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走进历史,从“1101”开始(代序)
http://www.zgkw.cn    胡果
        拜访林钧才老。

    崇文门外,一栋灰色塔楼。电梯门开了,女司机随口问:去几楼?

    十一楼,1101

    话音刚落,表情木然的女电梯司机脸上绽开一朵微笑。

    您是林老家的客人?老俩口可好啦,这会儿准在家!十一层到了,絮絮叨叨的女司机丝毫没有打住的意思。走出电梯,身后还跟来一句热乎乎的走好!

    这栋16层的塔楼里有多少住户?将要见面的老人有何力量,让一个开电梯的女工将满腔好意毫不吝啬地洒到初访他家的客人身上?

    两位老人迎出门来,八十岁的林钧才和七十三岁的赵志强,微笑着伸出手。跨越半个世纪的代沟,触摸到一种缘分。

    家,普通得有些简素。

    木头床上铺着一领难辨原色的竹席。床是1953年在南京接管国民党中央医院时买的,席是1970年漓江边上组建桂林越南干部医院的纪念,旧是旧了,依然爽洁干净。

    过道中挤了一橱书。随手拣起一本,砖头般厚实,书页已发黄发脆。这本《孔氏实地解剖学》,是解放济南时在市立图书馆满地弹片与灰尘中淘来的,几十年转战南北,始终是主人行囊中最重要的收藏。

    唯一张扬的是阳台。

    大大小小的木盒、铁桶、陶瓷盆、塑料瓶,植满形形色色的花、草、藤、木。深深浅浅的绿,从地板攀到屋顶,又从屋顶垂到地上。一种生命力,刹那间滚涌着扑到面前……

    就在那一刻,我决定,倾听林老,为那醇厚的人生留一份诚实的记录!

    这是2001年的夏天,811

    其后两年间,一次次走进“1101”,聆听,交谈,提问。

    身不由己的出差、赶稿,将时间撕得七零八落。采访变得毫无规律,反倒有些让人期待。常常在外边疯跑一阵后回到这里,度过一个充实而愉悦的上午。不管何时敲开门,都会有一如既往的微笑等待。

    最精彩的,还是林老本身。  

    反右风云中以党籍担保,山高林密的前国民党中央医院竟未打出一个右派

    浪高于浪的三反风波中,北京协和迎来让许多老专家久久感念的黄金时期

    如火如荼的武斗风潮中,漓江边上童话般捧出中国最大的国际医院;

    风雨飘摇的文革后期,率北京医院忍辱负重保护一大批老干部;

    以农家子弟的出身,成长为一系列著名医院的院长;

    虽只有小学学历,却终身仰慕知识,敬重知识分子;

    远赴越南丛林参加新中国第一次鲜为人知的国际援助;

    十年中三度被周恩来总理点将,屡屡受命于危难之际。

……   

    生命的质量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其丰富程度。六十载征程,数万里奔波,烈火寒冰,跌宕沉浮,始终不改为着信念慷慨以赴的战士本色,绝少谋计一已之身的得失荣辱。林钧才80余年人生之旅,就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大书,扉页上大大写着:只有为他人活着,生命才有价值。

    在这个老人身上,有一种可贵的性格:实事求是,服从真理,不惧挑战,永不言输。笑谈过往,他说,一次次生死考验闯过来,与其说靠智慧和胆识,不如说凭良知与常识。

    老实讲,林老的人生,很难冠以“如愿”两字。依他的心愿,是想做一名学者,恬淡地生活。一次次突如其来的挑战,将他推向一个个难以推卸的使命与责任。无奈遗憾了一辈子,却也无怨无悔、兢兢业业一辈子。

    这就是那个年代,这就是我们的前辈。责任面前,个人始终微小又苍白。痛苦着、牺牲着、奉献着,既悲也壮。

    离休多年,他笔耕不辍,四处奔走,为中国的医疗改革、医学管理鼓与呼。他一刻不停地思考。这是他挚爱生命、关注生活的最佳表达方式,是一名永不卸甲的战士最自然的心灵选择。

    一炉生命之火,烧了80余载,还在旺旺地燃着!在他面前,后辈我者,甚至会涌起一丝嫉妒……

    两年的采访与记录,是一次学习和思考。透过一个人的历程走近一个时代,在几近尘封的的故事中,开始寻找两个字——历史。

    卖得正火的畅销书中,不缺历史。上海滩秘史,老北京旧闻,风花雪月,亭台楼阁。

    正在热播的影视剧中,不缺历史。唐宋明清,帝王将相,轮番上台,尽情戏说。

    唐装俏销,旗袍流行,爵士乐,老家具。怀旧风弥漫在世纪之交的巷尾街头。

    天天追逐新闻的我想去倾听过去,并非为赶上述时髦,恰是于这些无处不在的历史感中,体会到一种深深的迷惘和失落。

    历史是什么?历史于今有何意义?在这个时尚变化如软件更新般迅速的时代,要不要关注历史?关注什么样的历史?如何去关注历史?

    两年中,发生了一些事,让这次找寻变得日渐认真。

    2001年采访兴边富民大会战前往广西,沿边境线走走停停。这里,是50年前中国军事顾问团秘密入越的土地,也是30年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如今成了风景区。

    2002年去威海开会。这里是林老的家乡。在牟平,提起60多年前的雷神庙战斗,当地人引我看当年留下的一块铁皮,0.8平方米的面积,密密麻麻遍布日军射出的130多个弹孔。

    就在这一年,结识了一群50年前首批进军西藏的女兵。为回击近年来某些肆意杜撰的所谓纪实,她们每天从京城的四面八方赶往一位战友家中,埋头编写回忆录。书出版了,当年的女兵泪花闪动:朝花夕拾,只为给后人留一段真实。

    也是这一年,《激情燃烧的岁月》不期然间火遍大江南北。多少个夜晚,无数奔忙于十丈红尘的现代人,选择在电视机旁等待那份感动。

    我们似乎一夜之间发现,我们其实从未真正了解过我们的父辈,我们忘记了仔细端详那些如水般流逝的岁月,更忽略了用心去体察那一代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沉。

    于是,继续工作。惭愧着进度缓慢的同时,又希望这样的采访永不停息。

    感谢林老赵老,宽容我迫不得已的缓慢;感谢诸位师友,鼓励我选择了坚持。特别是陈晓红大姐,她对林老的深刻理解,引我走近一座富矿,树起努力挖掘的信心。尽管由于阅历浅薄、笔力软弱,这种努力收效甚微,遗憾多多。

    与其说我是一个作者,不如说是一名记者。两年间,我所做的全部工作,所尽到的责任,无非是记录。

    尝试过许多结构方式,最终一一放弃,选择了大致按照年代,据事实录。真实,最有力量。面对眼前这位老人,面对那跌宕的人生履历、丰厚的情感世界,一切精美的文字、精巧的铺陈,都显苍白。

    不假虚饰的平铺直叙也许有些单调,但我愿意奉上一份老老实实的人生记录。这些粗浅的文字只是一个人的流水账。如果从中读出些许人生况味,引发一点探究那个年代和那一代人心灵史的兴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又近十五。半年前完成初稿,一轮春月高挂;今夜中秋将临,月色更显澄静。

    历史,不该是花花绿绿的点缀,也不是碾落成泥的尘土。她是高远的天空。有时朗月当头,有时风雨交加,有时只是一片无边的苍茫与寂寞。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她都在默默注视着你。运气好时,抬起头来,会见她的清辉,正悄悄洒下,沐着尘世中的你我。                         

                                                                                        20039月,京东


下篇:水样的品格 火样的人生——我眼中的林钧才老(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