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第二节 误诊学的理论基础
http://www.zgkw.cn    主编:刘振华 陈晓红 章节作者:陈晓红 刘振华

 

    一、研究误诊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进步,临床医学发展的趋势是:一方面不断地在更深层次上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内在规律,以致分科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又是各学科进一步相互联系和结合,发展多学科的协同攻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才有利于临床上各种重大疑难问题的解决。医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结合,使我们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到社会心理因素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促进了身心医学、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病因学研究的深入。医学与哲学的结合,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学会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来认识医学上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在科学广泛交叉、结合、渗透的今天,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既然可以从医学的总体上研究临床上的许多重大疑难问题,当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误诊问题。医学的发展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误诊的原因确实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是就医生而言,医生的临床思维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近年来医学方法论得到广泛普及,临床思维方法倍受重视,这就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误诊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每个课题的解决,每门学科的建立,都是几种不同的科学方法综合或交替使用的结果。为研究解决误诊问题,单纯从疾病的特点及医生的服务态度、经验水平、思维方法等任何一个方面找原因,或单靠内科学、诊断学所提供的理论方法都是远远不够的,它已无法满足临床实际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把研究的领域拓宽,要改变过去对误诊研究的方法和角度,运用科学的分析综合的方法,除了研究疾病本身的变化规律外,还要对所有与误诊现象有关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力求揭示其规律。

 

    二、诊断学不能代替误诊学

 

    临床上为了使疾病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及减少误诊。早已对诊断学和鉴别诊断学进行了研究,并已有多种专著发表。迄今各系统的疾病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已有了比较统一的标准和方法。但是,尽管如此,误诊率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究其原因,是由于所有的诊断专著只是给我们提供了诊断学方面的规律和技巧,它所提供的是疾病综合的共性特征,却忽视或摒弃了个体差异中那些缺乏共性的次要特征,而误诊则常常是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及个性所引起。因此,要避免误诊,具有关键意义的,恰恰在于对个体的特殊差异的识别和把握。正因为诊断学没有完全揭示误诊的规律,所以误诊现象在临床上极为普遍,它既可以发生在条件简陋的基层医院,又可以发生在设备优良、技术高超的大医院;青年医生可以因为缺乏经验而误诊,经验丰富的医生又可以因为拘泥于经验而误诊;疑难疾病可以因其病情复杂而误诊,常见疾病也可以因为这种那种原因而误诊。这些都说明误诊有其固有的特殊规律。这种特殊规律的揭示单靠诊断学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应当有与诊断学相对应的误诊学来研究和探索。

 

    三、不拘一格,殊途同归

 

    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来都是和科学发展水平血肉相连的。科学发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发展水平又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在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因此我们认为,面对医学迅速发展的现实,面对未来,对临床上严重影响医疗质量的误诊问题,应当采用新的观念和新的研究方法,应当不拘一格。长期以来人们在诊断方法上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现代化的检查设备不断进入临床,各种诊断性的检查项目不断更新,但是仍未能使误诊率根本下降。可见过去单纯地从正面研究诊断的规律,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应当从研究方法上认真地查找原因。

 

    从科学方法上讲,谋求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既可以从其正面,也可以从其反面,还可以从其侧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所谓殊途同归就是这个道理。既然诊断学从正面研究疾病的诊断规律,未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误诊的发生,就应当改变一下研究的方法。从反面、侧面或从正、反两面多方位地共同研究也许更为合理,更能把误诊的研究引向深入。这就是误诊学提出的理论依据之一。


上篇:第一节 误诊学的提出 下篇:第三节 误诊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