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四、吴英恺院士论医生的成长
http://www.zgkw.cn    主编:刘振华

 

吴英恺(19102003),著名胸心血管外科专家,我国胸心血管外科奠基人。在60多年从医生涯中,先后创立了重庆中央医院外科、解放军胸科医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开创了我国心血管病人群防治工作,致力于宣传防治心血管病的爱心护心工程1998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授予他中国医学科学的最高奖中国医学科学奖1955年他当选为第一批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

 

(一)读万卷书,学百家之长

 

吴英恺院士认为,青年人在学医的开始就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能把学医仅看作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要成就一优秀的医生,要真正成才,首先应该为自己定位,要成为一个学者。中医经常讲儒医指的就是要读过许多书的人,有较多学问的人才能够当医生。现代医学已成为一门庞大的综合性的学科,要讲究科学,科学就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要不断的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要与其他科学同步发展,从事科学研究,要有严谨的、科学的治学态度。所谓道就是讲什么道理,遵循什么道德规范的意思。学医需要读许多的书,要有这方面的准备。从青年时代就应该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且终生都应该这样。因为时代进步,医学也在不断的发展,没有终生读书的习惯,就会落后于时代。

 

当好一个医生需要读的书很多。有教科书、专著、参考书和许许多多的期刊杂志。医学涉及到的知识可以说浩如烟海,其他学科都无法相比。学生时代当然是以教科书为主,毕业后应该开始多读参考书和期刊。吴老在回忆自己做医学生的时候,为了提高外语的水平,在完成老师指定的作业的同时,就开始读英文的教科书,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到内外科,通过读这些外文教科书使他获益匪浅。毕业后,他在北京协和医院做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工作再忙也总得抽出三四个晚上到图书馆看有关的参考书和十几种外科期刊。l9411943年在美国进修也是经常到图书馆去看书,把重要的材料做成文献卡片,分类保存,以便将来查阅。这个办法据吴老讲他一直坚持到70岁左右。所以在他的专业方面既知道经典著作,也能掌握现时动态,认为这是非常基本的和必要的治学之道,也是他始终能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的原因。

 

吴老不但在知识上善于集百家之长,在行医做人的态度上也具有极高的境界。他对病人的责任感,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也十分令人敬仰。青年时代他虽然在美国留学,尽管那里的条件要远远好于解放前的中国,但是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丝毫没有改变。在对病人上,他不分贫富种族,总是以高尚的医德和精益求精的医术来对待病人。在青年时代,他在美国著名的圣路易华盛顿结核病院进修,他的高尚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就特别受到病人的爱戴和信任,病人们为了感激他,几个人凑钱送他一只手表。由于他不愿意接受别人的馈赠,这些病人就在手表的背面上刻上他的名字,执意让他收下,可见他与当地病人感情之深。但是,也就是在这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当他得知自己的祖国遭到外来势力的侵略时,他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学习,回国为自己的民族效力。当他的决定被导师知道后,感到十分惋惜和不解,劝他一定要留下,并说,“在这里你会有很好的前途”。但是,面对老师的劝阻,他也坚定地说:“您应该知道,我的国家正在受别国的侵略,迫切需要像我这样的医生,我怎能待在外国呢?”老师听后只好无限惋惜的表示遗憾,但是内心里却更加爱戴这位青年医生。

 

由此可见,吴老的成才绝不是偶然的,他的精神境界和爱国情结是在青年时代就已经形成了的。正是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才激励他勇往直前,永不满足。在他的晚年,人们经常会向他了解他一生为什么会不断作出成就的秘诀,他总是用八个字来总结自己从医的体会,那就是爱国、敬业、勤奋、创新。他常常告诉周围的人:我不是天才,也不是了不起的人,我就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事罢了。如果你问我有什么长处,那就是不怕困难,敢于面对困难。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我就是有这点精神。只要是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我决不放弃。吴老是这样说的,更重要的是他是这样做的。这也许就是他经常超越别人,不断取得成就的原因所在。

