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用理性擎起科学精神的大旗——读《论编辑的科学精神》
http://www.zgkw.cn    主编:高起元 章节作者:柳志慎

 

  马同森,男,1954年生,河南鲁山人,河南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环境科学硕士点负责人;《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专职副主编、编委;并兼任《化学研究》总编、编委。学术职务: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社会职务:河南省政协委员、开封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中国民主同盟开封市委员会副主委。

 

    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过《分析化学》、《环境化学》等5门课程。担任主编、副主编撰写的专著有《环境科学引论》、《化工热力学教程》、《计算机书刊编排技术》等5本。在《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有6项科研成果通过专家鉴定。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多次。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各1项;厅级奖励8项。主持编辑的《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化学研究》先后9次获得省优秀期刊奖。2001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编辑工作者。2002年荣获全国学报突出贡献奖。

 

    人生态度:责任与生命相伴,事业与岁月同行,尽职尽责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任火编审在《论编辑的科学精神》一文中对编辑的科学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他精辟地指出编辑的科学精神是一种质疑的精神,是一种实证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为科学的思维方式,涵纳百家兼容并蓄的恢宏气度,体现为刚健有为的人格力量。这是任火编审长期从事编辑工作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总结出来的精髓。研究编辑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丰富编辑的精神宝库和理论宝库,提高编辑素质和编辑活动水平。

 

  接着任火编审的话题,笔者结合学习此文的体会,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与同仁们一起探讨。

 

 

  编辑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研究工作者的科学精神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是因为他们从事各自的工作。编辑工作者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坚力量。在新形势下,编辑工作者如何带头在社会上弘扬和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讨论这个问题很及时,很有意义。

 

  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编辑,都必须把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都必须认真考虑自己或所编刊物的社会影响,科学地分析刊物存在的问题,达到刊物的科学发展。

 

 

  科学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编辑的学术追求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所办刊物,二是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每个编辑都必须重视刊物的学术创新,以提高刊物的质量,做到与时俱进。刊物的学术创新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探索过程,必须坚持科学精神,遵循科学探索的规律。要把开拓创新的精神与科学求实的作风结合起来,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坚持尊重事实,立足事实,通过严格的推理、严密的论证来作判断,使提出的创新思想、论点和实验结果都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建立在缜密逻辑的基础上,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

 

  学术创新是刊物创新的基础,编辑的刊物创新要遵循学术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扬民主,活跃学术空气,提倡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切磋与争鸣,提倡充分说理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又可吸纳优秀稿件,形成刊物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从而提升刊物总体水平,这是编辑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编辑所蓄积的、具备的一切知识要充分发挥在对刊物的策划、选题、组织优秀稿件和对稿件的初审上(一般为自己所认识的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洞察力,使初审的稿件达到一定的水准。正如任火所说:“编辑的审稿目的,就是要对文稿的价值作出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再请相关专家审稿。现在有不少编辑部实行“三审制”,这是编辑的科学精神的一种体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避免或减少对文稿价值作出夸大或贬低的评价,从而保证编辑审稿的客观性。

 

  由于科学文化具有创新性(或超前性)和可验证性的特点,因而决定了编辑必须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即要求编辑的思维方式必须是科学的、合乎逻辑的、符合客观实际的。任火说:“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正确评价科学论文价值的根本保证。”对作者和对稿件的高度负责体现了科学精神,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就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以人为本”应是编辑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态度、方式和方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考虑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读者、作者、编者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说:“科学的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协同进化,合作发展。”[1]

 

  这就是说科学研究更需要的是团结协作。“团结协作是获得成果的首要条件。”[1]现在有些地方,资源不愿意共享,资料想密藏起来,这都有悖于科学精神。相互合作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够撞击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他又说:“注意防止要么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要么忽视个人的贡献;要么把团队精神讲得过多,伤害个人积极性。”[1]

 

  任火编审在文中指出:“编辑拒绝接受文稿中夸大溢美之辞,而只承认科学事实。”因此,凡是符合科学事实的论文不管它是团队的还是个人的都是一样看待的。周光召建议:“科学奖励颁奖时也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奖励个人的就奖励个人,该表彰团队的就表彰团队,不要一刀切。” [1]

