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五、中年猝死
http://www.zgkw.cn    主编:陈晓红 刘振华 赵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平时认为身体“健康”的中年人突然死亡,这种现象称为猝死。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从病人出现症状或体征,在6~12小时死亡者都称为猝死。猝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大多数是中年。浙江医学院报告的64例中,以30~39岁和40~49岁两个年龄组最高,占全部急死病例的65.9%。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报告的579例中,41~51岁组占33%,平均年龄为36.9岁,据Spain报告的463例在发病l小时内死亡的病人,31~55岁组占62.2%见表2。

 

2 1小时内猝死463例年龄的分布

年龄(岁)

冠心病(例数)

其它病因(例数)

总例数

百分率(%)

31~35

6

0

6

1.3

36~40

54

5

59

12.8

41~45

64

3

67

14.50

46~50

69

6

75

16.2

51~55

72

9

81

17.4

56~60

67

6

73

15.8

61~65

41

4

45

9.7

66~70

26

2

28

6.0

70以上

23

6

29

6.3

共计

422例

41例

463例

100

 

上述统计资料表明,猝死的年龄区比较集中,大多数猝死者是在风华正茂、年富力强之时。

 

引起猝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上的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猝死,但是,因冠心引起者为最多。上述463例尸检证明有91%是由于冠心病。据说在美国每年死于冠心病的患者中,猝死者约占2/3。1973年北京地区总结冠心病人710例,其中死亡者176例,猝死者占65.3%,猝死的时间越急促,冠心病所致的比例越大。有人分析l00例冠心病猝死,其中73%在八小时内死亡,即刻死亡者占34%,杭州地区报告的51例中即刻死亡者占76.4%。由此可见,冠心病与猝死关系十分密切。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猝死,最后都是由于心脏的舒缩功能发生紊乱,心肌缺血、缺氧和心脏内环境的改变所造成的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上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心脏的博击量必然减少,冠状动脉也就无法有效地继续为心脏提供血液。虽然临床上已证实冠心病与心脏猝死关系密切,但从一些尸体检查所见到的情况看,大部分猝死病人的冠状动脉的病变并不十分严重,所造成的心肌缺血的程度亦不甚明显,仅有少部分病人有血栓形成,有些病理改变似乎不足以引起心肌梗塞。一组500例冠心病猝死的病例中,有新鲜血栓者仅占32.8%,有急性心肌梗塞者占8.6%,还有部分病人甚至根本找不到血栓或心肌梗塞的表现。另外临床上有的病人虽已确定为冠心病而长期可以处于稳定,甚至经过初步治疗而痊愈,以后未再出现症状。相反,一些平时认为“健康”的,从未出现冠心病症状的人,常常突然发生猝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认为,造成心脏功能突然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心肌的暂时性缺血,从而出现心肌不稳定的心动电流及电位差,是心率失常的原因。或因为某些突然的神经因素的刺激反射性引起的心脏停搏,特别是一些情绪急躁的人,这种神经因素的作用尤其重要。

 

据统计:有57.5%的发病者与情绪的过分紧张有关。国外有人分析了40例猝死者的病史,其中23例有急性精神焦虑史或其它情绪突然变化的历史。还有人追问了26例病人死前情况,80%有较长时间忧郁。临床上经常看到一些心脏猝死者多发生于开会激烈发言时、观看体育运动或惊险电影、电视时以及亲人久别相逢的喜庆之际。这就使人们注意到情绪变化的作用。那么情绪又是怎样作用于心脏的呢?

 

动物试验证明:精神紧张时,可使神经末梢纤维分泌的儿茶酚胺增加作用于心肌,并激发血小板的凝集作用,成为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临床观察表明,多数猝死者为脾气急躁,时间紧迫感极强的所谓A型性格者。这种人易于激动,机体随时处于一种几乎是应激状态,这种状态可使体内的分泌功能发生紊乱,血液中儿茶酚胺、激肽类等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升高,可引起血管的收缩或痉挛,造成短暂的心肌缺血。如果这种应激状态持续下去,可引起血管壁缺氧,营养不良,造成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中年人无论是否有冠心病症状的出现,可以肯定血管内壁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及糖类物质的沉积,冠状动脉的口径已较青年时期相对地变小。

 

据认为:冠状动脉缩小l倍,心肌的供血量就缩小16倍。中年人即使冠状动脉口径没有明显缩小,其弹性也已有所下降。因此,当暴躁或过分激动时,体内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迅速增加,心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这就构成冠状动脉与心肌之间的供需矛盾。情绪的突然变化,还可能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痉挛而诱发室颤。另外因各种情绪变化所引起的血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增加,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引起坏死,这已从动物试验模型上获得证实。试验证明:应用儿茶酚胺后可见心肌有点状坏死,坏死区域的小动脉有血小板凝集现象。因此,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对机体的危害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不仅能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并能增加血液的凝固性而诱发严重的心率失常。不过每个人对机体的耐受性不同,对情绪反应的程度及所引起的内分泌变化也存在差异,这正是在同样冠心病人中所表现出的症状不同的原因。

 

虽然在当前对情绪引起的机体反应无法做出客观的定量,个体差异又十分悬殊,但是,可以肯定精神因素对猝死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有些病例甚至不能把精神因素单纯地视为诱因,也许是直接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局部病理变化并不明显,既没有明显心肌梗塞、又没有血栓形成的猝死者更是如此。

 

因此,中年人应注意预防过度的精神紧张,克制愤怒、激动、焦虑等不良情绪:这对于预防猝死是十分有益的。


上篇:四、高血压冠心病 下篇:六、支气管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