 

(二)耐得寂寞,循序渐进

 

在临床上,一些新从学校毕业的青年医生,常常有很高的热情,会有急于求成的心理。有些人刚刚做了几例手术,成功地抢救了几个危重病人,就觉得有能力了,甚至翘尾巴了。还有些青年外科医生,不想在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方面下工夫,常常耐不住寂寞,不愿意认真的读书、看门诊、写病历,而热衷于抢手术。刚做了几个小手术,就争着去做大的复杂手术。在手术过程中,不愿意当助手,类似这种现象,在临床上十分多见。许多医学家的成长经历证明,这种人往往难以成才,原因就是没有打好基础,耐不住寂寞,眼高手低。

 

在谈到当青年医生的体会时,吴老也有不同于常人的见解。他说:我在协和医院做外科实习医生、研究生和住院医生共计5年,几乎天天上午手术、下午门诊,但是自己做手术的机会不多,我并不着急,只是细心看,多思考,当好助手,等我在1939年开始做主治医师时我就独立自主地对普外科当时能做的手术都做了,既无困难,并发症也少,死亡率比较低。后来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学手术的途径是要多看、多思、多帮,也就是多当助手才能达到多会,学习别的本领也是一样。”吴老认为当医生不能急于求成,特别是外科医生,要多看、多思才能悟出道理。“旁观者清,当事者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1943年夏他在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完成了胸外科进修之后,自费周游美国东海岸和北部十几个有名的医学中心,会见了许多当时一流的外科教授,看了他们怎样组织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这次参观式的走访学习使他收获不小,对他后来回国开展胸外科以及组织领导建设一个外科中心,如何培养外科青年医生,都起到了有形无形的帮助作用,这就是学百家之长。当然不但在国外如此,在国内也应如此,要多听听多看看别人的工作,取长补短,十分有益。

 

吴老认为,一个青年医生要想日后成为名医,实现自己的志向,必须从早人手,从一点一滴做起,这里没有什么诀窍,主要的是要不怕辛苦,专心于临床实践和阅读学习,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据吴老回忆,他从学医时就树立了一定成才的志向,在几年大学生活中,十之八九的课程,考试时他都名列前茅。但是他认为不是由于他有多么高的天资或有什么诀窍,靠的是艰苦、努力和刻苦学习,做医生后靠的是加班加点,踏实工作。因此能够争取到最优的晋升和进修机会,这就是吴老的成长体会。

 

吴老认为,当医生容易,当良医难。做医生首先要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要牺牲自己的幸福和安乐,千方百计地不失时机地有效地解除病人的痛苦,这听起来十分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要达到这样的标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忙于工作,又要不停地跑图书馆、查文献资料,去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这样你可以认为是苦,也可以认为是乐。如果你把病人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了,你就会认为是一种幸福和乐趣。医生不单纯是一种职业,是谋生的手段,要做一个良医,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永无不停的探索者。

 

(三)十载寒窗,不断攀登

 

现在医学院的学制是57年,毕业后做住院医生还得五六年,看起来作一个能够独立工作的医生,至少要花上10年工夫。这10年中工作负担重,学习任务也重,比古人所说的十载寒窗有过之而无不及。实际上,一个医生能否成才,关键就决定于这十几年,也就是从事临床工作的前十年。在学校是要学好知识,打好基础,掌握较多的医学理论;到临床工作之后,主要是要把理论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加深理解。其次是提高实际的操作技巧。这些都必须勤学苦练,是日后作好临床工作的基础,也是成就杰出医生的根本。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在住院医生期间对自己要求不严,没有勤学苦练的精神,对日后的工作是不利的,一个医生要想成才,不能轻视住院医生这个过程,不能有急躁的情绪。

 

