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第二节 发生在消化系统的结核病
http://www.zgkw.cn    丁滨

        消化系统是我们人体的所需营养素的“加工厂”,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脏、脾脏、胰腺、胆囊,主要位于腹腔和盆腔,结核菌可以侵犯消化系统的各个脏器,也可侵犯腹膜、腹腔内的淋巴结,所以消化系统的结核病变也是形形色色的。下面,让我们分别了解一下消化系统的结核病。

    进食哽咽、疼痛,胸骨后烧灼感,这些不适,也可能是食管肿瘤,也可能是结核杆菌在作崇。
  
    首先谈谈食管结核。食管结核是一种继发性的结核病变,它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三种:最常见的是继发于纵隔、气管旁淋巴结等邻近组织的结核感染;一种是食管粘膜本身发生损伤、炎症后,当食用被结核菌污染的食物,或吞咽含有大量结核菌的痰液,使结核菌在损伤处黏附,而引发食管结核;再者,结核菌通过血液播散至各组织器官,也可引起食管结核,但相对较少见。食管结核发生后,主要引起两种病理改变,一是溃疡型,一是增殖型,引起食管腔的管壁僵硬、管腔狭窄。所以,病人进食时多会发生哽噎感,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消化道钡剂造影时显示的征象极似食管癌、食管平滑肌瘤等各种良恶性肿瘤,误诊率比较高。两组共31例食管结核病人,病初均被误诊为食管肿瘤,有的病人经3~5次内镜活检才确诊,有的病人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才确诊。要减少食管结核的误诊,避免不必要的开胸手术,必须对怀疑食管结核的病人及时做内镜检查,采取活组织标本获得组织细胞学诊断;做结核菌素实验及结核菌血清学检查,以获得病因学诊断依据;有条件时,应行CT、MRI 检查,了解纵隔和肺部有无结核病灶。关于食管结核的治疗,有作者提倡应减少盲目手术探查率,对单纯食管旁淋巴结结核压迫食管者,可以仅行抗结核治疗;由于结核和癌肿可并存,故对病变范围较广、梗阻症状严重者,应考虑手术切除病变食管,术后再行抗结核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胃内也可以发生结核病变,但胃结核罕见,行胃肿物切除术的病人中,只有0.35%的病变是结核病变。
   
    食管往下,就是“胃”。胃内也可以发生结核病变,但非常罕见,国外文献报道胃结核的尸检发现率为0.2%~2.5%,手术发现率为0.35%。也就是说,行胃肿物切除术的病人中,只有0.35%的病变是结核病变。胃结核罕见,而且它的症状也都是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如呕吐、腹胀、上腹痛、大便不规则等,多伴有发热、消瘦、贫血,在上腹部可摸到固定的包块,遇到这类病人,医生自然容易想到胃癌等常见病,极少会考虑结核,有的医生甚至一生也没遇到一例胃结核。安徽省宿县地区某医院的刘世涛医生,曾收治了一位上腹部不适、隐痛、消瘦、乏力、食欲减退3个月的青年女病人。询问病史,病人诉以往身体健康,没有肝炎、结核病史。查体发现病人低热,面色苍白呈贫血貌,右上腹触及一个儿拳大小、质地较硬的肿块,活动度差,有压痛。化验肝功能正常。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提示幽门梗阻,怀疑胃癌,即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胃窦部有一个6厘米×9厘米大小的肿块,表面有结节,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在腹腔内的肝脏、脾脏、网膜、腹膜、肠系膜上均有大量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结节,腹腔内有少量腹水。取结节做快速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结核。因病变范围广,无法切除,仅做了胃部分切除并胃、空肠吻合术。术后经正规抗结核治疗一年,病人自觉症状消失,体重明显增加,并恢复了日常工作能力。这个病人如果术前能做胃镜检查,或许能够确诊为结核病变。当然,手术对于解除幽门梗阻来说,是必要的。

    结核病人的尸检中,约70%发现有肠结核。肠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以致许多病人常常出现了肠穿孔才到医院就诊。

