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科技编辑审稿思维的连续性与离散性
http://www.zgkw.cn    主编:任火

 

  所谓连续性,是指科技编辑对文稿学术质量宏观地进行结构性、逻辑性审查。

 

所谓离散性,是指科技编辑对文稿内容的局部性审查,即对文稿的文字、符号、公式、单位、图表等所做的学术性审查。

 

连续性,侧重于对文稿学术内容的总体性判断,但也不排斥对文稿的局部做连续性的审理;离散性,侧重于对文稿做局部性的审查,但也不排斥由局部到总体、由特殊到一般的学术性推理判断。

 

科技编辑的审稿思维具有连续性与离散性的特点。注意并研究这一特点,将有助于提高编辑的审稿水平。

 

所谓连续性,主要是指科技编辑对文稿学术质量宏观地进行结构性、逻辑性审查。科技论文的结构是由其内在的逻辑性所决定的。它一般由引言、实验、实验结果、结论等主要部分构成。这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本质地体现出对某一理论的推理、论证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连接、缺一不可的。如果论文存在结构性缺陷,即缺少某一必要环节,则其科学性、可靠性就要受到怀疑。例如,引言中虽然提出了新的理论,却缺少实验或证明部分;或虽然做了实验,却没有对实验结果所做的分析讨论。这就使论文的连续性间断,呈现出残缺性。编辑凭借审稿思维的连续性,在对文稿进行结构性、逻辑性审查的过程中,提出一连串的设问:论文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是否得到了实验的验证?验证的结果如何?新的理论是否能够解释旧的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客观现象?是否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新现象?等等。这一连串的设问,可以有效地帮助编辑对论文进行逻辑分析,以求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对论文的学术质量做出基本评价。科技论文的引言与结论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科技编辑运用审稿思维的连续性对这一因果关系的逻辑把握,是对论文学术脉络的系统梳理。编辑在审稿中,若不注意发挥思维的连续性,将意味着丧失对论文学术水平的总体判断能力。我们在这里提出审稿思维的连续性问题,是基于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尽管科技论文的学术性及内在逻辑性,要求编辑在审稿时保持高屋建瓴、一气呵成的连续性思维,但是一些编辑同仁却未能如此,他们总是疏于对文稿学术内容的审视,从而减弱甚至放弃了编辑的“把关”职责。

 

所谓离散性,是指科技编辑对文稿内容的局部性审查,即对文稿的文字、符号、公式、单位、图表等所做的学术性审查。在这方面,值得称道的是,科技编辑方法论已经总结了很多可贵的经验,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对科技论文中定量坐标图图形特性的研究、数据表格的信息化处理等。在一般情况下,编辑对文稿所做的局部性审查,是在做补苴罅漏的工作;但如果这个漏洞是全文的关键或要害,则也将动摇对文稿学术水平的总体评价。编辑审稿思维的离散性,一方面体现审稿的深化,不满足于“总的说来”是对的,还要力求做到“具体说来”文稿提供的科技信息也是对的;另一方面,则体现为编辑审稿的技巧,不是平均分配力量,而是针对若干要点集中精力打歼灭战。我们在这里提出审稿思维的离散性问题,是基于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尽管编辑同仁天天在做离散性的工作,却往往不自觉地陷于技术加工,而看不到离散性思维在审稿中的意义和作用。

 

编辑审稿思维的连续性与离散性,是一对范畴。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连续是由大量离散有序组合而成的,而离散的每一局部中又有连续,二者呈现出辩证的互补关系。连续性,侧重于对文稿学术内容的总体性判断,但也不排斥对文稿的局部做连续性的审理;离散性,侧重于对文稿做局部性的审查,但是也不排斥由局部到总体、由特殊到一般的学术性推理判断。例如,在对图表中某些可疑数据的审理中,可以推断出论文的立论是否正确、实验方法是否得当。

 

科技编辑审稿思维的连续性与离散性,是客观存在的两种审稿模式。我们在审稿过程中,应当交替使用这两种思维方式,使它们交相辉映,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稿水平。


上篇:假论文的特征及其辨析 下篇:科技编辑审稿的死角及其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