现代医学日新月异,分科越来越细,这当然有利于医生在专业上达到高深的程度,但是就自身而言,不能过早地确定专科和主攻的方向。分科虽然是必然的,但是过早的分科并没有益处,原因就是基础不牢固。大内科、大外科是以后二级、三级专科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内、外科的基础,专科就很难达到精深。临床上也会经常遇到困难,而无法得心应手的解决。吴老认为,没有充分的内、外科基础,过早的分科就好像人走独木桥,思路必然局限,处理临床问题的路子就窄。因此他主张,青年人要循序渐进,不可以过早地确定专科,另外,即使已经成为专科的医师,也要多读书、多参加学术活动。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拓展知识面。千万不要使自己成为孤陋寡闻的“专家”。

 

当前临床上经常看到一些青年医生有些急于求成的情绪,平时把注意力只局限在自己专业的范围内,知识面过窄,有了一些知识后便盲目自信,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实际上知识和经验十分局限。临床与基础不能很好的结合,外科内科及其他专业之间也不能很好的协作。总想在某一点上一鸣惊人,有这种想法的人常常达不到目的。实际上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医生,要一专多能,博学多闻,不能把自己圈在一个小天地内,特别是学科带头人,要知识丰富些,思路宽一些,才干全面些,这样才能够胜任。

 

吴老认为一个医生要做出成就,要攀登医学高峰,除了有坚实的基础外,必须强调理论结合实际,还要学会与多学科合作。50年前由于人才少,一般水平不高,因此创新也好,攀高峰也好都比较容易些,现在情况则大不相同了。就临床医学而言,我国有我们的独特条件和机会,几十年来有几个课题已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如断肢再植、大面积烧伤、某些癌症的早期诊断和外科治疗,还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急腹症等等。但在许多其他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我们的医科大学和专科研究所必须加强研究工作,以追、赶、超国际水平。在许多课题上我们不能不走外国的路子,但在有些课题上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迎头赶超。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又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做好选题和协作,我们就完全可以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在这方面,领导要支持、专家要带头、青年要参加,临床基础结合,研究中心与现场调研防治结合,如在高血压等常见心血管的防治研究和各部位癌症的防治研究都是大有可为的。

 

(四)关心社会,学点哲学

 

虽然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实际上医学并非纯自然科学,它的服务对象是全社会的,严格说来,医学是人类社会的一项健康事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医生不但要具有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方面的知识,无论是临床实践,还是医学科学的发展都随时受社会科学的制约。医生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因此,要做一个杰出的医生就不能脱离社会,也不能不关心社会。社会责任感是医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如果没有这种责任感,既当不好医生,也就失去了从医的价值。所以医生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随时都会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社会法制的约束。所以医务工作者要关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了解和掌握社会其他科学领域里的进步,要学会应用其他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及时地应用到临床工作中。这样才不至于落后于时代,与社会脱节。在这一点上,吴老也有与他人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医生应该关心政治,要经常的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从表面上看这些似乎与医生的工作没大的关系,实际上关系是密切的,因为不了解社会的医生,在临床上工作中就难以适应每个患者的需求,所以也就难以使患者满意。试想,患者不满意的医生,谁也不会认为是技术高明的医生,有才干能成才的医生。

 

除了关心社会之外,吴老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从医实践,深刻的体会到,医生要学点哲学,虽然不能要求医生成为哲学家,但是吴老认为,指导判断日常医疗工作要学习运用唯物辩证法,不能搞形而上学。这不但是吴老的切身体会,实际上是许多科学家都认识到的问题。无论从事什么样的科学研究,当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都会认识到学一点哲学的重要性,医学是这样,其他自然科学也是如此。正如科学家玻尔所说:每一个现代物理学家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同哲学思维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要是对哲学文献没有充分的认识,他的工作就会是无效的。在我自己的一生中,这是一个最主要的思想。”世界科学史证明,世界有成就的医学家、物理学家在人们研究其成功的原因时,难免会发现他们有优秀的哲学素质。

 