    肠道的结核可以发生在小肠、大肠的各个部位,多为继发性感染,直接发生于肠道的结核感染较少见。肠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不典型,一旦并发感染、溃疡、穿孔、出血、梗阻等症,则易于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结肠癌、结肠炎、肠梗阻等。袁是冀中地区的一位平素体健的青年农民,96年春节过后,开始无缘无故地出现低烧,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一周后,转为持续高烧,右下腹痛,伴干咳、盗汗,体重逐渐减轻。在村卫生所按上感给予输液、服药等抗感染、降温处理,效果不明显。袁因疼痛常按压右下腹,过了20来天,发现该处长了一个核桃大小的包块,有压痛。来到当地乡卫生院就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发阑尾周围脓肿,继续抗感染治疗一周,发热和腹痛仍不见缓解,便转到县医院。此时袁仍高热,体质明显消瘦,两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体检有肺部感染征象,右下腹肿块已增至鸡蛋大小,钡剂灌肠提示回盲部升结肠起始部肿物,肠粘膜有破坏。实验室检查除发现贫血、血沉略快、大便潜血阳性外,余无异常。由于未考虑到结核,故未进行结核病方面的相关检查,仍诊断为阑尾脓肿,怀疑淋巴瘤。输注头孢菌素抗感染一周,无效后性剖腹探查手术。进腹后见腹腔脏器表面、腹膜、肠系膜等处布满大小不等的蛋黄色坏死结节,回盲部有一5cm×3cm大小肿瘤。取坏死结节做病理检查,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肠结核。遂予正规抗结核治疗3周,袁的症状逐渐消失,体重渐增,出院回家继续服用抗结核药物半年,恢复的很好,又能下地劳动了。

    据文献报道,结核病人的尸检中,约70%发现有肠结核。由于生活卫生条件较差,肠结核病人中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村病人较多,而且早期难以得到较好诊断治疗的条件,以致常常出现了急性并发症才到医院就诊,医生在确立诊断时往往考虑不到结核病,把着眼点主要放在肠穿孔等急腹症的处理上。如果在医生在手术中对病变不进行必要的探察和病理检查,继续误诊误治,对病变组织处理不得当,会大大影响术后抗结核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效果。

    汤殷是来自河西走廊的一家县医院的外科医生,它对我们讲述了近年来遇到的几例肠结核穿孔的误诊病例。一位32岁男病人,入院前一天突发剧烈腹痛,以右下腹为著,被家人从几十里外的山洼里送到县医院,门诊以急性阑尾炎并发腹膜炎急诊收住院。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异常增高,X线腹腔透视见膈肌下少量游离气体,全腹压痛,腹肌紧张,腹腔穿刺抽出脓性液体,即以肠穿孔性剖腹探查术。手术中见回肠末端穿孔,大量肠内容物溢出,穿孔的边缘有结核病变样的干酪样组织,腹膜有散在灰白色结节,淋巴结有肿大。术中取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为淋巴结结核。遂修补穿孔,冲洗腹腔,再在腹腔内注入抗结核药,结束手术。术后追问病史,病人诉一年前就间断出现右下腹痛,时轻时重,曾两次在乡卫生院诊断为慢性阑尾炎。平素就有食欲差,消瘦,轻微咳嗽、咯痰,偶有腹泻。这些症状提示可能并存有肺结核,再摄X线胸片,果然得到证实。经过数月的抗结核治疗,病人的结核中毒症状和腹部症状明显好转。还有一位24岁女青年,生产后身体虚弱,贫血,闭经,咳嗽,恶露持续近两月方净。产后5个月时出现腹痛,当地医院诊断为产后感染、盆腔炎,抗炎治疗腹痛有所缓解。产后8个月时,在一次大便后突然发生持续性剧烈腹痛,不伴腹泻,镇痛治疗无效,便以阑尾穿孔、急性腹膜炎收入县医院。入院检查发现病人高热,血压偏低,血象高,全腹压痛,腹肌紧张;X线腹腔透视示右下腹积液,该处腹腔穿刺抽得脓液。急诊行剖腹探查术,证实为肠结核、肠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术后X线胸片提示右肺有浸润性肺结核。经过4月余的抗结核治疗,肺结核局限,腹部症状消失。由于在贫困、边远地区缺医少药,农村的结核病人往往得不到及时诊治,或有的病人出现一般性的腹痛、腹胀也不在意,不尽早去医院就诊,所以不少肠结核病人直到发生急性肠穿孔后才就诊。

