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编辑的传统美德与市场精神
http://www.zgkw.cn    主编:任火

 

    编辑的市场精神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美德在新的经济形态下的自然延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的以社稷为本的社会责任感、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和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对社会文化的建设仍是必不可少、应当发扬光大的。这些编辑传统美德应当注入新的内容,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这一价值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生命力。

 

  什么是编辑的传统美德?什么是市场精神?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其契合点在哪里?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编辑而言,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

 

 

中国编辑的传统美德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是一个颇具特色的价值体系,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怀天下,厚物载德的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怀,以社稷为本,是中国编辑的精神要素之一。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无分文,心怀天下”,这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深深地浸透于编辑的人格理念之中,它集中体现为编辑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参与,尤其是每当各种社会思潮奔涌,价值体系错位,社会处在转型期时,我们的编辑总是能够自觉投身其中,站在时代的前列,创办一份份极具时代特色的刊物,推出一篇篇紧扣时代脉搏的文章,营造出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例如,在辛亥革命前后,创办了《民报》、《复报》、《醒狮》等刊物,宣传革命,反对帝制;在“五四”时期,创办了《科学》、《清华月报》、《新教育》、《新青年》等刊物,研究讨论国家政治、婚姻、家庭等社会文化问题,宣传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迷信与专制制度;在抗战时期,创办了《生活》、《东方杂志》、《新中华》等刊物,宣传救亡图存,团结抗战;“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后,创办和复刊了一大批刊物,对“文革”进行反思,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思想禁锢,个人崇拜。编辑正是通过构筑这些文化思想阵地,承担起重要社会职责,发挥出强大的社会功能。

 

重义轻利,为人做嫁的奉献精神。中华传统道德是一种重义轻利的道德,它鄙视见利忘义,提倡“君子以义为上”,告诫人们“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在中国编辑的传统道德观念体系中,这种义利观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安贫乐道,君子固穷,乐于奉献,甘为他人做嫁,已成为编辑的道德信念。我们的老一辈编辑家,如邹韬奋、叶圣陶、周振甫……举凡编辑工作者的楷模,无不具有这种无私奉献的品格。这种默默无闻勤勉认真的工作精神,已经演化积淀为一种特殊的编辑人格——淡泊宁静,不求闻达,鄙薄名利,安之若素。

 

勤勉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是积极入世的,它要求人们勤奋务实,刚健有为。所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尊崇的人生信念。对编辑而言,这种人生追求体现为正己修身,严于律己,孜孜以求,勤奋敬业。由于职业本身所具有的隐匿性,编辑总是隐身人后,扮演着无名英雄的角色。但是,他们却通过正确的选题,严谨的审读,一丝不苟的加工润色,证实了自身的存在。同时,我们的编辑也通过著述体现自身价值。一方面,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编辑是把自己的生命碎割在为他人改稿上;另一方面又能勤奋写作,有所建树。编辑界所提出的“编辑学者化”论题,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讨论编辑应当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而实质上却强烈地反映出编辑勤奋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要做学养深厚、博闻强记的编辑家,而不做学无专攻、无所建树的编辑匠。在编辑界,既能改稿编刊,又能著书立说,成为学界巨擘的大编辑家比比皆是,在他们身上凝聚着刚健有为的人格力量,他们是编辑工作者尊崇的楷模。

 

    中国编辑的传统美德深刻反映了编辑的价值取向。它是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果,是传统下的人格模式,它与传统的社会及经济状况相适应,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与保障作用。

 

 

    市场精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思维方式的总和。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功利性追求为主要特征的竞争精神。市场经济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运行体系,是较之自然经济、计划经济更能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根本驱动力的,它直接、明确地体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因此,每一个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才能谋生存求发展。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意识淡薄,倦慵懒散,不思进取的人,是注定要被淘汰的。激烈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而竞争精神正是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是每个人所应具有的精神状态。

 

    以自我实现为目标的人格独立精神。市场经济用物的关系取代了血统、出身等自然关系,把对人身的依赖转变为对物的依赖,这就为人格独立提供了条件,使人的自我实现成为可能。现代心理学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要满足这一心理需求,除了个人的天赋秉性以外,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中,受儒家人伦道德的支配和高度集中的权力的约束,人际关系是人身依附型的,人的个性为群体所荫蔽,很难表现出个人的独创能力,因此也就很难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为个人的创造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人的自我实现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人的独立精神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核心是人的创造力和尊严。只有将人身依附关系转变为对物的依赖关系,人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才能得到应有的尊严。

 

    以产品质量为生命的敬业精神。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竞争的焦点是产品质量。在市场经济中,质量是衡量人的才智和工作效率的唯一尺度。才智和效率的低下必然导致产品质次价高,从而失去市场。失去了市场,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空间。因此,质量就是生命。为了使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人必须具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那种马马虎虎、敷衍应付的工作态度,只能招致产品质量的低下和市场竞争力的丧失,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在市场经济中,敬业精神是人的生存需要。

