的标准,规定40岁以下18.62~21.28/12.69~11.97kPa)(140~160/90~90毫米汞柱),40岁以上为19.95~21.28kPa(150~160毫米汞柱),即可称为“临界高  血压”,其中一部分不需治疗可恢复正常,也有一部分继续发  展为高血压病。可引起高血压的疾病达几十种之多,但仍有  很多高血压病人找不到明确病因。临床上常见已查出明确病  因的为“继发性高血压”,未查明原因的称为“原发性高血压”,也称其为高血压病。近年来,高血压病及因高血压病而  引起的心脑血管病迅速上升,成为中年人第一二位死因。据1981年全国高血压普查协作组报告:全国29个省市普查,城  乡人口平均高血压患病率为7.73%(按1978年前标准),与  1959年普查结果相比较,北京、天津、辽宁上升了l00%,其它地区上升了50%。按全国人口推算,80年代后我国高血压  病人将达到300万人,有血压升高者可达500万人。世界其它各国也和我国情况相仿。美国约有l0~15%的成人患高血压病,1975年美国总死亡人数中心血管病约占45%。从发病年龄看,无论我国或世界其它国家都在30岁以后,近80%病人是40岁以后,可见发病的年龄范围比较集中。因此,笔者把高血压视为中年人的多发病。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大中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同样生活条件下的同龄人,因工作性质不同,发病率有明显区别。高血压致病因素不仅有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还有人体内部的染色体、基因异常(遗传)和外界事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心理社会因素。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增多人口密度增加,交通工具的现代化、劳动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加上人与人之间竞争的公开化,使人们经常处于紧张心理状态下工作、生活。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是高血压发病的一种原因。

 

试验证明,各种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如长期的紧张、焦  虑、忧虑等)都可作为一种有害的刺激信息,使大脑皮层和  皮质下中枢的抑制和兴奋过程发生冲突。皮质功能一旦出现  紊乱,就失去了对皮质下血管舒张缩中枢的调节作用。血管舒张缩中枢如果产生了长期固定的兴奋灶,就可以引起全身小动脉的痉挛,而使血压上升,其作用机理如图6所示。

 

  0718image012.jpg

  图6 高血压发病机理图解

 

从表面上看,高血压是由于生理上的调节机能紊乱所引起的,但如果进一步去研究,就会发现是心理社会因素在起作用。对这一点大概每个人都曾有过切身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如突然发生什么意外,立即会感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待情绪稳定后血压又恢复正常。这就是情绪的作用。这是因为肾上腺素髓质或皮质都能被心理因素所激活,导致血压上升。如刺激的因素持续存在,血管就可能持续地收缩,血压持续地升高。如刺激反复地或长期持续地作用于人体,这种现象也可以成为永久性的,因为血管反复地收缩可使血管壁增厚,出现弹性降低和粥样硬化现象。由此可见,这种血管局部病理变化的表现是高血压所造成的结果,并不是造成高血压的本质病因。

 

另外,当社会心理因素出现时,还可通过感觉传入通路直接进入大脑皮层,或通过其它侧支传导系统进入大脑的网状结构与丘脑下部,兴奋植物神经与脑垂体,垂体分泌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升高,导致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如果是一种慢性的长期刺激,还可能出现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同时都增加,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机体的代谢过程加快,血糖、血脂的含量便增加,也加重了动脉硬化。除肾上腺素、儿茶酚胺之外,其它体液因素也影响着外周血管张力的调节。肾素在肾脏内合成、储存于围绕肾输入小动脉周围的近端小球细胞颗粒内,肾素自肾脏分泌时,作用于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形成血管紧张素I,它虽没有活性,但可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就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血管收缩物质,也是刺激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同酮的物质。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系统,虽然一部分受外周的负反馈神经的调节,血液循环中的血管紧张素抑制近端肾小球的活性,但中枢神经系统对肾素的释放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另外肾脏本身还通过利尿的作用来维持血压的变化,因此,原发性高血压决不是任何一个单一因素所造成的,而是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在临床上虽然高血压、冠心病和心脏猝死等心血管病,都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干丝万缕的联系,无法单一的孤立存在。要控制预防上述疾病的发生,必须从预防高血压入手。建立良好的社会工作关系、和睦的家庭关系,保持情绪稳定,消除各种不良的紧张心理的刺激,是中年人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重要途径。