    如果结核病变发生在直肠肛门附近,则症状、体征与结肠癌几近无异,手术前确诊很困难。有人报道4例直肠结核,主要表现为腹泻、里急后重,下腹疼痛,便血,明显消瘦;就诊后做肛门指诊,3例可触到肿块,做直肠镜检查活检,病理诊断均为直肠粘膜慢性炎症。4位病人均因为产生肠梗阻症状,怀疑直肠癌,而行手术切除直肠病灶,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实为结核病变。为什么这几例术前直肠镜活检病理没发现结核病变?可能为活检所采取的标本不规范,或结核病灶在肠粘膜深处,未采集到真正的病变组织。

    尸检中肝结核的发现率为0.84%~2%;因肝脏病变行肝穿活检的病人中,肝结核占0.82%。但长期以来该病并未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绝大多数病人被长期误诊,直到对结核病有特效疗法的今天,其死亡率仍高达9.1%~28.3%。

    以上我们所说的是消化系统空腔脏器的结核病变,下面谈谈腹腔内实质脏器的结核。

    在我国,肝结核并非十分罕见,尸检中肝结核的发现率为0.84%~2%;因肝脏病变行肝穿活检的病人中,肝结核占0.82%。由于肝结核有自然愈合趋势,故实际发病率可能要比上述统计高得多。但长期以来该病并未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且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故绝大多数病人被长期误诊,直到对结核病有特效疗法的今天,其死亡率仍高达9.1%~28.3%。
肝结核并非结核杆菌直接侵入肝脏致病,系存在于其他脏器的结核杆菌经肝动脉、肝静脉、淋巴系统、脐静脉感染肝脏,或者是邻近脏器的结核病灶直接扩散到肝脏。由于肝脏内有一种具有很强的吞噬功能的细胞(枯否细胞),胆汁也可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且肝脏本身的再生能力极强,故侵入的结核杆菌常被很快消灭,早期病变多可自然愈合,仅少数进一步发展或在体内潜伏多年。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的结核菌便会伺机而动,毒力增强,导致结核病变再度活动扩散。

    肝结核在临床上根据病变不同、表现不同分为5型:普通型、急性粟粒型、结核瘤、结核性肝脓肿及胆管系统的结核。最常见的、最主要的表现为长期发热,肝脾肿大,肝区(右肋下)或上腹部不适、胀痛或刺痛,逐渐消瘦,还有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一般的消化系统症状。

    尽管肝结核并不罕见,但我手头的资料仅提供了3个误诊病例。

    94年9月的一天,山东省沂水市中心医院收治了一位高热、上腹部疼痛3天的8岁男孩。在调查病史时,经治医生了解到孩子反复间歇性发热已有3 年多了,多于午后和夜间发热,不伴寒战。每次发热多持续7~8小时自行缓解,最长持续1~2天,基本上每隔15~20天发作一次。在发热间歇期病儿食欲好,没有盗汗、消瘦以及咳嗽、咯血等一般结核症状。也没有结核病人接触史。3年间,孩子的父母带着他跑了五六家医院,分别诊断为肝炎、风湿热、细菌性肝脓肿等病,按这些病治疗屡不见效。此次入院后,查体仅发现肝大伴轻压痛,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肝功能正常,X 线胸片也未见异常。肝脏B超在肝右叶探到一个8厘米左右的囊腔,边界不请,呈蜂窝状。又加作肝脏CT,也发现肝右叶大片状混杂密度的病灶。做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怀疑结核病,遂在B超引导下行肝脏病灶穿刺,抽出少量血性液体,用聚合酶链法检测结核杆菌阳性,确诊为肝结核。即行抗结核治疗,19天后,病儿症状完全消失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利福平、异烟肼等抗结核药,分别于3个月、半年、一年后复查B超,肝脏病灶逐渐缩小,未再出现间歇性高热。儿童肝结核少见,尤其时以蜂窝状大包块内带斑片状强回声者更为罕见,此病儿由于病情复杂而被长期误诊,以致三年后才得到正确治疗,教训不谓不深刻。

