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一、吴阶平院士的人才观
http://www.zgkw.cn    主编:刘振华

 

吴阶平,我国著名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17122出生,江苏常州人。l937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泌尿外科教授。对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研究使一些原本无法挽救的肾结核患者得到康复,在国内外医疗实践中得到证实。对输精管结扎开创手术中灌注远段精道的技术,使手术即时产生避孕效果。对肾上腺髓质增生的研究在医学上确立了一种新的疾病,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和承认。肾切除后留存肾代偿性增长的研究,纠正了对肾切除长期存在的一种不全面的认识。l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早期临床思维的形成

 

医生的临床思维主要来自临床实践,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临床思维。当我刚一接触临床工作时,首先看到的一个病例是甲状腺功能亢进,这时的临床思维是什么呢?就是拿我看到的东西去印证从书本上所学的东西。也就是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印证。当发现这个病人没有书本上所说的东西时,就认为病人不对,或者说叫做不典型。好像每个病人都应该是书上所描述的那样,认为书本上的东西是天经地义的。我认为谁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后来,我当实习医生,才开始把诊断和治疗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来观察病人,这时开始懂得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所谓绝对的典型性是没有的。这个时候的临床思维是非常简单的分析、综合,是非常普通的思维过程。不知道怎么样使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使自己的主观符合客观,也就是说,缺少辩证法。

 

刚一毕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毕业一二年的比刚毕业的强得多,这几乎是个普遍规律吧!刚毕业的人比毕业一二年的人工作能力差得远,人家能解决问题,你解决不了。另外,我还有一个感觉,毕业十年的人不见得比毕业五年的人高明。毕业头一两年,能够不断地增加实践的机会,增加知识,使得你的概念逐渐完整起来,临床思维的能力也能得到很快的提高,这是因为你所学得的知识与你自己的实践有所结合,对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开始了多次的反复,自然而然地就使得你的认识有一点儿飞跃了,也就是说,形成一点儿概念了。这时,你就知道考虑问题不能那么简单,那么单纯,就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只强调病人的白细胞降低、脾肿大这样一些单纯的方面了。开始懂得要使自己的主观尽量地符合客观。这时,也觉得实践的重要,知识的重要,觉得要学会更全面的思考,学会总结经验,学会使自己聪明起来。我当时是有这个认识的。

 

(二)自觉运用辩证法

 

我毕业五六年的时候,全国就解放了,就开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听了艾思奇、孙定国同志的讲课,启发很大。另外,也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我是从医学开始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当时觉得很亲切。客观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疾病的发生、发展,它的转归,都是这样。学习后觉得有点开窍,懂得了临床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也就是说,已经多少有一点辩证的思想,也有一点自觉性了,这是从反复实践中得来的。也可以说,辩证的思维在我脑子里也多了一些。对一个病人要从他的具体情况来考虑。疾病的发展变化很多,当然对它的认识可能是对的。可是,后来出现了新现象,那你就要重新考虑。同时,还要根据病人的情况,不断创造条件,使他能够康复。这就要把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结合起来,它们不是一个单纯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点,后来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病例的增多越来越理解了。

 

能够进行辩证的思维是人类的特征。经过长期的实践,终究会达到能辩证思维这样一个阶段。当然,有的人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有的人可能长期处于萌芽阶段,不能很好地前进。这里,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你的自觉性够不够的问题。临床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自觉性,使自己更聪明些。所谓更聪明就是要使主观能够符合客观。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指导。这是我学习后得到的一个认识。所以,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我接触过很多医生,特别是年岁比较大一点的医生,他们长期停留在不能自觉的阶段,照理讲,他们的经验应该是比较多的。可是,不是这样,主观主义的东西在他们脑子里多得很。当客观跟他们的主观不符合时,他们总认为是客观不对,自己的主观是对的。所以,我始终强调自觉性的问题,要把辩证唯物主义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周恩来总理多次向医生说:“医生应很好地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医生最需要辩证法,也是容易懂得辩证法的。”对总理的教导,我有一个认识过程。要使自己聪明一点,就要自觉学习辩证法,要努力实践,要把学的东西跟实际结合起来,通过比较短的时间,使自己的医疗水平(或者医学水平)提高一点,这个是可行的。我认为医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很大的有利条件,也许就是周总理说的,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能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经过分析、综合,从而形成概念,作出判断。最后从病人的病情变化,从治疗效果来验证原来的判断是否正确。经过一次、两次反复实践,就可以验证你的主观分析、判断是否符合客观,就可以使你的认识不断地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再到具体,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由于过程短这样一个特点,就逼着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去总结提高。在总结过程中,医生还可以利用尸体解剖这样一个有利的条件。可是,现在医生最缺乏的还是尸体解剖。我们的诊断对或者不对,有许多是靠尸体解剖来得到的。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尸体解剖搞不起来,这是我们的医疗水平不能很快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尸体解剖的问题,在咱们这样一个国家里,应该说是可以做的。但恰恰做得不怎么好。在国外,这个问题有过波动。1979年我去国外,外国朋友告诉我,他们的尸体解剖率降低了,其原因是现在的诊断是如此的精确,尸体解剖花很多钱就很不必要了,但近两年来又有改变。

