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二、胶东农家一少年
http://www.zgkw.cn    胡果
  
        父亲一咬牙粜了粮,将老儿子送进了村里的学堂。在他身上,寄予着这个庄户人家的全部希望与最高理想

    1921年,山东文登林村(现属威海)一个普通农家,添了个小子。

    文登居胶东、临黄海,齐鲁之地、礼仪之乡,文化深厚、民风淳朴。文登人曾被谐称为文登熊,言其憨厚耿直、忠诚质朴、豪爽义气。近代以来开埠通商的熏染,又使这里较内地多了几分开放气息,无论谋生计还是闹革命,胶东子弟都出得多、走得远。

    林钧才的父亲林润泽就是个既憨实又精明的庄稼人。全家8个孩子,生病夭折了俩,剩下老大福宝、老二福财、老三福考、老四福进,还有个闺女冬子。新添的小子取名福忠,大号林钧财。参加革命后去掉,留下

    都说多子多福,赶上这么个年辰,却意味着生活更加艰辛。母亲常常叹息:看来小儿子的名字起得不好——福忠,福终嘛!

    胶东人多地少,要想混碗饱饭,闯关东是男孩子的一条出路。

    传闻关东人烟稀少,物产丰饶,到处是大片大片黑油油的处女地。满坡老山参,河里金砂淌,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落到饭锅里!再就是闯高丽。高丽即朝鲜,缺劳力,坐船在海上颠簸一晚就到了。在那里当学徒、挖煤窑,慢慢还能攒下点钱寄回老家。

    大哥十几岁跟人闯关东去了海参崴,开始还有书信,后来就断了音讯。二哥去汉城做学徒,从此流落异乡。三哥四哥跟着父亲,白天下地,夜里做鞋。文登布鞋很有名,家家户户都会做。熬更打夜走线飞针,赶集时换回几个油盐钱。几十年后,林钧才出访美国、加拿大,在大洋彼岸的超市里还见过打着文登名号的手工布鞋呢!

    至于这个老儿子,父亲没让他干活,而是一咬牙粜了粮,将他送进村里的学堂。在他身上,寄予着这个庄户人家的全部希望与最高理想:识文断字,会打算盘,最好学上几句洋文,将来能够混个洋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胶东一带,是日本人、德国人的势力范围。威海、烟台的港湾里,泊满了外国的军舰商船,一到夏天,海滩上尽是消暑度假的洋人。给外国人帮帮忙,跑跑腿,摆台服务,当个通译,就叫混洋事。在老百姓的眼里,这可是个美差,做上一夏,一年的吃穿用度都有了。

    林钧才却不这么想。他聪明好学、求知欲强,在北京念大学的叔伯哥哥林一山是他的偶像。每次林一山放假回来,他都要缠着哥哥谈天说地讲故事。一山哥哥仿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讲得海阔天空,林钧才听得如痴如醉。

    其时的林钧才,当然不知林一山是中共地下党员,更没想到,日后正因为他的存在,彻底改变了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在少年林钧才的眼中,一山哥渊博的知识、潇洒的谈吐、远大的抱负,像吸铁石一样牢牢粘住了他。他暗下决心,将来像一山哥一样,走出林村,上大学,见世面!

    有了动力,学习更加努力。平时抓住一本书一张纸片,立马埋头读起来。农忙时往地头送饭、牵驴驮运的路上,也念念有词,背诵功课。

    夜里,父兄们围在油灯下做鞋,林钧才给他们念《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西游记》、《水浒传》。他们听上了瘾,学校书架上的小说很快便读完了。这种夜读,让林钧才认了不少字。爹又卖粮换了两块大元,央求本村混过洋事的赛先生教儿子几句英文,为日后早做准备。

    16岁的林钧才小学毕业了。老师王国忠很喜欢这个聪明好学的学生,登门说服了父亲,亲自带着他去县城投考中学。

    这是林钧才第一次进文登城。高大的城门楼子,宽敞的大街,熙熙攘攘的人潮,此起彼伏的吆喝……眼睛、耳朵一时间都不够用了。更令人兴奋的是,头回考学,就被文登中学录取了。

    这个庄户人家做梦也想不到,自家居然出了个秀才!林钧才更是一辈子记着这位王国忠老师,感谢他启蒙开智,更感谢他给自己灌输做人的正直。他常对着这群乡村少年讲九一八事变,忧中国的出路,慷慨激昂时,或落泪或高歌。他最早让林钧才懂得,世界上还有比让自己吃饱穿暖更大的事情。他曾悄悄对林钧才说:我要带你去延安,找毛泽东、朱德,参加革命!林钧才点点头:你到哪,我就跟你到哪。

    几年后,一次夜行军途中,林钧才突然在兄弟部队的队伍里发现了王国忠。林钧才突然醒悟,老师原来就是地下党员!师生重逢,喜出望外,两人肩并肩走了好长一段路,最终挥手惜别,从此枪林弹雨,再无消息……

    回到1937年夏。少年林钧才一心一意准备进城念中学,全家又喜又忧四处为他筹学费。

    就在此时,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了。

 

上篇:一、江青突袭问家史 下篇:三、初次离家即永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