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第二节 形形色色的脑卒中
http://www.zgkw.cn    丁滨

 

脑血管疾病已占我国死亡疾病谱的第一位 。虽然有了CTMRI,但非典型脑血管病的误诊仍在所难免。

 

大脑在我们人体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如果把心脏比喻为“前指”的话,大脑就是三军统帅部了。

 

大脑的功能完全靠良好的血液供应来维持。如果脑血液供给减少或中断,就会导致脑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水肿或坏死。因此,对急性脑血管病,必须争分夺秒地抢救,以减少脑细胞的损害,减轻后遗症。

 

脑血管病即我们所说的脑卒中,通常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为两大类,即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疾病又常分为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拴塞、腔隙性脑梗死等);出血性疾病又分为脑出血、珠网膜下腔出血。

 

近些年来,随着CTMRI等检查设备的普及,脑血管疾病的正确诊断率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上,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目前在临床上,对出现偏身瘫痪、意识障碍的病人,大多都进行CT MRI扫描,典型病例多能以此而确诊。

 

但遇到不典型的病例呢,误诊还是在所难免。我手头的资料显示,脑血管病的误诊,主要是非典型性出血性疾病的误诊。

 

脑出血严格来讲是脑内出血,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出血。原发性脑出血主要发生在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占脑血管病的10%左右。出血部位依次为内囊-基底节、脑叶、脑桥、小脑。

 

脑出血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大便、过劳、情绪过于激动等均可成为诱因。少数病人可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或口吃不清等前驱症状。脑出血的典型症状有被出血破坏的脑实质的症状,如中枢性偏瘫、面瘫、舌瘫、失语和感觉障碍等;也有因脑组织出血、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引致全脑症状,如头痛、喷射状呕吐、嗜睡、昏迷等,一般来说诊断不难。但实际情况中往往因出血部位不同、出血量不同而出现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少量脑出血,最易误诊。《误诊学》里统计了6672例小量脑出血的平均误诊率,达到47.6%。

 

有的脑出血仅表现为记忆障碍。一位50多岁的男教师,右利手(俗称“左撇子”),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最近半个多月来发现近事记忆力明显下降,对讲话内容不能立即回忆,简单的运算也常常发生错误,情绪易激动,以致不能坚持工作。来到医院就诊后,除血压高外,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定位体征,常规行颅脑 CT扫描,发现左侧颞叶外侧脑实质出血,根据公式计算,出血量为35毫升。按脑出血住院治疗21天,复查CT ,出血灶已经吸收,记忆功能明显改善。半年以后,记忆功能完全恢复。还有一位也是右利手病人,有高血压病史两年,也因为突然发生的明显记忆障碍来到医院就诊,经颅脑CT检查发现为左顶叶后区的少量脑出血。 这两例病人均为大脑左半球出血,使记忆通路的一侧受损,故记忆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加之诊断治疗比较及时,故恢复比较快,也未遗留后遗症。

 

有的脑出血没有典型的肢体瘫痪,随着CT的广泛应用,无肢体瘫痪型脑出血的发现日渐增多。但在缺乏检查设备的基层医院,这类脑出血就容易被误诊。一位县医院的医生报道了9例误诊病例,均在CT检查之前被误诊。9例病人均有高血压病史,因为头痛、呕吐、眩晕、抽搐等精神神经症状就诊,都没有肢体瘫痪。在基层医院初诊时被误诊为高血压脑病、血管性头痛、神经官能症、梅尼埃病、运动性癫痫等多种疾病。一位62岁男病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因突发头痛、头晕、呕吐12小时入院。入院时血压高达28/16 ,病人躁动不安,意识模糊,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眼底动脉变细,没有面瘫和肢体瘫,各项病理反射未引出。因医院无CT检查条件,仅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高血压脑病。给予相应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病人意识转清,但述头痛仍剧烈,遂转上级医院行颅脑CT,发现脑出血,出血量15毫升。即更改治疗方案,予以脱水、止血治疗,20天后痊愈出院。