在科学史上,哥白尼创立日心学说,最直接的启示是来自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中,除主张地心说的人以外,也有不少人提出过地球运动,甚至是地球绕日运动的宇宙观念,只是没有深刻的研究罢了。贝塔朗菲是普通系统论的开拓者,他取得这一成就的重要原因也是他能把系统思想的历史情况放到相应的哲学背景做分析。在现代,西方科学虽然优于东方,但是西方许多科学家都十分关注我国古代的哲学背景。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时,认为他明显地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哲学的影响,并从中获得了较大的益处。许多科学家认为,科学工作者只有以先进的哲学思想以及古老而久经不衰的哲学原理,作为研究的科学背景,才能做出开创性的成就。谁的哲学背景越宏伟、越深沉,谁的研究就越有价值。如果没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研究,虽然也能做出某种成绩,但要做出开创性的贡献是不可能的。医生工作的对象是人,更需要学一点哲学。在这方面吴老和其他科学家有着相同的见解。实际上许多医学家也都与吴老一样,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哲学对医生成长的巨大作用,甚至认为医生是最需要掌握辩证法的。

 

(五)提高语言文字能力

 

医生每天在与人打交道,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语言交流,可以说语言是医生的一个重要工具。清晰、准确、良好的语言,不但可以使病人听得懂,便于理解,而且会使病人立即感到亲切、信任,有贴肤之感。尚没有开始医疗活动,患者的疾病似乎已好了几分,这是因为良好、积极的语言可以使人产生肯定性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斗志,精神饱满,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有益于机体的健康。所以才有良言一句三冬暖之说。相反,同样是一句话,如果使用恶劣的、消极的语言,则可能使对方产生否定性的情绪,导致不良心理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良的言语虽然不是细菌、病毒,也不是什么有害的化学物质,但是,它传递的信息却可使大脑产生有害的心理。所以有人说,医生有三种治病的武器,一是药物;二是语言;三是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询问来了解病情,有经验的医生通过详细、巧妙地询问病史,就可以使50%的疾病得到确诊。相反,不善于询问病史者,却可以使其成为误诊的根源。文献统计,70%以上的误诊归因于对病史询问的不细。由此可见,医生的语言能力是何等的重要。吴老认为,医生要提高语言和文字能力,认为这是医生要成才的基本功之一。他指出:“文字语言是日常生活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做有成就的医生都要有较好的文字语言能力。现在有些青年医生文字语言水平比较差,不但外文水平低,连中文也不够用,写病历字迹潦草令人难认,甚至连签名也无法识别。我看所有在校的医学生和青年医生都应在中文方面下点工夫,写字要一笔一画,清楚规范。”同时他还认为,目前医学科学的发展是和世界同步的,如果一个医生不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就无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认为医学生在校时应该把英文学好,因为英文是国际医学语言。他建议,“实习医生写病历可以交替用中文及英文,临床教学也可用英语,只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必须常学常用,等到毕业后再学习就太晚了,效果不好。吴老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时说:我记得我在医学院学习时,每天早起到操场上去大声练习英语,自己订阅英文报纸和英文杂志以扩大词汇量和掌握语法。

 

除了语言能力之外,就是文字上的功夫。医生在工作中,随时都需要文字书写。如最常用的开处方,写病历。处方要求文字清晰工整,数据准确无误,便于识别。因为丝毫的差错,都可以酿成严重的后果。医生的病历是医疗文书、法律文书和科研文书,是患者病情发展、演变及医生实施治疗的真实写照。一旦出现问题就要通过病历来寻找依据。所以写病历是医生的基本功。一个良好的病历可以使医生未见到病人,通过病历就可以对病情了解几分。所以要求病历不但要文字清晰,而且要实事求是的反映病情,并且还要符合逻辑,用词准确、恰当。近年来,医疗纠纷较以往增加,在医疗案件中,患者和法院常常要通过病历来找到某些失误的依据。医院也常常因为病历中的缺陷而败诉。在临床科研活动中,临床病历总结是目前基层医院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一旦拿出病历来总结时,就会发现许多十分珍贵的病历资料,因为病历记录不全面而无法总结。