    另一位中年妇女因发热20天,伴腰痛、尿急、肝区不适,以泌尿系感染收入院。询问病史,既往没有肝炎和肺结核史。查体发现低热,肝大且轻压痛。尿常规检查有蛋白和大量白细胞。即按一般泌尿系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10天,病人尿急、腰痛症状消失,尿常规恢复正常,但仍反复低热,每于午后升高,肝区不适同前,怀疑肝脏疾病。查肝功能明显异常,血沉增快,乙肝五项及甲胎蛋白阴性,B超和CT检查仅提示肝大,未见明显占位病变,基本排除了肝炎、肝癌。由于诊断一时难以明确,医师再次详细追问病史,方得知病人五年以前曾患过髋骨结核。这一重要病史提示了病人的发热、肝脏损害可能系结核感染所致,查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得到证实。用利福平、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试验性抗结核治疗2周,取得了显著效果,病人体温降至正常,肝功能有所恢复,肝脏缩小。继续抗结核治疗1年,病人完全恢复正常,随访观察一年半,没有复发。这个病人的误诊,显然是医生的诊断思路狭窄、遗漏了重要病史之过。在入院查体时,医生多例行询问病人“得没得过传染病?得没得过肝炎和结核?”在这里,医生和病人都犯了思维判断的逻辑错误:医生信口问的是“肺”结核,其实想了解的是“结核史”;但给病人的错觉是“我没得过肺结核”,把思维重点放到了“肺”上,而忽略了问题的重点“结核”。当时如果医生强调的是各种结核病,或者病人这样理解:“我没得过肺结核,但我得过髋骨结核。”那么,结核的病史就不会遗漏,就可能把医生的思路引向“结核病”,误诊就可能不会发生。

    肝结核瘤在临床表现和影象学上很难与肝癌区别开来,往往需要肝脏穿刺或手术获得组织细胞学资料后才能鉴别。一位28岁男病人,于93年7月出现发热、乏力、右胸下部隐痛不适,在某林场职工医院行胸透检查,发现右侧胸腔包裹性积液,以结核性胸膜炎住院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胸腔抽液、抗结核治疗,胸腔积液消失,病情好转出院,继续服用抗结核药。当时肝胆B超检查没有发现异常。至当年11月,病人仍感右肋部不适,食欲不振,乏力,但不再发热、盗汗,自认为是抗结核药的副作用,遂自行停药。到林场医院复诊,发现肝脏轻度肿大,肝功能正常,但B超显示肝脏内有肿物,考虑为肝癌。随后病人相继到数家省级医院、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反复行B超、CT 、MRI等检查均诊为原发性肝癌,但肝功能、甲胎蛋白等化验检查正常却不支持肝癌。某医大附院甚至在仅有影象学诊断依据的情况下,两次为病人性肝癌介入性化疗,治疗后症状和影象学检查毫无改变。一年后,病人来到北京求医,在某医院行肝脏穿刺,通过病理学检查始诊断为肝结核。又经正规抗结核治疗一年余,病人症状逐渐消失。从此例我们可以看到,肝穿行组织活检病理检查在肝结核诊断中的重要意义,这是目前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惟一可靠的方法,但由于属于有创性检查,也受设备、技术条件的限制,基层医院多难以开展,同时也要考虑病人的身体承受能力,所以这项检查受限制的因素比较多。

