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七、孙衍庆:勤奋是成功的基石
http://www.zgkw.cn    主编:刘振华

 

孙衍庆,著名胸心血管外科专家。1923年生于北京,l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历任友谊医院外科副主任、主任,实验外科主任和副院长。l9831987年任北京市卫生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北京安贞医院院长兼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治疗中心主任。全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委员,国家医药卫生科技发明奖和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华胸心血管学会副主任、主任委员,《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副主编、主编,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任委员及《北京生物医学工程》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第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批国家有突出贡献奖的获得者。现任首都医科大学胸心血管外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教育流动站导师,北京安贞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高科技研究室首席专家,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院客座教授。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现代胸心外科学》、《现代手术并发症学》、《门脉高压症治疗》等专著,并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项省部级奖。

 

(一)勤奋是成功的基石

 

在中国,古人们有许多论述勤奋、聪明和机遇的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聪明寓于勤奋勤能补拙。医生面对的对象是人,是人的生命。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及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出现的极端复杂的过程。医生不仅要对发生在病人身上的阳性体征、感觉、心理诸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提出正确的诊治方案,付诸实施,还要考虑长远的效果,提出使病人恢复健康的建议。面对这些,医生不能急功近利,走捷径,而是要掌握这些极端琐碎的问题,开展非常细致的工作,包括调查研究,翻阅资料,观察病情变化等,在复杂的表象下面找出病因所在。在这里“勤奋”就是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勤奋”使你从临床实践中获取知识,“勤奋”使你发现新问题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勤奋”也可以说是自己为自己创造的一个“机遇”。这个“机遇”就是增长知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会达到前人所未有的境地,解决医学难题,这就会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这个“机遇”就会使你成名成家,成名成家的背后是艰苦的劳动和超人的付出。

 

20世纪50年代末,我在治疗门腔静脉高压症脾肾分流时,一位患者的脾肾静脉吻合直径达2.5cm,门脉压力下降,效果非常好。复查时,全食管的静脉曲张全部消失,但病人出现了严重的脑病,生活质量极差。当时临床对门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的认识甚少,我从此病例上打开了一个思路,即门脉高压症的血流动力学和门脉分流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可能与此有关。此后,我锲而不舍,经过20年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提出的理论得到法国、美国同行的认可,并获部、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刻苦读书,学习他人的经验,更新知识,了解发展趋势,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成功与否的关键。临床医生日常工作繁忙,疲于应付,时间总是不够用,容易忽略读书和研究新问题,长此以往很容易人云亦云,固守一家之长,没有建树。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结合实际遇到的病例读书查阅文献,要作有心人。著名内科专家0sler有句名言:离开书本学习疾病的种种现象,如同在没有海图指引的海上航行,而只读书不看病人,则是根本不去海上。结合病例读书是有目标、有海图指引的航行,把新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勤奋读书,是提高能力的催化剂。头脑中有了这根弦,读书的自觉性就强了。

 

读书的方法是在浏览、翻阅的基础上,有目的的选择,进行专题综合,了解当时国内外对某一问题的思路、背景和条件进行剖析,还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病例认真思考,从中得出结论。我在行医几十年中就常这样考虑问题,获益匪浅。

 

拥有广泛的知识面,并不断向广度与深度发展,具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功底和广博的知识,是一个成功医生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的积累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过程,也是成才的重要条件。我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从事普通外科、骨外科、创伤科、肝胆外科和胸外科。刚刚进入临床工作时,还要担任麻醉、泌尿,以及以后的人工心肺、低温等的实验和临床工作。此外,还有大量的社会工作,参加社会活动。回忆此时的工作,尽管紧张和辛苦,但对我以后致力于胸心血管外科的临床与实验、科研工作极为有利。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在某一专科的研究中向纵深发展,做出成就。

 

20多年来,医学科学发展速度惊人,一方面许多边缘科学如生命与环境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影像诊断学等不断完善与发展,新技术、新仪器推陈出新,这些都在不断地改变医学的面貌。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医学的传统概念与范畴也被冲破,从生物医学模式进入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代。信息与知识获取的手段也走向现代化,成为一门专门学科。我们不知道甚至是闻所未闻的东西太多了,那么,更新知识、增长见识的迫切性就显而易见了。如何充实自己,使思维敏捷,不落在时代的后面,迎着时代的潮流而奋起,就需要我们学会和使用计算机技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进取,不居功自傲,要作有心人。这一切都是以勤奋为基石的。

 

(二)积累知识是成功的第一步

 

总结经验是各行各业人们常挂在口头上的话。但对外科医生来说,总结经验还意味着积累知识财富。总结经验不是说把病历拿出来统计一下完事,要会总结,要把一个个病历仔细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指导以后的工作,甚至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这就是一个水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外科医生应向内科医生学习,既能开刀又能对术前术后的情况胸中有数。要把接触病人的方方面面:询问病史、体检、选择的几种诊断手段、确立诊断、选择手术、确定手术方案、术前的治疗、术后处理以及对病人的健康指导和手术后的远期疗效等,均应及时进行总结、积累,才能不局限于一般外科医生的水平,使专业技术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在我几十年的医生生涯中,积存了许多资料与数据,包括上百篇论文的原稿,非常惋惜的是在几经磨难的岁月中被销毁或遗失了。尽管如此,当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有了良好的发展医学科学的环境后,我仍在积累资料。这个习惯对我的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我对马方综合征的研究取得了成功,成为国内首例成功的报道者,并获得了国家级二等、市级一等科技进步成果奖。回顾成功的过程,是因诊疗中遇到了这样的病人,然后认真阅读这方面的国内外的经典论著,对这种疾病的历史和研究现状有相当的了解,并对病理、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学等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些知识的积累,是此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马方综合征为世界性问题之一,对此病的统计是:三分之二的病人死于32岁以前。惟一能根治马方综合征心血管病变的手术极为复杂。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这种手术的死亡率高达20%60%,国内尚未见Bentall手术的报道。那时,我为了闯入这个禁区,在解剖学、在实验室内以及在图书馆查阅国际上最新资料方面,已达到了忘我的境地,除了吃饭、睡觉,已是全身心地投入了。1985年,我在一名退伍军人病人身上做了这种手术获得成功,紧跟着又做了第二例也获成功。到19993月止,我已做了同样的手术236例,手术死亡率为7.16%。这是当时国内外最大的一组病例,也是死亡率很低的一组。同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国内首次的成功与研究成果,获取卫生部级、市级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成果奖,为我对心脏大血管的研究打开了广阔前景。这些都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研究问题,并进行升华,取得成功的实例。