 

  编辑也是科学工作者,也应注重协同进化,合作发展。做到有益信息互传,资源共享。譬如杂交水稻研究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以袁隆平为首的一批科技工作者,深刻认识生物的遗传潜力,种质资源是农业的物质基础的道理,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大获全胜。而以刊载这一重大课题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总结性成果和鉴定性成果)的数家杂志社、学报编辑部,总是以平等互利、互相支持的心态刊登这些成果,体现科技工作者是协同作战的,编辑工作者是自主合作的。该自主的则把握机会,发挥个体的作用,该合作的则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发挥群体的作用,促进祖国科技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这是科学精神的突出体现,集体的荣誉和个人的贡献也凸显出来了。编辑要鼓励集体或个人去研究新课题,探讨新问题,经常发表课题组或个人具有新鲜见解、新材料、新方法的文稿。

 

 

  “科学的发展不但为人类带来财富,也带来福祉”。[2]然而,今天人们在享受科技所创造的成果时也开始为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困惑,那就是科学发展的结果具有两面性。如何趋利避害,譬如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以牺牲大量优质耕田为代价的小城镇建设,以牺牲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为代价的建设,等等,就显得得不偿失,有失根本。

 

  当前在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的时候,科学的发展在“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面如何进行正确抉择,某种意义上也是如何取其造福人类的一面,而规避其负面效应的一面。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的保护相统一。有的地方为保护环境,政府部门不惜降低GDP值,关闭了好些污染严重,且目前又治理不好的厂矿、企业,不然会对不起子孙后代。每一位有责任感的编辑应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科学的精神把握所有的文稿,辩证地看待发展的事实。我们的宗旨是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子孙,就是要有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观念。从科学发展的意义上来说,人与自然,要全面协调、和谐发展。自然的生存与繁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的建设永远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当然我们作为一名编辑有时很难判定每一篇文稿的利弊,但通过自己的认知,通过课题的科学鉴定、专家审稿等等,对问题总能有所发现、有所觉察,一旦发现有悖于科学的发展的稿子就要坚决予以制止,这就是编辑科学精神的体现。笔者在从事农业综合科学的编辑工作中,虽遇到盲目的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等文稿为数不多,但一旦疏忽给予发表,则后患无穷。编辑必须认清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在于科技本身,而是出在科技的应用上,出在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人身上。

 

  对于那些伪科学、宣扬封建迷信、兜售伪劣产品,甚至于侵犯知识产权或剽窃、抄袭的文稿,编辑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旗帜鲜明地予以制止与揭露。

 

 

  任火编审在文中说:“编辑的科学精神体现为涵纳百家兼容并蓄的恢宏气度。”编辑是否具有这种精神,这对于刊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毛泽东同志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他首先把不同学派、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学者们团结在新中国的旗帜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明辨是非、探求真理。他还亲自做不同学派学者的工作,让他们互相借鉴、补充完善,促进科学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戴震(字东原)是位18世纪中叶中国杰出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编辑家。梁启超在评价他时说:“东原在学术史上所以能占特别重要位置者,专在研究法之发明,他所主张‘去弊’、‘求是’两大主义,和近世科学精神一致。”[3]胡适说:“戴氏的说理,最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科学精神”[4],“梁、胡所讲的近世科学精神主要指近代西方所崇尚实证主义和求是精神。一方面戴震作为清康、乾年间徽州经学大师江永之高足,江氏治经辨伪校勘,考证详核,‘求真’、‘求是’的严谨态度对他显然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身处18世纪中叶的戴震也很注意传入中国的西学中的那些‘测验有据之术’……所求义理,皆以实证为据,破‘雷同附和之习’”[3]

 

  作为一名编辑就要站得高看得远,胸怀坦荡,客观、公正,善待不同学派的争鸣,善于捕捉思想的火花和闪光点,提高刊物的学术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对于陈旧的东西勿为株守,对持不同观点的文稿(指与多数学者或编辑个人学术倾向相悖)要排除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要以发展的眼光研究实践中的问题,要以宽容的态度为其提供陈述的机会,以促进学科的发展,也扩大了学术影响,从而增强刊物的生命力。而对于那些已被事实证明是荒谬的“理论”,反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理论”,则应予以拒绝,不让它流入社会,以免混淆视听,贻害百姓。

