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论策划编辑的文化品格
http://www.zgkw.cn    主编:任火

 

深厚的文化素养、敏锐的政治头脑、刚健的独立人格,是构成策划编辑文化品格的基本要素。

 

我们之所以强调策划编辑的文化品格,是因为它关系到将怎样的精神产品投向文化市场——是冰清玉洁的兰花,还是妖冶妩媚的罂粟?是沁人心脾的醇酿,还是毁人心灵的毒鸩?    “策划编辑”所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市场——一个以物质为载体的精神产品市场。这就意味着,“策划编辑”所面对的是人的精神领域,他所“策划”的产品必须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需求有低级与高级之分。低级需求属于人的自然本能范畴,而高级需求则是对人的自然本能的超越。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具有有益于公众和社会的效果;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更接近自我实现;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导致更伟大、更坚强。策划编辑应当以满足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为最高追求目标。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策划编辑具有怎样的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人的文化素养与人格的有机组合。人的文化品格与其精神需求的层次是相对应的,即文化品格越高的人,其精神需求的层次也越高。不难理解,对策划编辑而言,其文化品格越高,他所策划的文化产品的档次也就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讲,策划编辑的文化品格决定了其所策划的文化产品的价值走向。

 

那么,策划编辑应当具有怎样的文化品格呢?

 

策划编辑必须具有完美崇高的文化品格。深厚的文化素养、敏锐的政治头脑、刚健的独立人格,是构成策划编辑文化品格的基本要素。

 

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化素养是指人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认识与理解。而对策划编辑而言,这种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认识与理解必然表现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感悟与关怀。文化市场所满足的是人的精神需求,而不是物质需求,它不仅是文化产品的集散地,而且是时代精神的晴雨表。文化市场的风云变幻潮起潮落,所反映的是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指归。文化市场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前提,却又不能不受金钱的支配与制约。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高档次的学术著作出版难、销售难,而以颇具诱惑力的封面撩人心旌的低劣之作却甚为流行。这清楚地表明,人的精神需求是复杂的多元组合,人性的弱点常常被文化掮客所利用,他们炮制的所谓文化产品不过是精神鸦片,其后果只能是使人的精神麻木、低迷。深厚的文化素养,使策划编辑能够洞彻人类精神文化的精华,从而铲除文化市场中的杂草,以保证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策划编辑是人类精神的守护神,维护人类精神家园的纯洁,是策划编辑的神圣职责。文化市场永远不可能是整齐划一清澈见底的,它总是良莠杂陈泥沙俱下的。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就不能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就不能从容有效地驾驭文化市场。良好的文化素养,是策划编辑完成其社会职责的保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学识短浅、文化素养差的编辑,会策划出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精品来。同样,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有那些学养深厚、博学多闻的编辑,才有可能策划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化精品来。

 

文化市场绝非文化古董的陈列所。文化市场跃动的是时代的脉搏。各种社会思潮都在这里交汇,它是社会最敏感的区域。如何面对社会这一敏感区域,对策划编辑无疑是一个严峻考验。不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的编辑,是最容易迷失政治方向的,是策划不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产品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作为策划编辑,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辨别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哪些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只有政治思想敏锐的编辑,才能肩负起“策划”之职。

 

文化产品是经过编辑选择加工后进入文化市场的。因此,任何文化产品都不可避免地打上编辑的烙印。徜徉于斑斓的文化市场,透过那林林总总的文化产品,你会油然感受到不同的编辑人格——专以吊读者钱袋为目的的狎眤之作,透着编辑的猬琐与卑劣;嫉恶如仇针砭时弊的犀利之作,透着编辑的刚烈与率直;婉约柔美清新隽永的精美之作,透着编辑的清高与儒雅;雄浑深沉粗犷磅礴的大气之作,透着编辑的宏伟与傲岸。刚健有为的独立人格,是编辑推出文化精品,建构健康发展的文化市场的重要保证。一些编辑之所以编了格调不高、平庸低下的伪劣之作,究其原因,既不是由于缺乏文化素养,也不是由于没有政治头脑,而是由于在金钱物欲面前扭曲了自己的人格。因此,策划编辑应当自觉维护自己的人格,真正做到“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抵御各种诱惑,排除各种干扰,在文化市场的设计与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文化素养、政治头脑、独立人格,相互联系,三位一体,构成了策划编辑的文化品格。我们之所以强调策划编辑的文化品格,是因为它关系到将怎样的精神产品投向文化市场——是冰清玉洁的兰花,还是妖冶妩媚的罂粟?是沁人心脾的醇酿,还是毁人心灵的毒鸩?正因如此,我们便不难感到,对策划编辑而言,没有什么比崇高的文化品格更为重要的了!


上篇:编辑的传统美德与市场精神 下篇:21世纪中国编辑的文化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