    腹腔的结核病变比较多,但单纯的脾脏、胰腺结核十分罕见。

    腹腔的结核病变比较多,但单纯的脾脏结核十分罕见,尤其是瘤型脾结核。一位50岁女病人,91年3月因乳腺癌行根治性手术,术后未做化疗和放疗。自94年1月起,病人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钝痛,食欲不振,消瘦,恶心,便秘,间断低热。当年5月至11月间,病人先后到多家县一级、市一级及省一级医院就诊,三次摄X线胸片未发现异常, 行胃肠钡餐造影1次发现胃大弯肿物,曾诊断为“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胃转移癌”等多种疾病,接受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12月初来到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在门诊行腹部超声检查后以“左上腹腹腔肿物性质待查”收住院。入院体格检查除左上腹压痛外,未发现特异性阳性体征。3日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复查B超仍提示左上腹肿物。4日又行胃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发现脾区有鸡蛋大小椭圆形阴影,内有结节状透光区,肿物压迫胃大弯呈弧形。造影术后,根据病情和检查所见拟定了几个诊断:脾占位性病变?脾结石?腹腔转移癌?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准备行剖腹探查术。因拟诊中怀疑乳腺癌转移,家属及病人自己对治疗失去了信心,拒绝手术,坚决要求出院。医生们反复做家属及病人的工作,终于征得同意,于19日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肿物位于脾脏上极,约占脾脏体积的40%,其他腹腔脏器未见异常。切除脾肿物后行病理检查,诊断为结核球。术后病人恢复正常,症状消失。

    这个病人曾患过乳腺癌,发现腹腔肿物后自然首先考虑癌转移,如果不是医生们作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任病人出院,等于宣判了病人死刑。可以说这所医院的医生对病人认真负责、敢于推翻原诊断的精神是值得称颂的。读这个病例报告,我产生的想法是,一个好医生的标志不仅仅在于他在工作中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更在于他能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并纠正原有的失误。此时,他获得的收益不仅仅是拯救了生命,其医术也将由此长进。

    胰腺结核也非常少见,当其形成寒性脓肿压迫胃时,容易误诊为胃的病变。也是一位中年妇女,无任何诱因出现间歇性呕吐1年,呕吐物为胃液及食物,无胆汁及血性液,单纯用止吐药无效。发病前无结核及慢性胃肠疾病史。后因呕吐反复发作住进了陕西省人民医院,入院查体未见阳性体征。B超显示胃底与脾脏相毗邻处有一肿块突向胃腔内,呈蜿蜒多管状结构,类似胃壁血管瘤样病变;肝脏、胰腺未见异常。3次消化道钡剂造影均提示胃底血管瘤、慢性胃炎。纤维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部多条蓝色曲张静脉,有外压性改变。CT提示胰腺及腹主动脉前可见斑状钙化灶,肝脾及胃无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为胃底血管瘤,行手术探查。进腹后发现肿块与脾门、胰腺及胃壁粘连,约手拳大小,质地较硬,无囊性感。在分离瘤体时破溃,流出约30毫升白色脓液,探查囊壁达1-1.5厘米厚。考虑恶性肿瘤,在未行冰冻病理检查的情况下即切除了脾脏、胰尾、部分胰体及胃壁,又探查胃内粘膜,未发现曲张静脉及血管瘤。  术后病理诊断实为胰腺结核伴干酪样坏死,胃粘膜为萎缩性炎性变,并无血管瘤。术后病人呕吐消失,复查B超、胃镜,术前改变消失。为防止复发,又进一步行全身抗结核治疗。

    腹腔内有丰富的淋巴结,无论发生肿瘤病变、结核病变还是炎性病变,都会肿大,有时会产生局部压迫症状。由于病变深在,影像学上仅能发现肿大的淋巴结,很难在术前作出定性诊断,所以很多腹腔淋巴结结核病人被误诊为恶性淋巴瘤。该病的症状没有特异性,主要有长期低热、腹部隐痛伴乏力、消瘦等,行B超CT 检查多能发现腹膜后有肿大的淋巴结,如果医生的诊断思维中没有结核病变的概念,多会忽略结核菌素试验、聚合酶链结核菌试验等相关病原学检查,误诊为恶性淋巴瘤,盲目行化疗或不恰当地手术切除脏器,给病人增加痛苦。一位34岁女病人因发现腹部包块3个月,在某医院行剖腹探查术,病理检查怀疑恶性淋巴瘤,术后曾行一疗程化疗。后转至一所肿瘤专科医院治疗,再次剖腹探查,在回盲部小肠系膜处见一直径10厘米的肿块包绕肠管,未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即切除了100余厘米的大肠。剖开标本,才发现内为结核性干酪样病变,病理检查证实为小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上篇:第一节 发生在呼吸道和胸腔的结核病 下篇:第三节 发生在神经系统的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