 

有的脑出血的症状仅表现为一过性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一致,仅靠临床表现确诊则很难。洪志林医生报道4例临床表现是短暂性脑缺血的病人,经CT 检查确是少量脑出血。4例病人都有高血压病史,均表现为在活动中出现轻度的肢体瘫痪、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症状持续时间最长8小时,最短2小时,多数没有经过处理即自行缓解。就诊后例行CT检查,均发现有1- 4毫升极少量的脑出血。洪医生在分析这4例病人的特点时提出,出血灶位于脑组织的非重要功能区,出血量极少,可能是临床表现轻微的主要原因。另外, 急性出血可能引起出血血管及临近血管反射性挛缩,造成出血灶附近脑组织缺血,从而产生局限性脑组织功能障碍。因为这些缺血是反射性的,所以在短时间内可以自行恢复。

 

在脑出血中,小脑出血约占5%至13%,主要病因是脑动脉硬化、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和血液病。由于它的表现比较特殊,易与多种疾病混淆,临床也比较容易误诊。近三年我们报道了376例小脑出血误诊病例,发病年龄最小的仅14岁,20岁以下者占6例,但以50岁以上者居多,占68.4 %。这部分病人表现最突出的症状是眩晕、头痛、呕吐,眩晕多伴有视物旋转,头痛则以忱部(即后脑勺)为主;其他症状有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行走步态不稳、语言障碍,甚至昏迷、呕血等。医生们在分析误诊原因时, 都把“小脑出血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症候群”这一点放在首位,象头痛、眩晕、呕吐这些首发症状,也见于很多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与锥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相似,所以这76例病人中就有25例误诊为锥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达38 .9 %。其次以误诊为珠网膜下腔出血者,有16例。另外,复杂性卒中(在小脑以外的部位同时发生脑卒中)的存在,使得临床表现更加扑茫迷离,给诊断增加了难度,本组就有14例复杂性脑卒中。3组病人最终都通过CTMRI检查确诊。于是,医生们在总结诊断体会时提出,对于急性起病,有眩晕、头痛 、呕吐、步态不稳症状,查体发现眼震、共济失调(平衡功能失调)的病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警惕小脑出血的可能,及早行CT MRI 检查。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另一种类型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谓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表浅血管破裂出血,是神经科的常见疾病,据统计大约每年每10万人中有5-20人发病,占脑卒中的5-12%。本病起病急骤,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腰穿出现血性脑脊液,为典型表现,诊断不难。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误诊报道,我查阅了近三年的杂志,没有发现,但《误诊学》上提供了一组资料。

 

1981年到199110年间,国内临床医学杂志报道了65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有146例误诊病例,误诊率为28.1%,误诊时间在1-30天不等。由于误诊误治,使病情不同程度加重,甚至造成病人死亡。因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史不清,使得该病的误诊范围相当广泛,误诊疾病达20余种,有的甚至超出了神经疾病的范围。比如,对突然起病,有意识障碍及偏瘫的病人,误诊为脑出血;在疾病早期未查脑脊液,病后一周左右才查,这时会发现脑脊液白细胞增高,加上出血吸收引起的发热,就会被误诊为各种感染因素引起的脑膜炎或脑炎;由于呕吐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症状,若遇到病前有不洁饮食史,则易将中枢性呕吐误认为消化性呕吐,简单诊断为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有的病人以癫痫发作或意识障碍为唯一表现,被误诊为原发性癫痫;有的病人以视力障碍就诊,被误诊为眼病;此外,还有不自主的颈部扭动、情绪异常改变、腰腿痛、腹痛、血压过高、心律不齐、突然失明等等,这些异常复杂的临床表现,无疑给医生下诊断带来很大困难。


上篇:第一节 脑疾病 下篇:第三节 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