 

冠心病在本世纪20年代还是临床上的少见病症,30年代以后逐渐增多。近30年来在世界各国发病人数迅速增加,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据有关资料统计,1975年在英国死亡人口中,冠心病占26%,美国死于心脏病的占37.8%。据我NLN统计。在解放初期的50年代,冠心病只占心脏病的6.7%,而60年代上升到15.8%。在我国死亡人口中,因心脏病死亡的成年人为24.67%。

 

我国部分地区调查,约l0~15%的中年(35~55岁)患有冠心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后,49岁后进展更快,但在70岁以后,发展变得缓慢,发病率明显下降。临床统计资料表明,3/4的病人是40岁以上,40岁以后男女均呈直线上升,平均初发年龄仅为46.6岁。因此,冠心病是一个以中年人为主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卡根等l976年对欧洲的5个城镇死于非心血管疾病的人进行广泛的尸体解剖,结果发现:80~90%的40岁男性主动脉和冠状动脉都有纤维化、动脉粥样硬化。我国l7个城市对30年来7150例尸检结果证实,Ⅲ级以上冠状动脉狭窄在35~55岁发展最快,以年平均8.6%的速度递增。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对579例猝死病例(心脏猝死占多数)进行统计分析,4-1~51岁组占33%,60岁以上者占9%,全组的平均年龄为36.9岁。可见,冠心病是造成中年人过早死亡的主要疾病。另外,中年人的冠心病一旦发生,多数得不到有效的抢救治疗。有人估计,约有60~70%的病人发病后,来不及送医院抢救而在1~6小时内死亡。所以,中年人要十分注意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造成冠心病的病因是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由于高血压和胆固醇增高。是什么原因造成高血压和胆固醇增高呢?近30年来,医学界从生物医学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虽然在冠心病诊断水平、治疗方法上取得一些成绩,但真正的病因至今并没有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没得到很好的控制。因此,越来越多的医学家们逐步认识到造成冠心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因素的结果,除机体本身的生物因素外,心理、社会环境及行为因素有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心理因素与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并做了大量的观察试验研究。在美国约有3500万人患高血压,但仅有l0%的病人查出明确的发病原因。他们的调查还表明城市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不同职业的人尽管生活方式相同,发病率却有明显的差异。纺织工人、火车司机、飞行员明显高于其他职业者。这证明可能与长期紧张的心理有关。60年代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的工作人员比同龄的男性其他工作人员猝死率几乎高出50%。究其原因,与长期的精神紧张有关。有人曾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在工作紧张时,血清中的胆固醇增高,不紧张时则降低,他们平时吃的食物都是一样的,可见紧张的心理因素对人体机能所起的作用。紧张的心理对心脏本身有直接的作用,如突然紧张时可导致心跳加快。心理上的过度紧张可诱发心律失常,或发生猝死。紧张的心理能降低心室颤动和心脏的猝死l阈。心电图监护显示致死性的心律失常与感情上的负担有直接的伴随关系。紧张的心理会影响下丘脑的释放活动和调节内分泌的功能,进而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就需要产生过多的活动,最终可能造成正常生理功能的平衡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在各种生理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就要动员体内的能量来应付外来刺激,一方面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另一方面交感节前神经支配的肾上腺髓质的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加,可使心脏活动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糖源酵解加速,使血糖升高,为心肌提供更多的能源,以应付外来的刺激。如果这种反应较长时间持续下去,终将造成体内能量不足而有害于机体,血管的持续收缩,即可能造成心脏的缺血性改变。

 

有人认为,长期的紧张脑力劳动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升高,加上强烈的心理反应,血中肾上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也可持续性地升高。这就构成了生活中重大精神创伤诱发冠心病的物质基础。

 

因此,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促使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生活节奏,而中年人又处于社会和家庭的中坚地位,各种紧张心理表现十分突出,这很可能是造成动脉硬化、胆固醇增加,致使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篇:三、恶性肿瘤 下篇:五、中年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