 

(三)把握临床重要环节

 

一个医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首先是要全面的占有材料。看病人,作诊断,都要全面地占有材料,而这些材料是客观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因为要想得到这些材料并不容易。我认为问病史是一个临床医生学一辈子的事情。医生问病史,都是向病人学来的,比如说头痛,什么胀着痛,绞着痛,医生不见得所有这些都有亲身实践的体会。我认为问病史本身就是一个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过程。首先病人主诉病情,然后你就去问,比如说头痛,到底是符合脑瘤的头痛,还是感冒的头痛,是眼睛疾患的头痛,还是鼻窦炎的头痛,你就得去分析,还得去进一步追问。接着就进行体检,发现有一个有价值的体征,当初病人也没有说,你也没有问,于是又要再一次追问。所以,问病历本身至少有这么三个阶段,病人自己说,医生问,然后再补充问。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问病史也是对你的学识、实践和临床思维的一个考验。比如说会诊,会诊的医生向病人问病史,等他问完了病史,尽管还没有检查,你邀请会诊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他已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可见他问病史就比你高明得多。问病史必须有临床思考,有些医学生问病史,常常抓不住要害,因而很难把主客观的关系弄清楚。现在检查诊断方法浩如烟海,最重要的关键问题是在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检查方法。检查诊断方法也应该根据具体病人的不同情况,区别重点和非重点。在适当时机选择正确的检查方法是很不容易的。常规检查是很好的,是必要的,但决不能限制我们。什么血常规、尿常规等等是一些共性的东西,还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检查。无论是问病史,还是体检化验,都要把搜集材料和思维、分析结合起来。在收集材料中分析,在分析思维中去收集资料,两者不能割裂开来。

 

其次是对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思考。认真思考很不容易,对一个问题的思考要深入,要反复地回顾。这一点许多人强调得不够。作科研工作也是如此,当科研工作做完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以后,就要坐下来想一想,回顾一下,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不能盲目地在那里实践,而是非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在那里实践。治病也是这样,你本来是这样考虑的,但今天又出现了一个新情况。那么,这个新情况是支持还是根本否定你原来的某一个考虑呢?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人的思考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询问病史,进行体检、化验,作出了诊断,这个过程是否算完了呢?这个过程并没有完,还要不断地考虑诊断是否符合变化了的情况。

 

临床容易发生失误的有两种情况:第一是常见病。患淋巴结核的病人来医院就诊,你一看就知道这个病人患淋巴结核。这个诊断大多数是对的,因为你有知识、有实践,又看到了病人的情况。但是,在大量常见病里头也常会出点特殊的,你就往往不会去考虑,比如说淋巴梅毒,这是少见病、如果我们的知识比较丰富,技术比较熟练,那么系统考虑的过程就会加快,一刹那就过去了。系统考虑其中包括所有的步骤,其中包括资料以及辩证思维,共性、特性的东西也都在里面。第二是罕见病、少见病也容易诊断错,因为你没有那个知识、那个实践。学习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难一易一难一比较易的过程。我是一个外科医生,开始学割阑尾炎,觉得挺难的,治疗了几个以后,觉得并不难,再治疗几个以后,又觉得难了。因为见到了各种各样的阑尾炎,有典型的,有不典型的,或者是特殊的,再经过临床实践,又觉得比较容易了。这是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问题在于如何把难一易一难一易这个过程缩短,这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就在于有知识、有实践、会思考。有了一定的实践、一定的知识积累以后,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思考。一个临床工作者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常常要查查书,这就表明他在思考。所以查书比念书还要重要。当然念书是系统的,必要的,但在念书的基础上查书更为有效,它可以验证你过去所学的知识。