 

目前,虽然大医院已经用电脑书写病历,但是电脑的作用只能是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节约了纸张,仍然有一个文字能力提高的问题。因为文字能力不单纯指的是字迹,更重要的是文字的表述、概括和逻辑性。提高文字能力,要以语言文学为基础。这些虽然表面上看似乎与业务技术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一个成功的医生,除了临床工作之外,还要从事科研活动,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撰写论文。要与同行交流,包括国际交流,这些都需要有文字能力作为基础,否则也难以成功。

 

(六)关心病人,及时解除其疾苦

 

吴老在谈到行医之道时,指出:做个普通医生不难,但若做一个深受病人和家属信任和同行同道尊重的好医生却不容易,既有医术问题,又有医风、医德问题。德才兼备并经常能为病人和家属排忧解难,才称得上好医生。医生的责任就是及时有效地解决病人的疾苦。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医生而言,最重要的是从学医那天起,就应当树立真正关心病人的理念。这种理念不但要体现在心灵深处,而且要落实到行动中。吴老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谈到,“我从学医的年代里就从沈阳小河沿盛京教会医院那些中外专教授们学到天天查房,按床查询,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解决问题,此外他们每天或隔天参加普通门诊。毕业后,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医生层次多,工作要求细,实习医生、住院医生每天至少要看两次病人,主治医师至少看一次病人,科主任也照样天天看病人,有的星期日上午还来看病人。病人的情况吃得透,问题解决得快。解放后50年代和60年代前半期医生关心病人的热情和深度是令人难忘的。”因为患者的病情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作为医生必须随时观察才能发现病情的变化,掌握患者的真实情况。青年医生要养成观察病人的习惯,即使到了中年也离不开亲自观察,这样才容易发现问题。这不但是吴老的切身体会,也是许多成功医学家的经验之谈。

 

除了亲自观察病人之外,医生还需要讲究艺术性,吴老把它称为床旁艺术。认为医生要有对患者病情判断掌握的艺术性,也就是临床艺术。他指出:什么叫床旁艺术’”就是细心地听取病史、系统地进行体检和反复进行临床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分析,做出临床判断,这也是临床医学的基本功。现代医学发展到了这种程度,可以不详问病史,不做多少体格检查,而是专靠CT、超声和特殊化验来诊断治疗。我认为青年医生必须掌握基本功,当然也得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有的放矢地验证临床判断,这是相辅相成的两套手段,不可偏废。应该指出的是盲目依靠机器和化验既造成浪费,也会降低医生的临床水平。从日常工作来看,注意分析病情变化和反复观察是临床医生不可忽视的诊治环节。

 

除了强调临床艺术之外,吴老认为,一个医生要取得成功,要作出成就,要有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创新的精神。医生这个职业需要付出终生的努力,不断的实践。一个成功的医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即使将来有一天成为主任或专家,仍然需要不断的提高技术,不断的总结经验。所以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选择了一生的辛苦和奉献。吴老认为:“医学院校毕业只是医生一生事业的开端,要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医术,还要及时总结经验,累积学术资料,学会科学分析,写出学术报告和论文,结合实践与学习不断前进和创新。到了主治医师和主任医师时期,更得继续上升进步,才能随着时代前进,才能带动青年一代共同提高。”

 

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一个医生医疗水平的提高,已经不像以往那样,仅靠个人的努力可以实现,由于医学的进步,学科间关系日益密切。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一个医生要做出成就,一靠各种发展的信息和动态;二靠临床科室和基础科室的团结协作;三靠根据临床实际对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应用;四靠及时的国内外学术交流。


上篇:三、陈灏珠院士谈内科医师的成才 下篇:五、顾玉东院士谈如何做一位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