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三、医院改革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http://www.zgkw.cn    胡果
 
        一场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评审闹剧被终止了。但林钧才对于中国医院改革的思考却远远没有停步。

    这种思考,散见于他一次次外出讲座,一篇篇研究论述中。把它们归在一起,整合一下,可以梳理出一条明晰的思想红线。它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考察事物,得出一个结论:医院改革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林钧才认为,任何事业能够正常发展并获得成功,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需要有坚强的领导、高素质的职工群体和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三个要素。医院改革到了当前时期,环境思想因素的作用已经突出出来,成了医院继续深化改革的关键。如果不改善外部环境条件,医院改革仍在当前的环境中艰难地挣扎,按现行的思路和政策已经难以为继了。这里所指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明确的政策,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整体化的医疗体制和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这些对当前的医院改革都极为重要,而这些又都属宏观调控管理,医院自身对之无能为力。

       
1996
年,他将自己的思考集中写成了《医院改革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文。在当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这篇文章作为会议参阅件,下发给每位与会者。林钧才关于医院改革的思路,被更多的人所熟悉、所接受。      

        那么,林钧才眼中的“环境因素”都包括那些内容呢?首先是明确的卫生政策。

     林钧才多次表达出这样一个思想:医院改革中的运行机制失衡,导致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最根本的原因是医院改革所依据的政策不明确。而政策对医院的行为有着很强的导向性和规范性。正确的政策发挥正效应约束医院的行为,形成有序的运行机制;政策含糊不清,会产生误导,医院为了生存与发展,采取权宜之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是不顾全局和长远利益的行为,背离医院的性质和宗旨,运行陷入恶性循环。

        每
项政策的制订,都不能离开其事业的性质和宗旨。我国长期以来按传统以至国际惯例,卫生事业定性为福利事业,卫生机构的运转完全依靠国家或企业支付。随着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卫生事业改为公益性福利事业,但经济补偿机制没有相应进行调整。政府补贴主当道萎缩,甚至完全断粮;服务收费结构不合理,国家财政对医院差额拨款下降到只占职工工资的10%左右,医务人员技术服务收费只占业务总收入的10%左右,医疗收费受到价格政策的控制,收费标准严重背离价值规律;医院面临经济补偿不足,购入支出加大和收入卡死三方受阻的情况下,靠自身创收维持运转,采取某些对策,增加收入,为生存计别无出路。
    
        国家缩减以至取消对医院的经费投入,又为抑制医疗价格上扬,控制医疗收费价格政策基本上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价管理传统作法,在与市场经济发生矛盾的情况下,未能及时从总体上进行调整,价格政策与补偿政策不相呼应。国家经费投入减少了,却诱发了医药费用急剧增长的负效应,这种政策使社会要付出更我的医药费用,造成了更大的消耗和浪费。这就是给政策要医院自己搞活,而不管贯彻落实政策的经济补偿要素,其恶果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证明,医院改革和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有一个符合实际的、明确的、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政策的制订必须遵循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性质和宗旨,与性质相背离的政策或不完整的政策,必将把医院的改革导入误区,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延误改革的进程。

     其次,还需要哟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
    
     林钧才认为,在新形势下医院改革,政策不能贯彻和体现的另一个原因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医疗补偿机制不健全这两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传统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没有从根本上锾。现行的医疗制度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医疗费用没有稳定的来源,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和重组,现行的医疗制度已经不相适应,本身也难以运转下去。医院由于缺乏合理的筹资体制,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医疗费用没有合理的定额标准;公费医疗由各地财政自定,随财政收入而浮动;劳保医疗随企业经营状况而定,医院的经费补偿主渠道极不稳定。

     医院缺乏持续的公共财政支持和合理的筹资渠道,还要背着越积越重的欠费包袱,医院不得不转向医疗市场,乐意向有公费劳保者和有钱人尽量提供尽可能多的医疗服务,享受保险者得到的服务越来越,而自费病人得到的服务则越来越少,意味着医疗保健偏离了公平和社会保健原则。医院为获取更多的收入,利用激励机制鼓励医务人员高额创收,用以发放奖金来弥补低工资报酬,以增强凝聚力。医务人员的自身利益同医院的利益很难分开,通过提供更多更昂贵的服务获取经济利益,医务人员的行为引起医疗费用的普遍上升和社会的责难。
    
     这种做法的另一个消极影响是不顾整体效益,实行零售式经营,削弱医院的结构性功能;医院只顾短期的医疗保健需求和短期目标,做出低效的投资决定;忽视基本的、长期的医疗保健需要,难以建立起成本低、效益高的医疗结构和运行机制。

     要扭转医院这些以效益很差的方式所作出的反应,建立起正常的、有效的运行机制,知心朋友具有健全的医疗保险筹资渠道,合理的医疗补偿机制和完善的医疗费用制约机制。形成这种机制的重要措施就是普遍实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而且医疗保险制度必须同卫生的社会目标相一致,使医院得到合理、稳定的资金来源,使社会享有公平的医疗保障。

        第三,这种“外部环境因素”也包括整体化的医疗体制。
    
     要促使医院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发挥整体效应,投资少,效益高,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整体化医疗体制和政策,以及区域规划的引导。否则依靠单个医院无限度扩大规模,增加服务项目,自身挖潜,提高使用率,事实证明其效果是有限的,其负面作用则是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出现我们所不愿看到的滥办医,办医乱宏观管理失控的局面。
    