 

(四)主观与客观相一致

 

临床思维中要不断地检查自己的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问题。判断、概念是来源于客观的,但它属于主观的范畴。你的判断、概念是对还是不对,或者是部分对,就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你的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不少有经验的医生治病很不错,但有的时候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东西却不少,而且还很难改变。医学试验采取单盲试验、双盲试验是科学的,但是,我们不能处处强调双盲试验,因为你的主观分析不见得能照顾得这么全面,应该先让事实来说话,到底是不是真的治疗好了。有的人把想象当作客观,当作事实,是不行的。有人认为这个时期之所以死亡率高,是因为麻醉方法变了,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的问题,有很多因素。关于治疗方法,有些人也走极端,喜欢这个治疗方法,不喜欢那个方法。其实,治疗方法的原则性与非原则性是交叉在一起的,不见得某些问题都是原则性的,是可如此也可如彼的。可如此可如彼的问题在某些场合就变成一个绝对的需要,成为不可如此,不可如彼了。所以在治疗一个病人时,你认为这种治疗方法不好,可是恰恰相反,用了之后痊愈了,病人很满意,证明这个方法是好的。所以,在临床思维中,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共性与个性能够结合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这里面有一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问题。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判断与客观混为一谈,否则是很危险的。判断有可能是对的,但也有可能是错的,如果你有这样一点认识,那就是说你离题不远了。有一个病人,当时有不少医生看过,诊断为胰腺炎,后来又找来了一些原来给他看过病的医生来看病,又说是胆囊炎。为什么是胆囊炎呢?一年前,作为胆囊炎治疗,治疗好了,所以这一次则认为是胆囊炎复发了。这个病人去世后,作了尸体解剖,结果是胰腺炎。为什么上一次按胆囊炎治疗好了呢?是因为用非手术的治疗方法来治疗胆囊炎和胰腺炎,是差不多的,而且上一次是轻度胰腺炎。这一次胰腺炎的特征更加显著了,这些新的变化没有搁进原来那些医生的脑子里。可见,作为一个临床医生要多学点辩证唯物主义。

 

刚刚解放的时候,肾结核病多得不得了,几乎占住院病人的l6%,而且多是晚期病人。一个肾有结核,拿掉它就行了,如果两个肾都有结核呢?那就等于宣判了这个病人的死刑。当时,我看到了很多的所谓双肾结核,做膀胱镜检发现一个肾破了,做静脉造影,一个肾没有功能了。可是,这时我有一个若明若暗的感觉,没有功能的那个肾是不是结核?检查的情况是不是与客观相一致?后来,经过反复证明,那个完全没有功能的被认为是坏了的肾,其实没有结核。只是因为有结核的那个。肾的结核把膀胱搞坏了,把它的口堵住了,使得没有结核的肾积水了。所以我们提出了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问题。后来,从对死亡的病人的解剖中所获得的材料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一件事,到现在为止,国内外泌尿科认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成千上万的病人得到了挽救,恢复了健康。当时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主要是为了想挽救病人。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只是说明了自己的主观跟客观是否相一致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输精管结扎是一个古老的手术,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58年,对计划生育做了一些研究。当时,我认为输精管结扎手术太简单了,没有什么可改进的了,可是,后来我一想,还有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那就是输精管结扎以后,精子再从睾丸里过不去了,但已经过去了的精子还在那个地方,如果不排掉,还可以生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进行输精管结扎的同时,采取精管灌注的办法,把它排除掉。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问题,这只是说明,不要把客观事物看成一成不变的,看成是已经终结了的。

 