 

 

  任火编审在文中说:“编辑的科学精神体现为刚健有为的人格力量。”编辑的人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要淡泊名利。只有视个人名利淡如水,才能视人民利益重如山,才能坚持科学精神。戴震说:“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只为“解蔽、明道”,以“正人心”。我们常说“为他人作嫁衣”,说的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第二,治学严谨,思想勇敢。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处理稿件,以追求科学真理,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先进科技为己任。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敢,坚持、捍卫真理。第三,用科学的思维使整个编辑活动科学规范。整个编辑活动要充分体现编辑的敬业态度、职业风采、人格魅力。用常人的心态、心情主动当好配角(作者是主角),发挥编辑的主体功能,严把政治、专业、文字关。既要严厉,又要宽容,说的是不能在编辑过程中扭曲作者原稿的主旨,把它强行纳入到自己需要的框架内。第四,对自己要有自信心,对作者要讲诚信。要相信自己,只要刻苦学习,认真工作,不骄不馁,一定能做好编辑工作。对作者要热心,谦虚谨慎,以自己赤诚的心,去接触作者,做作者的朋友。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编辑的人格力量。第五,要有大局的意识。能顾大局,识大体的编辑是有魅力的、称职的编辑。作为一名编辑要有自身修养,自身价值的体验,需要有大局的意识、辩证的思想,发展的眼光,不能光图一事一时之利,不能凭个人喜怒哀乐行事。要讲政治,讲原则,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第六,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保持清正廉洁一心一意为人民,无私奉献,是编辑的基本道德和行为的准则。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贯彻好出版工作条例。要反对学术上的急功近利,绝不能以牺牲刊物质量为代价追求效益。要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但如果达不到经济效益的丰收时仍然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第七,倡导严谨朴实的学风、文风,擢拔学术新秀。编辑要鼓励创新,支持争鸣,以深刻厚重的学术内涵和严谨朴实的编辑风格形成刊物的特色。坚持学术本位,追踪学术前沿,突出学术个性,荟萃精品力作,创办品牌刊物。擢拔学术新秀,建立作者信息库,培养学科带头人。第八,“学者办刊”,编辑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或行家。编辑若有自己某学科的学术专长,则需继续深入研究,使之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要热爱科学,崇尚真理,要科学地研究刊物问题、科学地研究编辑问题,发挥刊物在学科建设、人培养和学风导向方面的推动作用,亦使自己在“编辑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或有所收获。要充分重视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广大作者、读者的意见,发挥专家的作用,实行“开门办刊”、“开放办刊”。第九,编辑要时刻都有忧患意识。我们的刊物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激烈竞争中,必然是优胜劣汰。我们所办的刊物要提高,要发展,要创造一流刊物,要创品牌刊物,还要走向世界,就得自强不息。不能满足于现状,而要经常找自己的差距,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深入作者、读者之中,不断总结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经验,驾驭复杂形势,研究战略决策,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取得有益的信息和经验为我所用。从事自然科学的编辑应多花点时间学习有关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等方面的必要知识,而从事社会科学的编辑应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有关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造福于人类,这是我们坚持科学精神的目的所在。

 

  最后,笔者用任火编审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科学精神是理性的精神。编辑活动是理性的活动。只要我们将科学精神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始终,就一定会排除各种非科学因素的干扰,使我们的编辑事业健康发展。”[4]

 

参考文献:

 

[1]冯永锋.弘扬科学精神,结合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N].光明日报,2004-04-16(B1).

[2]草蓉.“生态赤字”与科学双刃剑[N].光明日报,2004-04-16(B1).

[3]何峰.“治学的谨严”与“思想的勇敢”——写在戴震诞辰280周年之际[N].光明日报,2004-05-18(B4).

[4]任火.编辑独语[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102-109.


上篇:国际名刊的编辑特色及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读《编辑忧患论》 下篇:感悟编辑的人文精神——读《论编辑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