 

总结经验,积累知识,翻阅资料,就会在胸中形成概括性的观念,为一个论点的形成打下基础,才可能开展专题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三)博取众家之长

 

中国有句名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实际上是前人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理。一是从书本、论文中汲取营养;二是从工作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先进的技术,成功的经验,不论来自国内或国外,都有必要虚心学习,不要故步自封。通过采纳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其中合理的部分,来不断完善自己,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采取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是医生能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也是为人谦虚、谨慎,有良好修养的表现。在一个历史阶段能推动某一学科发展的人必定是此领域内的集大成者。

 

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我接触过日、德、英、美、俄等不同国家的医学家,国内不同学派的医学家,他们的思路、手术风格、临床医疗特点各异,可以说是各有所长,各有千秋。我的有些知识和手术技巧就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这样做使我的知识丰富起来,也少走了弯路,成为我以后能顺利成长的重要因素。

 

20世纪50年代,我有机会与前苏联的医学专家们一起工作,他们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作为临床医生而又特别重视健康教育和医学普及工作,前苏联专家在这方面可以称得上是典范。我认为这是一名医生要做到尽善尽美而必须付出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办《健康咨询报》,任社长兼总编辑,尽量挤出时间撰写科普文章,努力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尽心尽责。

 

在与这些前苏联专家的接触中,重视实验外科与实验研究也是他们的传统。对此我从中也受到了教育,和他们一起进行特殊部位的解剖研究,我们经常工作至深夜,为开展的手术和研究打好基础,以后我又与留法归国的专家一道,开展低温下、低温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实验等。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又重建实验外科、实验室,从事人工瓣膜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心肌保护,供心保存,人工心肺支持等研究。

 

回忆起来,现在的许多观点、治学态度和处理事务的方法,都是从专家,包括我国著名医学老前辈那里学到的。这并不是说全盘照搬他们的经验,而是要广取各家之长,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本领,这就是继承与发展。只有博取众家之长,才有可能成为集大成者。“天降重任于集大成者。”这句话的原意是集大成者才能完成某一历史时期、某一领域的重任。

 

(四)做永不停歇的追求者

 

医生的工作对象是人,是人最宝贵的生命。医学科学是防病治病,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一门学科。医学科学要求掌握此门科学的医生全心全意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作为外科医学家,道德观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是这样认识的:在治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健康器官与组织,不需切除的不切除;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手术,既保证病人安全,又能达到学习与提高的目的,切不可在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把握的情况下上手术台。我们手中的手术刀维系一个人的生命和一个家庭的幸福。在关键时刻还要敢与病人共同承担手术风险,在术前要充分估计、分析、判断手术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的优劣,以决定是否手术;关心指导病人手术前后的生活和健康,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术后的生存质量;正确对待病人的感激,应把这些作为努力学习,提高外科技术,更好地维护人类健康的力量源泉。“真正的医生要敢为病人担风险”。1989年我为黄萃庭教授做的Ⅰ型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根治术,就是在承担着黄老的盛名和高龄、病情严重等一系列风险下取得成功的。

 

在我的一生中,常有救命恩人给我第二次生命再生父母等一类的病人发自内心的赞誉和牌匾送给我。这些真情对我的鼓舞是非常大的,不亚于一次科研成果的出台给人带来的喜悦,这些真情催人奋进。

 

记得几十年前,我给一位7岁的男孩做了一次代食管手术,小孩子的食管烧伤后瘢痕挛缩、狭窄。对我来说,为病人做手术可以说是不计其数,粗算下来可能有上千例。但对这位7岁的孩子来说,这却是终身难忘的大事。日月如梭,24年后的一天,当他携妻子、女儿历尽周折,好不容易打听到我家后,他捧着一盒生日蛋糕,对我说:我今天来是让您看看,您的手术刀给我带来了多么大的幸福,我长大了,还有了女儿,我永远也忘不了您。当时,我没有认出他是谁,因为,一个7岁的孩子成长为31岁的成年男子,小时候的模样已面目皆非,而且成百上千的病人也很难一一记住。他让我看了胸前的疤痕,我马上回忆了出来,当时我的心情激动异常,真有点情不自禁了。以至于此情此景牢牢地映入脑海,再也不能忘却。

 

正是这种人间的真情,鼓励我力图把手术做得尽善尽美。因为受当时外科技术发展的制约,食管重建尚在胸前,现在这一手术已经日臻完善,重建食管已在胸内。从这些事情上,我更加体会到“精益求精”这四个字的含义,科学是永无止境的,科学家应该成为永不停歇的追求者。


上篇:六、张孝骞院士医学实践的启示 下篇:八、曾昭耆:临床如临战