大家都清楚,高血压是一个很常见的病,可是,高血压并没有说到它的病因。后来知道了,肾脏病可以引起高血压,即肾性高血压。肾炎可以引起高血压,主动脉狭窄可以引起高血压。后来还知道肾上腺的病也可以引起高血压。肾上腺上长瘤子,这种瘤子能产生一种激素,这种激素使得血压升高。这种病是科兴提出来的,当时只不过3例,加上文献上的l2例,共15例,根据这15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概念。另外,。肾上腺皮质增生也可引起高血压。肾上腺髓质里长瘤子,这叫嗜铬细胞瘤。这种瘤子也可以引起高血压。但是也有另外一方面的情况,有一个病人,一看好像嗜铬细胞瘤,结果一动手术,不是瘤子,而是肾上腺髓质增生。这是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病,于是就查文献,从20世纪30年代起查了4篇文献,其中6个病人有类似的报告。但是,总的说来都否认这件事。当时,我认为否定不合理,继续注意这个问题,到了70年代找到了17个病人,于是我指出了肾上腺髓质跟皮质一样,不仅可以有瘤子,而且也可以有增生,都可以引起高血压的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从不承认这个病到承认这个病,本身就有一个主观不断地符合客观的问题。1963年,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搞了一个断肢再植,现在看来很了不起呀!陈中伟同志讲,开始就有一个一定要把断了的手接好的愿望,于是就解放思想,当然,解放思想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五)善于吸取经验教训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经验,要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这个问题也要靠自己的实践才行,首先必须有自己的实践,才能认识人家的经验教训,否则就懂不了人家的经验教训。从别人那里取得经验比较容易,可是吸取人家的教训就比较难。教训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因此,写教学方面的文章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事情。现在,写教训方面的文章比较少,至于写好教训则更少。学人家的经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人家的教训就更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不能事事都自己去碰钉子,让病人受到影响。在临床思维里,除了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以外,更重要的还要学习人家的经验教训,这样,你的概念,你的知识,才能更快地丰富起来。

 

综上所述,把丰富的感觉资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样一个进行改造的工作,在临床工作中也是完全一样的。当然,它有它的特殊性,作为指导思想、作为方法论来讲则是一致的。它需要实践、需要知识,也需要思维的辩证法,需要自觉性。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临床思维。但是,有了临床实践,也不等于临床思维就达到了一个完满的程度,还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指导。

 

病人的主诉一般来说是客观病变的主观反应,这个主、客观的相互联系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却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既要就个别症状进行分析,又要就病人整体、若干症状的结合,以及体征作综合性的分析,以减少所得结论与实际不符合的可能。还应注意,病人的主诉有时实际已经包括了他自己的分析和综合,而这种分析和综合有可能不符合实际。例如病人说,“有痔疮,大便带血”。“大便带血”可能是客观实际(当然最好能看到带血的大便,因为也有错的可能)。有痔疮既可能是客观实际,也可能是病人的分析,因此就要弄清有痔疮的根据并进行检查。即使检查证实痔疮的存在也还不能完全肯定两者的联系。直肠癌患者有时不能及时得到诊断,就是没有注意分析、综合这些主观与客观可能脱离的环节。在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类似的问题。例如,应用某种治疗,病人自觉好转,必须从多方面收集资料,分析、综合才能证明“自觉好转”确是病变好转的现象。

 

同样,在医生的分析、综合过程中,也时时要注意自己的分析哪些是符合实际的,哪些还只是一种分析或可能符合实际。在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过程中,可以见到有的医生把实际只是自己的分析,当作客观存在作为综合的根据,这样就很自然得出错误的结论。综合比分析更为复杂,正是由于综合包括很多分析,在重要性上各有差异,在正确程度上又各不相同。如果对所作之分析的正确程度有清楚的认识,则最后的综合判断可能比较实际。恩格斯曾说过:“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他还说:“以分析为主要研究形式的化学,如果没有它的对极,即综合,就什么也不是了。”可见,把综合与分析结合起来,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有的同志在医疗实践中,忽视综合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或者不善于综合。他们不了解,没有综合,摆在我们面前的就只能是一大堆材料,在认识上就不能形成飞跃,就难以对疾病或研究课题获得清楚的概念。这是显而易见的。

 

(六)不断更新知识

 

无论任何级别的医生知识更新的问题都是很重要的。现在,新技术、新知识多极了。科学在发展,我们对人体、对疾病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入了。例如你过去没有一个遗传病的概念,对这方面的知识知道得少,那么,在看病人时就不会发现遗传病。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知识,你就会发现好多问题跟遗传有关,与社会有关。有的病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来的。比如说,没有那个药物,就不会因药物引起的有那样的病;有了样的药物,就会有那样的病。例如,有了抗生素就会有这方面的病。事物不断在前进,如果我们跟不上科学的发展、医学的发展,那么,临床思维就不可能完整。临床思维终归有知识的一面,有实践的一面,两者缺一不可。书本知识很重要,吸收书本知识要通过你的实践才行。比如,北京现在有了CT,有了所谓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经过使用,才知道它有什么好处,这个好处与原来书本上所说的是基本符合的,但也要知道有什么不足之处。所以,我们要把新的知识力求和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否则就不能深刻理解应用它。


下篇:二、裘法祖院士的医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