     当前阻碍医院的功能到位,效益低下,主要是医疗体制中的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卫生部门内医药、中药、预防、计划生育、妇幼等各成体系,机构重叠,资源支解,财政分灶吃饭,卫生费用权力下放,卫生部门失去了预算的杠杆作用,易被滥用,医疗机构重复建设,基层和部门卫生规划各行其是,数量膨涨和利用不足,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差距拉大,基层医疗保健削弱。医疗体制的社区化和行业化,是世界性卫生革命的大趋势,要达到这个总目标,需要政策决策,多部门合作,在一个更高级别的政策机构协调下,才能实现医疗体制的整体化。
    
     经济补偿严重不足,势必把医院推向市场,在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展开竞争,做到财务自理(占90%以上)。医院以增加收入为目的,积极提供特需医疗服务,实行专家门诊、点名手术、业余服务等零售式的经营,不惜牺牲基本医疗结构。在同一医院里搞特需医疗,很难同基本医疗界定,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为争取病人,提高知名度争创技术特色,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长,人长我专的所谓科技兴院策略。专科医院、重点专科、先拔尖子人才,买高精设备等大行其道。这种非均衡发展策略,造成医院结构性矛盾和内部摩擦,既不利于医疗体制的整体效应,也不利于医院的基本建设,单科独进,需要大得多的成本,医院的科技进步不同步,重点专科发展失去他科互补,缺乏深厚根基没有后劲。医疗服务高档化、宾馆化,硬件投入大,成本高,经常性费用随之增长,最终以提高医疗价格等形式转嫁到消费者头上。鼓励医院办三产,以副补主,发展到远离专业,难能如愿,甚至成了以主补副,国有资产流失。医院这种不顾后果的竞争策略,将导致自身的畸形发展。
    
     当今构建整体化高效的医疗体制,要依据卫生模式的战略转变,我国正处于第一次卫生革命和第二次卫生革命相互交叉与逐步过渡时期,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加,新技术及新方法的采用和消费者需求的上升,医疗服务结构应随之而改变,总的发展方向是急症医院(综合医院),慢性病医院、康复医院、家庭医疗构建成连贯性的医疗体系。开展一日住院、一日手术和一日分娩,可大大减少平均住院日(我国为14.7天,澳大利亚为4天),减少人均门诊、住院费用。还可利用价格疏导的方法将基层医疗服务的价格降低,提高大医院(急症医院)的价格水平,利用经济手段引导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抑制对大医院的需求。实行转诊制,会减少就医的盲目性和病人争抗日 大医院及由此造成的浪费。还可抑制城市医院的发展规模,充分发挥其人才,设备的效能,增加政府对基层社区的投入,有效的引导卫生资源流向社区基层,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益。使卫生发展以医疗机构为中心转向以人群医疗需求为中心的战略转变。体制性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应把目标和工作重点放在这里。

 
     最后,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医院管理队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求有高效率的管理,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效率就是生命。马克思认为管理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心须进行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1页)。作为现代生产力三个物质要素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使之在生产过程中结合起来,才能进行实际的生产活动,衽这种结合,靠的就是管理。

 
   在林钧才看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管理的重视程度确有提高,但按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来看,还很不够,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重视硬件,不重视软件;重视有形资产,不重视无形资产,不认为管理是生产力,没有象邓小平同志那样肯定生产管理是科学(《邓小平文选》第五卷第351页),没有真正地把管理纳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范畴之内。囿于传统观念,习惯地把管理人员称之为脱产干部非生产员。在此,要向管理要效益,必须由上而下地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按医院的工作性质,组织结构的特点,其管理的效益要求应当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统一,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统一,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统一。医院又是一个多因素、多层资、多目标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复杂组织结构,发挥整体效能,至关重要。要求整体组合,机构设置合理、人员年龄、知识、能力结构优化。如果结构松散,子系统之间关系不协调,势必限于无序化,呈低效运行状态。
    
     高效率的管理,不言而喻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我国的医院管理队伍,特别是主要领导人至今还是非专业化。他们大多数来自技术岗位,大都处在由硬专家软专家不熟悉、不适应的漫长转变过程中,由于管理干部体制还没有形成,没有法制化,有这种专业,却没有法定的管理专业学衔以及相应的工资和生活待遇,从事管理工作有后顾之忧。因此,多数人是身在管理岗位,心在技术业务上,对管理理论和工作不研究不学习,以临时工的思想担任现职,势必出现工作上的短期行为。加之医院缺乏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经济压力很大,力不从心,无法把精力集中到管理上来。医院管理者这样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心理状态是极端不利于医院的建设与改革的,特别是在经济体制大转变的今天。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不但要大力培养各类科学技术人才,还要注重培养善于进行现代经营管理的各类专家。当前我国的医院管理者,多数还是经验管理,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加速培训,使上岗的管理干部受到合格的专业学校教育,丰富的实践和继续教育。在人才选择上,改变医院管理者必须是医务人员的传统观念,扩大管理人才的选择范围。世界银行专家在中国卫生模式转变中的长远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中说:由于卫生工作的复杂性和资金来源的局限性,需要一批有专业卫生保健管理人员。他们认为把卫生机构的管理工作委托给临床医生的现行政策必须加以慎重考虑
    
     要建立起管理干部体制,使管理人员的资格、晋职、待遇得到政策和法律上的承认和保障。建立起正规的考试、考核和任职证书制度,严格上岗前的考察、批准程序。如此,则训练有素合格的管理专家必将脱颖而出,优秀的医院管理专业队伍将应运而生。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适应外部环境,经营管理必将取代经验管理,管理对医院的功能必将产生乘数效应。
 

上篇:二、一封很有价值的意见书 下篇:四、永远笔直地朝远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