 

    存在决定意识。不同的经济形态决定了人必然具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市场经济产生市场精神。那么,这种市场精神对承载着传统文化血脉的中国编辑将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中国编辑的传统美德与市场精神具有内在联系,两者之间并无根本冲突。编辑的市场精神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美德在新的经济形态下的自然延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的以社稷为本的社会责任感、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和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对社会文化的建设仍是必不可少、应当发扬光大的。其次,这些编辑传统美德应当注入新的内容,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这一价值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生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的传统美德与市场精神应当是统一和谐的,应当成为新的更高层次的组合。

 

    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必然具有以功利为目的的竞争精神。在这里,人们往往陷入一个观念上的误区,即认为功利性的竞争就是以金钱为唯一目的,不择手段,尔虞我诈。不容否认,在市场经济中(尤其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确实出现了专以赢利为目的的欺诈行为,一些人利用人性的弱点,制黄贩黄,从中牟取暴利。但是,这既不是市场经济的主流,也不反映市场经济的本质。编辑所面对的是一个特殊市场——文化市场。编辑在文化市场中的功利性竞争表现为尽最大可能推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从中得到最大的物质回报。人的精神需求有高级与低级之分。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永远是人类精神的主流,是文化的主旋律。编辑的功利性竞争就表现为对这主流与主旋律的把握。人民终究是不会接受低级庸俗、粗制滥造的文化垃圾的。随着人民文化素养的提高,低层次低品位的文化产品将愈来愈没有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编辑仍然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社会责任感,就不会真正把握时代脉搏,就会游离于社会精神文化的主流之外,从而失去文化市场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编辑的社会责任感已不纯粹是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而更重要的是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社会责任感与市场竞争意识相结合,就使得编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驾驭文化市场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市场经济为编辑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提供了条件,同时确立了编辑的人格尊严。在市场经济中,编辑是面对文化市场的独立存在,他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来证明自己。策划编辑的产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是连接市场与出版的纽带。由于策划编辑是面对市场的,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因此也就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了独立人格。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在市场经济中,仍然需要埋头书案,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但更需要占领市场谋求发展的市场意识。没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就会心浮气躁,神不守舍,导致错讹百出,降低编辑质量;而没有求生存求发展的市场意识,就会文不对路陷入盲目,造成积压滞销,白费编辑精力。两者的最终结果都是一个——失去市场。因此,传统的编辑人格应当加以改造升华,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传统观念中,义与利是相互对立的,义的高尚是以利的卑污作为反衬的,似乎只有舍利才能取义,就如同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一样,义与利也是不可兼而有之的。这种重义轻利的观念是不适合市场经济的,是迂腐的,它使人们长久地陷入了思想观念上的又一个误区。在市场经济中,义的含义没有改变,仍然是指道德、信仰、理想、观念等,而利,在这里也不再是与义相对立、冲突的概念,它是社会对编辑劳动的物质回报,是编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没有义,利将无所施;而没有利,义也将无所发展。义与利是相互依存的。市场经济只承认义与利的统一和谐,而不承认义与利的对立冲突。义与利的高度统一,无疑是将编辑的人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市场经济促成了编辑人格的完善,为编辑的自我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就职业而言,编辑并非是通过著述来自我实现的,而是通过正确选题、发现人才、推出精品来间接地体现个人价值的,即编辑是通过编辑活动来施展才学的。编辑的文化素养决定着编辑活动的质量。在市场经济中,能否推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是编辑竞争的焦点,谁能推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谁就能占领市场,获取丰厚的物质回报。在这里,精品意识已不单纯是一种文化观念,而是渗透着生存意识、竞争意识的市场观念了。为了传播精品,就需要编辑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能否推出精品,并不直接影响出版实体的生存状态,而在市场经济中,能否推出精品,则直接关系到出版实体能否占领市场,能否获得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市场经济中编辑的敬业精神,既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又是现实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它更富有韧性与强力。

 

    中国编辑的传统美德源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社会形态,是传统文化熏染积淀的结果。而市场精神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在人的生存竞争中形成的。把两者加以比较,不难看出,传统美德源于文化传承,而市场精神则出于生存竞争。传统美德表现为人对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具有超功利性;市场精神则表现为人对切身利益的欲念与追求,具有非常现实的功利性。从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这一观点出发,可以认为,市场精神也是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传统美德与市场精神的契合点在市场。是市场经济将这两种精神形态扭结在一起,使它们形成了新的价值组合。这一新的价值组合是以市场精神为主导的,它强调生存意义上的竞争观念和以市场为依托的人格独立意识及敬业精神,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我们确信,继承传统美德,树立市场精神,中国编辑一定能够在市场经济中自强不息,重塑自我,为人类文化建设事业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上篇:编辑的学者心态与学术建构 下篇:论策划编辑的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